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 2”汶川大地震后,报刊、网站上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文章,引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应不应该研究”和“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问题。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数万余人伤亡,也在徐秀登教授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位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全世界首创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但这次地震却令徐教授充满伤感,他告诉记者:“对汶川这次大震,虽然有遥感,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出较确定的预测通报有关部门。”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短临地震的预测更被地震界视为“难中之难”的壁垒。它与地球温室效应、癌症并称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顽症”,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题,都将是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
多年来,徐秀登教授在地震预测研究之路上,如开弓之剑,一发不可收。“柘林”之战,改变人生轨迹
徐秀登,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曲塘人。生于1937年,1956年从金华二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作为地质学科预备教师送到长春地质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黑龙江工学院地质系担任教师;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工作。1977年徐秀登调到江西省地震办。1984年少震区的江西地震办公室撤销,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徐秀登作为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他在搞好教书育人的同时,忙于地震科学研究。
拓林水库是全国最大的土坝工程,库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洪水位的库容近80亿立方米。1972年元月水库蓄水后,10月中旬就接连发生Ms3.2和3.0级地震,其时蓄水还不到设计水位的三分之一,以后就一直保持低水位运行。1975年水利部长钱正英亲临柘林水库视察,对工程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土坝工程、这么差的工程质量、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危险的工程。并指示:要做好两件补救工作,技术验收通过后方能正常蓄水运行。于是江西省对大坝进行加固具抗Ⅷ度地震设防后、干1981年责令江西地震办公室立项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徐秀登为项目负责人。1983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的特大洪灾,长江之水倒灌鄱阳湖,肩负江西防洪重任的柘林水库水位急剧上升。这次洪水使大坝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鉴于广东新丰江水库曾发生6.2级地震,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对柘林水库究竟是关闸还是开闸争论不休,举棋难定。总指挥就连夜召见徐秀登,平时从南昌到柘林水库仅3小时的车程,这时公路、铁路都已水漫金山。包括地震办领导一行4人,只能靠小汽船行进,用了26小时才到达柘林水库。面对千钧一发的险情他表态:“水库地震的震级是由地质构造决定的,水库蓄水只能起诱发作用,所以柘林水库诱发地震不会超过5 7级构造地震,且大坝远离地震构造断裂带,水库不会诱发超过8度设防的破坏性地震,可以关闸蓄水。”结论掷地有声,同行人都为他捏一把汗,说他太狂妄。省防汛指挥部听取徐秀登的汇报后,又到周围多个地震台视察,确认无大震情后,果断地采取了关闸蓄水。他的这一结论经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验,避免了水库下游的一场灾难,减少了国家、人民的损失,从而也验证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此柘林水库可以按设计水位蓄水,这比起过去的长期低水位蓄水相当于为江西增加了一个近3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型水库,至今已安全运行近30年,每年光发电量一项,若按当时的1角钱度计算,每年就为江西增加了4千多万元(按现在的6角/度计算就是2.4亿多元/年)的年财政收入。为此当年柘林水库电厂还出资请了多位国内名专家,为他的课题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技术成果鉴定会,顺利通过了鉴定:次年他也获得了1984年“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红外异常短临地震预测”创世界领先水平
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赴苏考察,带回一篇论文《地震活动性的标志——卫星红外异常》,交给地质所遥感室主任强祖基研究员去验证。
他们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看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云图,几天过去还是找不到震中的红外异常。当时,徐秀登为了教材出版正在地震局作国内访问学者,强老师就叫他也去看看。强老师他们观察云图,不离开震中位置,只有一种状态。他在旁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建议:空间上,以震中澜沧、耿马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到云南以外地区,热红外异常离开震中位置就逐渐衰减,放在正常背景中热红外异常就马上展现出来了;时间上,以发震的当天为基准前后拓展:震前1 2天异常较小,震前3天红外异常很强,异常面积很大,往前推红外异常面积不断变小,当往前推到10多天以后红外异常就逐渐消失了,这样,再反过来从震前半个月开始看到发震的当天,震前红外异常的不断加强一一衰减一一发震的前兆规律展现出来了;震后异常消失了。他用“空间上全局观念、时间上战略思想”的这种思维理念,不到一个月,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的余震报出来了:
