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地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要提高桩基施工技术。桩基工程在土木工程地基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稳定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原则;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目前建筑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采取桩基础,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一定的工期,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桩基础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一种很常用的基础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强度的要求时,就需要利用地下坚硬的土层作为基础设计深层地基基础,增加地基的稳固性,而桩基础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深基础。它自身具有稳定性好、强度高、沉降速度慢,抗震能力强等特点,使得桩基础结构在建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对地基要求极为严格的工程项目或者是软地基的建筑物。
1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当桩基发生质量问题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处理方法如下:
1.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
1.2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类似问题产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问题,必须经研究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成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的质量和后续工程的影响。如在事故处理中采取补桩时,应考虑会不会损坏混凝土强度和较低的邻近桩。
2桩基施工的技术
2.1冲击钻成孔灌注桩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的施工条件适应性非常强。无论是填土层、粘土层、粉土层、淤泥层、砂土层和碎石土层等软弱底层,还是在砾卵石层、岩溶发育层和裂隙发育的脆性基础,同时能够适用于底层施工。冲击钻成孔灌注桩其桩孔直径一般在600-1500mm之间,最大可达到2500mm,钻孔深度则可超过100m。
冲击成孔施工法是采用冲击式钻机带动一定能量的冲击钻头,在一定的高度内使钻头提升,然后突放使钻头自由下落,利于冲击动能冲挤土层或破碎岩层形成桩孔,再用掏渣筒或其他方法将钻渣岩屑排出。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冲击钻成孔灌注桩在破碎有裂隙的坚硬岩土和大的卵砾石所消耗的功率小,破碎效果好,同时,冲挤作用形成的孔壁较为坚固;钻进参数容易掌握,设备移动方便,机械故障少,并且其泥浆用量少,消耗小;在流砂层中亦能钻进。其施工缺点主要表现在施工本身上,其大部分作业时间消耗在提放钻头和掏渣上,钻进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出现桩孔不圆的情况,孔斜、卡钻和掉钻等事故经常发生。同时,由于冲击能量的限制,孔深和孔径均比反循环钻成孔施工法小。
2.2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
(1)砼的拌制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规定的配合比设计进行拌合,并采取现场拌制然后用水泥砼运输车运输。对于每根桩的砼试件都要做好灌注记录。做好拌制工作后就要开始砼的灌注,在进行灌注前要对孔底的泥浆厚度进行检测,要求沉淀厚度小于30cm。灌注最好采用30cm的导管,每根导管在使用前都要进行密封性试验,试验合格后再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测,认可后才可以批准使用导管。在开始进行灌注工作时,要将导管底部到孔底留有25-40cm的空间。为了防止泥浆和水冲入导管内部,可以在整个灌注时间范围内,将导管的下口深入先前灌注的砼内至少2m,但不大于6m。第一批进行灌注的砼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和填充导管底部间隙的需要。要经常对孔内砼面层的高程进行测量,及时调整导管下口与砼表面的相应位置。同时对其进行密切的监视,从而保证导管密封完好。当灌注的砼顶面高出图纸规定或监理工程师确定的高度就可以停止浇注的施工,对于高出设计部分的应该在接桩前进行凿除,确保截面以下的全部砼均达到强度标准。在将导管拔除前要对探测砼面进行仔细探测,控制沉淀层的厚度和顶桩高度及埋导管深度,否则就会出现央层断桩,导管拔不了等事故。
(2)砼灌注时的要求,砼灌注时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必须要在成孔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灌注,且在灌注前要对孔底的沉淀厚度进行再次的测定,如果超过规定必须进行二次清孔。第二,在进行第一次灌注入孔后要立刻对孔内砼面高度进行探测,从而计算出导管内的埋置深度,如果数据符合施工要求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灌注。第三,在灌注工作开始后,灌注应该紧凑连续的进行,不可以中途停止,同时在灌注的过程中还要预防砼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从而致使泥浆内含有水泥变稠凝结。
2.3挖孔桩
挖孔桩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挖掘开孔。人工挖土时,要挖深0.9m~1.0m时就浇灌或喷射的圈混凝土护壁,上下圈之间插筋连接。达到所需深度时,再进行扩孔。最后在护壁内安装钢筋笼和浇灌混凝土。挖孔桩的直径不宜小于1m,深度为15m者,桩径应在1.2m~1.4m以上,桩身长度宜限制在30m内。建筑工程的建筑场地,如果浅层的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而又不适宜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就要考虑下部坚实层或岩层作为特力层的深基础方案了。深基础主要有桩基础、沉进和地下连续墙等几种类型,但其中还是以历史悠久、广泛选用的桩基应用最为广泛。
3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措施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者意图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意图能否实现。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因此,施工控制就是要进行实时识别、调整、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施工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若两者误差较大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控制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体系、理论分析、测试手段和现场组织等多个方面,实施中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例如某大跨空间结构屋安装到位后的屋面成波浪状态, 竣工后不久发生漏水, 高层建筑的水平构件与竖向过渡之间出现许多裂缝等等,工程事故尽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施工控制在宏观上的失当。因此,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重要的保证,特别是对于大跨度、超高层、超深、复杂的结构则更为重要,必须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4结束语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高层建筑会越来越普遍,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城市建设中深刻体会到这种现象。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建筑施工中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落后的施工技术,大力提倡先进的施工工艺。另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激励广大土木工程人员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參考文献:
[1]王亮;刘洪涛;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2期
