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难点的教学正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资源,更是检验和磨砺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透彻、合理、有效地处理难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密切联系实际,降低想象的难度
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座位的行数与列数按顺序编号,再让学生观察思考:
(1)某某同学坐在第几行,第几列?(2)坐在第3行,第4列的同学是谁?(3)怎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4)怎样用坐标表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5)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什么成一一对应关系?(6)怎样根据点的坐标来确定点的位置?
这里,问题(1)(2)是解决难点(3)的铺垫,(4)(5)(6)是(3)的应用,当年迪卡尔正是根据如何对天花板上的蜘蛛进行定位的灵感,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这样的教学设计,重现和浓缩了数学的历史。学生边实验边进行,当然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精心设计阶梯,离散难点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目标思考题,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从易到难、逐步深入。例如在教学例题: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作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试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设计系列目标思考题:
(1)第一年的本金是多少?(2000元)
(2)第一年的利息是多少?(2000x元)
(3)第一年的本息和是多少?(2000+2000x即2000(1+x)元)
(4)第二年的本金是多少?[2000(1+x)-1000]元
(5)第二年的利息是多少?[2000(1+x)-1000]·x元
(6)第二年的本息和是多少?
[2000(1+x)-1000]+[2000(1+x)-1000]·x
即[2000(1+x)-1000]·(1+x)
学生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层层推进,列出方程。
三、剖析比较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解决难点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有些问题比较容易混淆,教学时无法回避,必须重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为学生透彻理解问题的实质创造条件。如an和-an与(-an)n应分清底数、幂的符号与底数的符号;再如[KF(](-)2[KF)]=|a|与[KF(S]3[]a3[KF)]=a形式相近,意义殊异。
四、直接暴露思维定势,突破难点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基本形式规律永恒性的负面影响即思维定势,经常犯“想当然”的错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直击要害,让学生体验错误,探究症结所在,辨析并切断其与新知识之间非实质甚至是错误的联系,然后对症下药,建立正确合理的认知生长点。例如在“两个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马虎是个勤奋思考的好学生,他根据
师生共同明晰:填表说明马虎同学的猜想是“想当然”的错误,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但错误常常是成功的先导,请同学们思考两者之差与a,b究竟有无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差值恰好是两数乘积(a·b)的2倍,于是得出更高层次的猜想(a±b)2=a2±2ab+b2, 教师顺势利导,根据乘方的含义和多项式乘法法则:
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认知生长点,最后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起到强化的作用。反馈表明,这种教学设计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犯类似错误的比例明显降低。
五、类比是跨越难点障碍的伟大向导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和谐统一的。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从知识的从属、顺延、引深、互逆、类似等方面来挖掘类比因素,进行合情推理。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成功跨越难点障碍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类比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平面三角形类比空间四面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ah类比扇形、圆的面积公式等等。类比是否正确可靠则又另当别论,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为跨越难点障碍服务。
一、密切联系实际,降低想象的难度
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座位的行数与列数按顺序编号,再让学生观察思考:
(1)某某同学坐在第几行,第几列?(2)坐在第3行,第4列的同学是谁?(3)怎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4)怎样用坐标表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5)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什么成一一对应关系?(6)怎样根据点的坐标来确定点的位置?
这里,问题(1)(2)是解决难点(3)的铺垫,(4)(5)(6)是(3)的应用,当年迪卡尔正是根据如何对天花板上的蜘蛛进行定位的灵感,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这样的教学设计,重现和浓缩了数学的历史。学生边实验边进行,当然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精心设计阶梯,离散难点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目标思考题,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从易到难、逐步深入。例如在教学例题: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作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试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设计系列目标思考题:
(1)第一年的本金是多少?(2000元)
(2)第一年的利息是多少?(2000x元)
(3)第一年的本息和是多少?(2000+2000x即2000(1+x)元)
(4)第二年的本金是多少?[2000(1+x)-1000]元
(5)第二年的利息是多少?[2000(1+x)-1000]·x元
(6)第二年的本息和是多少?
[2000(1+x)-1000]+[2000(1+x)-1000]·x
即[2000(1+x)-1000]·(1+x)
学生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层层推进,列出方程。
三、剖析比较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解决难点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有些问题比较容易混淆,教学时无法回避,必须重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为学生透彻理解问题的实质创造条件。如an和-an与(-an)n应分清底数、幂的符号与底数的符号;再如[KF(](-)2[KF)]=|a|与[KF(S]3[]a3[KF)]=a形式相近,意义殊异。
四、直接暴露思维定势,突破难点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基本形式规律永恒性的负面影响即思维定势,经常犯“想当然”的错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直击要害,让学生体验错误,探究症结所在,辨析并切断其与新知识之间非实质甚至是错误的联系,然后对症下药,建立正确合理的认知生长点。例如在“两个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马虎是个勤奋思考的好学生,他根据
师生共同明晰:填表说明马虎同学的猜想是“想当然”的错误,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但错误常常是成功的先导,请同学们思考两者之差与a,b究竟有无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差值恰好是两数乘积(a·b)的2倍,于是得出更高层次的猜想(a±b)2=a2±2ab+b2, 教师顺势利导,根据乘方的含义和多项式乘法法则:
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认知生长点,最后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起到强化的作用。反馈表明,这种教学设计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犯类似错误的比例明显降低。
五、类比是跨越难点障碍的伟大向导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和谐统一的。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从知识的从属、顺延、引深、互逆、类似等方面来挖掘类比因素,进行合情推理。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成功跨越难点障碍的实例比比皆是。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类比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平面三角形类比空间四面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ah类比扇形、圆的面积公式等等。类比是否正确可靠则又另当别论,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为跨越难点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