徐秀登分析了大同主震的震前红外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1990年2月执笔写出了该方面第一篇论文《卫星红外异常——临震前兆》,在《科学通报》上以中英文同时发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首创的“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这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新方法。
此后,徐秀登对红外短临地震预报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潜心于红外异常成因机理和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构造活动关系的研究工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换来了一系列成果。徐秀登他们成功地预测了1990年2月的江苏常熟5.1级地震,1990年4月青海共和6.9级地震,1990年9月的北京沙河4.0级地震。
他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都是手抄的)总结研究地震的发震规律及其地震的成因机理,2000年由中科院马瑾院士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杨树锋院长等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给出的评价是:“利用卫星云图红外异常研究地震,为地震构造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他引进了美国的NCEP资料。这种资料的特点是它经过补偿不受云的干扰;星下点范围100平方公里,精度较低,正是这样它可以从宏观上把整个欧亚大陆一览无遗,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受印度板块或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地震,能展现出地震整个孕震过程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使地震预报的可靠性得到极大地 提高。2004年他又融合了天体引潮力,把天体引潮力和地震构造应力结合,发现了地震发震时,地壳的板块运动是内因,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是外因 近年他又结合了地质所GPS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近年板块运动的方向,对研究短临地震预报有指引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有地震就会有卫星红外异常,没有红外异常就不会有地震, 2008年奥运会前夕和2009年夏天,许多地面前兆测震手段都测到北京有很强的前兆异常,认为北京将有大地震很恐慌,其实这些地面异常是周围地区地震产生的:来自印度板块的卫星红外动态异常绕过华北往北去了,在北京周围上空没有红外异常,且京津地区地震必须同时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当时太平洋板块很平静,大震恐慌就排除了。去年长江流域洪水期间也曾产生过地震恐慌并引起关闸、开闸的争论,未见三峡大坝地区有红外异常,帮助消除了恐慌。地震预报有震不报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反之,无震错报了,也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恐慌和损失,所以能避免无震错报也同样非常重要。现在可以肯定有震必有红外异常,但有红外异常未必有地震,何时有地震没有十分把握。这几年主要精力用于NCEP资料的可行性研究,因缺人力、财力和精力,对FY-2静止卫星红外异常信号、天体引潮力无力顾及,方法单一,有红外异常时,即使报也只能作出方向性预报,很遗憾。
1990年,虽然当时真正搞研究、写文章的也只有徐秀登一人,而且他还要边完成书稿出版边研究,但研究进展非常快,刚研究一个月就开始报地震,因为那是在北京,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多方配合、上级支持、发表文章及舆论宣传等等,一路绿灯。可以后这20年,研究进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他生活、工作在浙江金华小城市,工作在浙江师范大学,离开了地震系统,离开了北京,如鱼离开了水搁浅了。徐秀登的科研条件实在太艰难,而利用卫星云图的热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纯属基础应用的研究;地震临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只能依靠国家支持,依靠集体平台运行才能完成,在金华这样的小城既无望成名又无利可图,没有人愿意与他长期合作搞地震研究。可他痴迷地震研究,靠一家三口、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研究队伍,缺支持、缺资金、缺人手,样样都缺,缺资料就跑北京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求助。想发表文章何其难,地震权威都说地震不能预报,谁敢给你发表?他就这样不自量力干了20年,还搭上个儿子。儿子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了父亲的事业把教师这铁饭碗也丢了。徐秀登回浙江金华后,也曾拿过国家、省级24万元、10万、8万、5万、2.5万元5个项目,2008年以逾古稀之年还获得一项教育部15万元的重点项目,徐秀登曾问过教育部的人为什么会批?他们说:你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你的思路吸引了我们;你的已有成果鼓舞了我们。但六个项目一共不过62.5万元,这对于完成一个世界难题还是杯水车薪,,我们还能做什么,基本上只能做发震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现在虽然有现成的:静止、极轨卫星,NCEP及天体引潮力等各种资料,但都需要花钱,需要人手去分析,去改进编程、找规律,儿子能力有限,我能帮的事也有限,靠他自己想搞地震预报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的进展速度和深度都受很大制约。但利用时间和空间都连续变化的卫星红外异常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方法手段绝对优于任何定点的、局部的其他地面前兆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地震预测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十分漫长。让这位退休老教授最为担心的是:“这样个有极大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的项目,在快;中破黎明前黑暗之际,如果就从我处止步,没人接班传承,不仅我本人会终身遗憾,对祖国、对人类也是一大损失。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卫星预测地震事业,趁我身体硬朗之际给予‘传帮带’,培养出几个地震预测专业人才,我就死而无憾了。”