[2]刘鼎辉;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3]丁平社;浅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的控制要求[J];山西建筑;2011年30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原则;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目前建筑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采取桩基础,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一定的工期,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桩基础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一种很常用的基础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强度的要求时,就需要利用地下坚硬的土层作为基础设计深层地基基础,增加地基的稳固性,而桩基础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深基础。它自身具有稳定性好、强度高、沉降速度慢,抗震能力强等特点,使得桩基础结构在建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对地基要求极为严格的工程项目或者是软地基的建筑物。
1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当桩基发生质量问题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处理方法如下:
1.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
1.2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类似问题产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问题,必须经研究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成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的质量和后续工程的影响。如在事故处理中采取补桩时,应考虑会不会损坏混凝土强度和较低的邻近桩。
2桩基施工的技术
2.1冲击钻成孔灌注桩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的施工条件适应性非常强。无论是填土层、粘土层、粉土层、淤泥层、砂土层和碎石土层等软弱底层,还是在砾卵石层、岩溶发育层和裂隙发育的脆性基础,同时能够适用于底层施工。冲击钻成孔灌注桩其桩孔直径一般在600-1500mm之间,最大可达到2500mm,钻孔深度则可超过100m。
冲击成孔施工法是采用冲击式钻机带动一定能量的冲击钻头,在一定的高度内使钻头提升,然后突放使钻头自由下落,利于冲击动能冲挤土层或破碎岩层形成桩孔,再用掏渣筒或其他方法将钻渣岩屑排出。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冲击钻成孔灌注桩在破碎有裂隙的坚硬岩土和大的卵砾石所消耗的功率小,破碎效果好,同时,冲挤作用形成的孔壁较为坚固;钻进参数容易掌握,设备移动方便,机械故障少,并且其泥浆用量少,消耗小;在流砂层中亦能钻进。其施工缺点主要表现在施工本身上,其大部分作业时间消耗在提放钻头和掏渣上,钻进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出现桩孔不圆的情况,孔斜、卡钻和掉钻等事故经常发生。同时,由于冲击能量的限制,孔深和孔径均比反循环钻成孔施工法小。
2.2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
(1)砼的拌制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规定的配合比设计进行拌合,并采取现场拌制然后用水泥砼运输车运输。对于每根桩的砼试件都要做好灌注记录。做好拌制工作后就要开始砼的灌注,在进行灌注前要对孔底的泥浆厚度进行检测,要求沉淀厚度小于30cm。灌注最好采用30cm的导管,每根导管在使用前都要进行密封性试验,试验合格后再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测,认可后才可以批准使用导管。在开始进行灌注工作时,要将导管底部到孔底留有25-40cm的空间。为了防止泥浆和水冲入导管内部,可以在整个灌注时间范围内,将导管的下口深入先前灌注的砼内至少2m,但不大于6m。第一批进行灌注的砼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和填充导管底部间隙的需要。要经常对孔内砼面层的高程进行测量,及时调整导管下口与砼表面的相应位置。同时对其进行密切的监视,从而保证导管密封完好。当灌注的砼顶面高出图纸规定或监理工程师确定的高度就可以停止浇注的施工,对于高出设计部分的应该在接桩前进行凿除,确保截面以下的全部砼均达到强度标准。在将导管拔除前要对探测砼面进行仔细探测,控制沉淀层的厚度和顶桩高度及埋导管深度,否则就会出现央层断桩,导管拔不了等事故。
(2)砼灌注时的要求,砼灌注时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必须要在成孔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灌注,且在灌注前要对孔底的沉淀厚度进行再次的测定,如果超过规定必须进行二次清孔。第二,在进行第一次灌注入孔后要立刻对孔内砼面高度进行探测,从而计算出导管内的埋置深度,如果数据符合施工要求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灌注。第三,在灌注工作开始后,灌注应该紧凑连续的进行,不可以中途停止,同时在灌注的过程中还要预防砼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从而致使泥浆内含有水泥变稠凝结。
2.3挖孔桩
挖孔桩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挖掘开孔。人工挖土时,要挖深0.9m~1.0m时就浇灌或喷射的圈混凝土护壁,上下圈之间插筋连接。达到所需深度时,再进行扩孔。最后在护壁内安装钢筋笼和浇灌混凝土。挖孔桩的直径不宜小于1m,深度为15m者,桩径应在1.2m~1.4m以上,桩身长度宜限制在30m内。建筑工程的建筑场地,如果浅层的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而又不适宜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就要考虑下部坚实层或岩层作为特力层的深基础方案了。深基础主要有桩基础、沉进和地下连续墙等几种类型,但其中还是以历史悠久、广泛选用的桩基应用最为广泛。
3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措施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者意图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意图能否实现。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因此,施工控制就是要进行实时识别、调整、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施工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若两者误差较大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控制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体系、理论分析、测试手段和现场组织等多个方面,实施中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例如某大跨空间结构屋安装到位后的屋面成波浪状态, 竣工后不久发生漏水, 高层建筑的水平构件与竖向过渡之间出现许多裂缝等等,工程事故尽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施工控制在宏观上的失当。因此,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重要的保证,特别是对于大跨度、超高层、超深、复杂的结构则更为重要,必须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4结束语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高层建筑会越来越普遍,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城市建设中深刻体会到这种现象。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建筑施工中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落后的施工技术,大力提倡先进的施工工艺。另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激励广大土木工程人员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參考文献:
[1]王亮;刘洪涛;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2期
[2]刘鼎辉;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3]丁平社;浅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的控制要求[J];山西建筑;2011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