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人后悔全民有车?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上海生活的4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买了私家车。我平时骑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正是一位买了车的上海朋友淘汰给我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此评论说:“她升级,你降级。”从两件交通工具的绝对价值来说,这话当然没错。而她不知道的是,我内心里却是太愿意降级了。
  我从前住在洛杉矶,那里公共交通选择有限,且管理混乱,没有汽车寸步难行。对于住在洛杉矶的人来说,每天开车15~30英里去赴个约或看个朋友,实在是平常之极。除非你愿意在危险的道路上步行或骑车数小时,否则你必须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此外,在大多数北部城市里,打车费到了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地步,也不是可行的选择。
  所以,对于很多北美人来说,没有车就像没有腿一样。但这其实是一种悲哀——并不是说,生活就一定要如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洛杉矶曾经拥有过很好的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网络。但后来电车就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张开臂膀迎接汽车时代的高速公路。现在的洛杉矶,已经是一座由高速公路和远郊的民宅组成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生活,就不能没有汽车。
  当然,在美国也有一些城市跟上海更接近——公共交通发达,不一定非要开车,比如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但回到上海,最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买了车的中国朋友其实并不是那么需要车。
  一位朋友和我坐下来算了算养车的费用,结果发现,跟乘坐公共交通甚至是完全打车相比,养车贵到离谱的地步。但他们仍然认为有必要拥有自己的车,理由是“下雨的时候计程车难打”,或者“我需要车送孩子上学”。
  我很多朋友眼中的“自由”或者地位象征,在我看来却是负担——没必要的开支、罚款、保险费;他们眼中的“独立”在我看来却是更大的依赖——依赖于石油进口、依赖于油价涨跌……交通和到达能力对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生产力和效率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在上海觉得“解放”的一个原因在于,从一地到达另一地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我最喜欢的交通方式仍然是我的自行车。我可以凭自己的力量骑上5公里,不必担心没车位泊车或打不到车。这才是我感觉到的自由。但很遗憾的是,如此多的上海市民都觉得,这样的方式已不再有吸引力。
   (刘娜摘自《共鸣》)
其他文献
圣诞的钟声就快敲响了。整个盐湖城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然而,位于犹他大街街尾的那家老钟表店仍然亮着灯光。钟表店的店主叫郝斯,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此刻,看店的是他的孙子雷恩。雷恩14岁就辍学跟随爷爷在钟表店里做事。经过两年多的锻炼,雷恩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练的店员。此刻,他还在修理一个古董钟。  23点50分,雷恩修好了古董钟。他站起来,准备回里屋叫醒爷爷出来换班。这时,“吱呀”一
期刊
王发财,长白山脚下一布衣,现居首都北京。曾做过记者、期刊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主要以深度报道为主兼顾涉猎各类风格写作。    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自我。  我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一个贫瘠的小山村,9岁即辍学踏入社会。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边打工边自学写作,在周遭人的嘲讽、奚落中,坚持梦想笔耕不辍十余载。从单纯的纯文学转型为市场化创作后,文章发遍全国各地报刊,并为自己谋得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段
期刊
我毫无方向感,因此经常成为全家人取笑的对象。有次我们讨论人死后会怎样,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希望天堂里也有导游,否则你永远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  我笑着告诉他我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他的眉毛惊讶地竖了起来,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  祖父早逝,父亲由祖母一手带大。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政府救济这回事,一家五口历尽艰难才活了下来。贫苦的出身养成了父亲极度节俭的
期刊
伦敦某条街道上有三名裁缝,第一名裁缝在门口挂起帘子,上面写道:我是大英帝国最好的裁缝。第二名裁缝在门口帘子上写道:我是全伦敦最好的裁缝。第三名裁缝在门口帘子上写道:我是这条街道上最好的裁缝。乍一看,第一名裁缝的广告打得是最好的,仔细一想,其实第三名裁缝的广告却是最好的。因为他巧妙利用了前面两名裁缝广告的铺叠来烘托自己的广告,从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写文章也是如此,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曲笔来铺叠
期刊
我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
期刊
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的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成名后,有很多出版社邀请他替书稿配插图。在当时出版界美术编辑的眼中,法沃尔斯基的配图不仅生动好看,更能直观反映文章的精华要义,对他的作品总是不加修改,直接上版刊发。而法沃尔斯基每次也都全力以赴,潜心研读作品,再精心绘制画作。   有一次,法沃尔斯基遇到一位难缠的美术编辑。这位编辑自身美术造诣很高,习惯于从作品中找出“瑕疵”,总喜欢要求
期刊
39 岁的博比,原是法国妇女周刊《她》的主编。在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时,却因为一根血管破裂,搞得肢体都不能动弹,变成一个“活死人”,全身能动的就只剩一个左眼皮。一位语音女医生无意间发现他有交流的渴望,便尝试着在他眼前举起字母牌,他就用左眼皮的眨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遴选,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拼凑,就这样,居然一行一行地“写”起书来。最后,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潜水铜人与蝴蝶》问世。铜人
期刊
  
期刊
回顾文明古国的辉煌时,假如你能目睹到这些建筑,你最想看到什么?  A.中国的万里长城  B.印度的泰姬陵  C.埃及的金字塔  D.希腊的廊柱建筑  测试结果→  选A:当同龄的人都还懵懵懂懂,你早就抢先成熟了,你的应对本事大家都佩服,不过内心有个超强计算器的你,拥有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心机形象,许多人和你交往,都会有所保留,害怕有朝一日被你出卖,多半虚应了事。  选B:你的成熟并非跳跃式的早熟,而是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