人类在期待:地震预测新人辈出,地震预测会有破茧成蝶的辉煌之日!探索预测地震事业,追求无憾科技人生——记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秀登
胡月 贾晓青
“5·1 2”汶川大地震后,报刊、网站上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文章,引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应不应该研究”和“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问题。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数万余人伤亡,也在徐秀登教授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位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全世界首创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但这次地震却令徐教授充满伤感,他告诉记者:“对汶川这次大震,虽然有遥感,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出较确定的预测通报有关部门。”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短临地震的预测更被地震界视为“难中之难”的壁垒。它与地球温室效应、癌症并称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顽症”,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题,都将是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
多年来,徐秀登教授在地震预测研究之路上,如开弓之剑,一发不可收。“柘林”之战,改变人生轨迹
徐秀登,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曲塘人。生于1937年,1956年从金华二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作为地质学科预备教师送到长春地质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黑龙江工学院地质系担任教师;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工作。1977年徐秀登调到江西省地震办。1984年少震区的江西地震办公室撤销,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徐秀登作为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他在搞好教书育人的同时,忙于地震科学研究。
拓林水库是全国最大的土坝工程,库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洪水位的库容近80亿立方米。1972年元月水库蓄水后,10月中旬就接连发生Ms3.2和3.0级地震,其时蓄水还不到设计水位的三分之一,以后就一直保持低水位运行。1975年水利部长钱正英亲临柘林水库视察,对工程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土坝工程、这么差的工程质量、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危险的工程。并指示:要做好两件补救工作,技术验收通过后方能正常蓄水运行。于是江西省对大坝进行加固具抗Ⅷ度地震设防后、干1981年责令江西地震办公室立项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徐秀登为项目负责人。1983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的特大洪灾,长江之水倒灌鄱阳湖,肩负江西防洪重任的柘林水库水位急剧上升。这次洪水使大坝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鉴于广东新丰江水库曾发生6.2级地震,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对柘林水库究竟是关闸还是开闸 争论不休,举棋难定。总指挥就连夜召见徐秀登,平时从南昌到柘林水库仅3小时的车程,这时公路、铁路都已水漫金山。包括地震办领导一行4人,只能靠小汽船行进,用了26小时才到达柘林水库。面对千钧一发的险情他表态:“水库地震的震级是由地质构造决定的,水库蓄水只能起诱发作用,所以柘林水库诱发地震不会超过5 7级构造地震,且大坝远离地震构造断裂带,水库不会诱发超过8度设防的破坏性地震,可以关闸蓄水。”结论掷地有声,同行人都为他捏一把汗,说他太狂妄。省防汛指挥部听取徐秀登的汇报后,又到周围多个地震台视察,确认无大震情后,果断地采取了关闸蓄水。他的这一结论经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验,避免了水库下游的一场灾难,减少了国家、人民的损失,从而也验证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此柘林水库可以按设计水位蓄水,这比起过去的长期低水位蓄水相当于为江西增加了一个近3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型水库,至今已安全运行近30年,每年光发电量一项,若按当时的1角钱度计算,每年就为江西增加了4千多万元(按现在的6角/度计算就是2.4亿多元/年)的年财政收入。为此当年柘林水库电厂还出资请了多位国内名专家,为他的课题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技术成果鉴定会,顺利通过了鉴定:次年他也获得了1984年“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红外异常短临地震预测”创世界领先水平
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赴苏考察,带回一篇论文《地震活动性的标志——卫星红外异常》,交给地质所遥感室主任强祖基研究员去验证。
