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思路的重要性。因为读文章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就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写文章讲究文章的思路,就便于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任务中,找到了一个训练的共同点。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少年闰土》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一、要抓住文章思路,教师必须有一条明确的教学思路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这篇文章属于倒叙式的纵向思路。掌握了文章思路,我又根据学生思路的特点,安排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全文分三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是预习,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朗读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课文,探索一下文章思路。第二、三课时是分段讲读课文,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边议的教法,讨论闰土外貌、动作、语言方面的特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
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提问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叙述的?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材料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揭示了文章思路的顺逆关系,而且为课文分段、讲段意、揭示作者的行文线索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在讲读课文时,并不是按照作者的行文线索逐段依次讲读的,而是从课文的中心入手,直奔重点段落,以“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作者在描述少年闰土的特点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这两个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第三段的学习。当讲到第四段闰土动作的特点时,我又以“在闰土的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一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第一段的学习,这样就把一、四段结合起来分析,既还事情发展的本来面目,又照顾了学生思路的特点。因为看瓜刺猹这一段写得最生动、有趣、也最惊险,所以最能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留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最深。在讲读分析了闰土的劳作之后,我问“闰土是这样一个淳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和他是怎样认识的?”这样又把同学们带入了第二段的学习,这一段课文虽属交待性质,但又非提一下不可,这样处理既揭示了文章的顺逆、详略关系、又使同学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要抓住文章思路,必须紧扣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在每一组课文的教学中,抓住了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就抓住了这一组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教学时,又必须以文章的思路为主导,恰当地揭示和处理好种种逻辑关系。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了文章思路的动静和详略关系。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同学们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看到了闰土热爱劳动、聪明能干、知识丰富、天真淳朴等性格特点,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指导了文章思路的内外关系。使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思路融为一体。
三、要抓住文章思路,必须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的积极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辩证的统一。
那么,怎样围绕文章的思路,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呢?那就是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引”字上发挥主导作用。如我在引导同学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我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同学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同学们谈体会,说看法,并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了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这一段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而学生对闰土语言的特点又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以及作者的插说部分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然后抓住闰土的语言,要求学生阅读后谈自己最感动的一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闰土语言上的特点,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来了,发现出来了,教师据此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一篇课文就是一台完整的机器,就是一幢完整的建筑物,其中的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到一篇课文,作者的思路就是破解课文结构的钥匙,也是引领学生思维的线索。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作者的构思之路,还要遵循学生思维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一、要抓住文章思路,教师必须有一条明确的教学思路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这篇文章属于倒叙式的纵向思路。掌握了文章思路,我又根据学生思路的特点,安排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全文分三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是预习,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朗读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课文,探索一下文章思路。第二、三课时是分段讲读课文,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边议的教法,讨论闰土外貌、动作、语言方面的特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
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提问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叙述的?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材料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揭示了文章思路的顺逆关系,而且为课文分段、讲段意、揭示作者的行文线索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在讲读课文时,并不是按照作者的行文线索逐段依次讲读的,而是从课文的中心入手,直奔重点段落,以“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作者在描述少年闰土的特点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这两个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第三段的学习。当讲到第四段闰土动作的特点时,我又以“在闰土的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一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第一段的学习,这样就把一、四段结合起来分析,既还事情发展的本来面目,又照顾了学生思路的特点。因为看瓜刺猹这一段写得最生动、有趣、也最惊险,所以最能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留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最深。在讲读分析了闰土的劳作之后,我问“闰土是这样一个淳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和他是怎样认识的?”这样又把同学们带入了第二段的学习,这一段课文虽属交待性质,但又非提一下不可,这样处理既揭示了文章的顺逆、详略关系、又使同学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要抓住文章思路,必须紧扣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在每一组课文的教学中,抓住了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就抓住了这一组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教学时,又必须以文章的思路为主导,恰当地揭示和处理好种种逻辑关系。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了文章思路的动静和详略关系。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同学们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看到了闰土热爱劳动、聪明能干、知识丰富、天真淳朴等性格特点,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指导了文章思路的内外关系。使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思路融为一体。
三、要抓住文章思路,必须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的积极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辩证的统一。
那么,怎样围绕文章的思路,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呢?那就是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引”字上发挥主导作用。如我在引导同学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我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同学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同学们谈体会,说看法,并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了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这一段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而学生对闰土语言的特点又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以及作者的插说部分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然后抓住闰土的语言,要求学生阅读后谈自己最感动的一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闰土语言上的特点,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来了,发现出来了,教师据此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一篇课文就是一台完整的机器,就是一幢完整的建筑物,其中的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到一篇课文,作者的思路就是破解课文结构的钥匙,也是引领学生思维的线索。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作者的构思之路,还要遵循学生思维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