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究竟是传授语言知识,还是语感训练,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不时地困扰着我们。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语言知识则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国正先生在《一己之见》一文中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他说:“语言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语言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端。”他又以婴儿学语为例,说明“人们学习母语,不是从知识到能力,不是依靠知识的先导,而是依靠多次的模仿和艰苦的磨练。到一定学习阶段,学习语言知识是促进,是‘添花’,却不是必由之路”。语言知识教学的投入与收效的反差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洪镇涛先生提出,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可见,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那么,语言知识还要不要讲呢?当然要讲,而且必须讲好。因为它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言能力必要的辅助手段。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的阅读及写作等基础知识。刘国正在《一己之见》中说过:“它们反映了语言运用的一些规律,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增加掌握语言的自觉性,获得检验正误的普遍准则,减少乃至避免表达的疏漏和混乱。”因此,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有积极意义,正因为这一点,《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语言知识定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我们更要明确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明确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能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手段,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的。因此,不能把传授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而要把语言知识当作深化、强化学生对课文言语的感应、领悟的武器,使之服务于语感的培养。
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说话、作文。这方面的训练,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教材、扩大阅读面、听广播、看电视、举办辩论会、写“语感随笔”和“杂记”等方式进行。语感分析,则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这方面的训练,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联系语境和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加以点拨和指导。通过语感训练,学生便可习得和积淀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我们说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主要是指在语感分析中传授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知识更没有价值。要使语言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可亲、更有用,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章熊《语言与思维的训练》)。我们就要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例析中获得语言知识,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还要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样才能生动活泼地传授语言知识,变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变“死”的语言为“活”语言。
敏锐的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而语言学习的过程则是借助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因此,将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借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真正发挥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训练语感的方法也很多。用诵读法体验文章的气势神韵美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课本中收入了许多我国的优秀古典诗文,它们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锤铺,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经典的现代文也同样适合诵读,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运用一般语调不紧不慢地读,同样可以自得其趣,获得语感。而且诵读对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等,都大有裨益。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静止的诗文就会活起来,就会带领我们迸人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里去。又比:讲课时教师融入真情,注重传授的语言美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是与语言打交道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规范、简洁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感训练,传授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借助语言知识训练语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语言知识则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国正先生在《一己之见》一文中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他说:“语言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语言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端。”他又以婴儿学语为例,说明“人们学习母语,不是从知识到能力,不是依靠知识的先导,而是依靠多次的模仿和艰苦的磨练。到一定学习阶段,学习语言知识是促进,是‘添花’,却不是必由之路”。语言知识教学的投入与收效的反差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洪镇涛先生提出,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可见,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那么,语言知识还要不要讲呢?当然要讲,而且必须讲好。因为它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言能力必要的辅助手段。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的阅读及写作等基础知识。刘国正在《一己之见》中说过:“它们反映了语言运用的一些规律,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增加掌握语言的自觉性,获得检验正误的普遍准则,减少乃至避免表达的疏漏和混乱。”因此,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确有积极意义,正因为这一点,《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语言知识定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我们更要明确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明确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能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手段,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的。因此,不能把传授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而要把语言知识当作深化、强化学生对课文言语的感应、领悟的武器,使之服务于语感的培养。
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说话、作文。这方面的训练,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教材、扩大阅读面、听广播、看电视、举办辩论会、写“语感随笔”和“杂记”等方式进行。语感分析,则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这方面的训练,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联系语境和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加以点拨和指导。通过语感训练,学生便可习得和积淀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我们说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主要是指在语感分析中传授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知识更没有价值。要使语言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可亲、更有用,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章熊《语言与思维的训练》)。我们就要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例析中获得语言知识,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还要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样才能生动活泼地传授语言知识,变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变“死”的语言为“活”语言。
敏锐的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而语言学习的过程则是借助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因此,将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借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真正发挥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训练语感的方法也很多。用诵读法体验文章的气势神韵美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课本中收入了许多我国的优秀古典诗文,它们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锤铺,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经典的现代文也同样适合诵读,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运用一般语调不紧不慢地读,同样可以自得其趣,获得语感。而且诵读对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等,都大有裨益。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静止的诗文就会活起来,就会带领我们迸人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里去。又比:讲课时教师融入真情,注重传授的语言美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是与语言打交道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规范、简洁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感训练,传授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借助语言知识训练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