他们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看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云图,几天过去还是找不到震中的红外异常。当时,徐秀登为了教材出版正在地震局作国内访问学者,强老师就叫他也去看看。强老师他们观察云图,不离开震中位置,只有一种状态。他在旁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建议:空间上,以震中澜沧、耿马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到云南以外地区,热红外异常离开震中位置就逐渐衰减,放在正常背景中热红外异常就马上展现出来了;时间上,以发震的当天为基准前后拓展:震前1 2天异常较小,震前3天红外异常很强,异常面积很大,往前推红外异常面积不断变小,当往前推到10多天以后红外异常就逐渐消失了,这样,再反过来从震前半个月开始看到发震的当天,震前红外异常的不断加强一一衰减一一发震的前兆规律展现出来了;震后异常消失了。他用“空间上全局观念、时间上战略思想”的这种思维理念,不到一个月,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的余震报出来了:
徐秀登分析了大同主震的震前红外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1990年2月执笔写出了该方面第一篇论文《卫星红外异常——临震前兆》,在《科学通报》上以中英文同时发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首创的“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这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新方法。
此后,徐秀登对红外短临地震预报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潜心于红外异常成因机理和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构造活动关系的研究工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换来了一系列成果。徐秀登他们成功地预测了1990年2月的江苏常熟5.1级地震,1990年4月青海共和6.9级地震,1990年9月的北京沙河4.0级地震。
他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都是手抄的)总结研究地震的发震规律及其地震的成因机理,2000年由中科院马瑾院士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杨树锋院长等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给出的评价是:“利用卫星云图红外异常研究地震,为地震构造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他引进了美国的NCEP资料。这种资料的特点是它经过补偿不受云的干扰;星下点范围100平方公里,精度较低,正是这样它可以从宏观上把整个欧亚大陆一览无遗,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受印度板块或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地震,能展现出地震整个孕震过程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使地震预报的可靠性得到极大地提高。2004年他又融合了天体引潮力,把天体引潮力和地震构造应力结合,发现了地震发震时,地壳的板块运动是内因,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是外因 近年他又结合了地质所GPS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近年板块运动的方向,对研究短临地震预报有指引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有地震就会有卫星红外异常,没有红外异常就不会有地震, 2008年奥运会前夕和2009年夏天,许多地面前兆测震手段都测到北京有很强的前兆异常,认为北京将有大地震很恐慌,其实这些地面异常是周围地区地震产生的:来自印度板块的卫星红外动态异常绕过华北往北去了,在北京周围上空没有红外异常,且京津地区地震必须同时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当时太平洋板块很平静,大震恐慌就排除了。去年长江流域洪水期间也曾产生过地震恐慌并引起关闸、开闸的争论,未见三峡大坝地区有红外异常,帮助消除了恐慌。地震预报有震不报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反之,无震错报了,也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恐慌和损失,所以能避免无震错报也同样非常重要。现在可以肯定有震必有红外异常,但有红外异常未必有地震,何时有地震没有十分把握。这几年主要精力用于NCEP资料的可行性研究,因缺人力、财力和精力,对FY-2静止卫星红外异常信号、天体引潮力无力顾及,方法单一,有红外异常时,即使报也只能作出方向性预报,很遗憾。
1990年,虽然当时真正搞研究、写文章的也只有徐秀登一人,而且他还要边完成书稿出版边研究,但研究进展非常快,刚研究一个月就开始报地震,因为那是在北京,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多方配合、上级支持、发表文章及舆论宣传等等,一路绿灯。可以后这20年,研究进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他生活、工作在浙江金华小城市,工作在浙江师范大学,离开了地震系统,离开了北京,如鱼离开了水搁浅了。徐秀登的科研条件实在太艰难,而利用卫星云图的热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纯属基础应用的研究;地震临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只能依靠国家支持,依靠集体平台运行才能完成,在金华这样的小城既无望成名又无利可图,没有人愿意与他长期合作搞地震研究。可他痴迷地震研究,靠一家三口、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研究队伍,缺支持、缺资金、缺人手,样样都缺,缺资料就跑北京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求助。想发表文章何其难,地震权威都说地震不能预报,谁敢给你发表?他就这样不自量力干了20年,还搭上个儿子。儿子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了父亲的事业把教师这铁饭碗也丢了。徐秀登回浙江金华后,也曾拿过国家、省级24万元、10万、8万、5万、2.5万元5个项目,2008年以逾古稀之年还获得一项教育部15万元的重点项目,徐秀登曾问过教育部的人为什么会批?他们说:你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你的思路吸引了我们;你的已有成果鼓舞了我们。但六个项目一共不过62.5万元,这对于完成一个世界难题还是杯水车薪,,我们还能做什么,基本上只能做发震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现在虽然有现成的:静止、极轨卫星,NCEP及天体引潮力等各种资料,但都需要花钱,需要人手去分析,去改进编程、找规律,儿子能力有限,我能帮的事也有限,靠他自己想搞地震预报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的进展速度和深度都受很大制约。但利用时间和空间都连续变化的卫星红外异常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方法手段绝对优于任何定点的、局部的其他地面前兆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地震预测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十分漫长。让这位退休老教授最为担心的是:“这样个有极大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的项目,在快;中破黎明前黑暗之际,如果就从我处止步,没人接班传承,不仅我本人会终身遗憾,对祖国、对人类也是一大损失。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卫星预测地震事业,趁我身体硬朗之际给予‘传帮带’,培养出几个地震预测专业人才,我就死而无憾了。”
人类在期待:地震预测新人辈出,地震预测会有破茧成蝶的辉煌之日!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短临地震的预测更被地震界视为“难中之难”的壁垒。它与地球温室效应、癌症并称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顽症”,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题,都将是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
多年来,徐秀登教授在地震预测研究之路上,如开弓之剑,一发不可收。“柘林”之战,改变人生轨迹
徐秀登,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曲塘人。生于1937年,1956年从金华二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作为地质学科预备教师送到长春地质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黑龙江工学院地质系担任教师;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工作。1977年徐秀登调到江西省地震办。1984年少震区的江西地震办公室撤销,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徐秀登作为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他在搞好教书育人的同时,忙于地震科学研究。
拓林水库是全国最大的土坝工程,库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洪水位的库容近80亿立方米。1972年元月水库蓄水后,10月中旬就接连发生Ms3.2和3.0级地震,其时蓄水还不到设计水位的三分之一,以后就一直保持低水位运行。1975年水利部长钱正英亲临柘林水库视察,对工程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土坝工程、这么差的工程质量、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危险的工程。并指示:要做好两件补救工作,技术验收通过后方能正常蓄水运行。于是江西省对大坝进行加固具抗Ⅷ度地震设防后、干1981年责令江西地震办公室立项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徐秀登为项目负责人。1983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的特大洪灾,长江之水倒灌鄱阳湖,肩负江西防洪重任的柘林水库水位急剧上升。这次洪水使大坝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鉴于广东新丰江水库曾发生6.2级地震,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对柘林水库究竟是关闸还是开闸争论不休,举棋难定。总指挥就连夜召见徐秀登,平时从南昌到柘林水库仅3小时的车程,这时公路、铁路都已水漫金山。包括地震办领导一行4人,只能靠小汽船行进,用了26小时才到达柘林水库。面对千钧一发的险情他表态:“水库地震的震级是由地质构造决定的,水库蓄水只能起诱发作用,所以柘林水库诱发地震不会超过5 7级构造地震,且大坝远离地震构造断裂带,水库不会诱发超过8度设防的破坏性地震,可以关闸蓄水。”结论掷地有声,同行人都为他捏一把汗,说他太狂妄。省防汛指挥部听取徐秀登的汇报后,又到周围多个地震台视察,确认无大震情后,果断地采取了关闸蓄水。他的这一结论经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验,避免了水库下游的一场灾难,减少了国家、人民的损失,从而也验证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此柘林水库可以按设计水位蓄水,这比起过去的长期低水位蓄水相当于为江西增加了一个近3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型水库,至今已安全运行近30年,每年光发电量一项,若按当时的1角钱度计算,每年就为江西增加了4千多万元(按现在的6角/度计算就是2.4亿多元/年)的年财政收入。为此当年柘林水库电厂还出资请了多位国内名专家,为他的课题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技术成果鉴定会,顺利通过了鉴定:次年他也获得了1984年“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红外异常短临地震预测”创世界领先水平
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赴苏考察,带回一篇论文《地震活动性的标志——卫星红外异常》,交给地质所遥感室主任强祖基研究员去验证。
他们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看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云图,几天过去还是找不到震中的红外异常。当时,徐秀登为了教材出版正在地震局作国内访问学者,强老师就叫他也去看看。强老师他们观察云图,不离开震中位置,只有一种状态。他在旁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建议:空间上,以震中澜沧、耿马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到云南以外地区,热红外异常离开震中位置就逐渐衰减,放在正常背景中热红外异常就马上展现出来了;时间上,以发震的当天为基准前后拓展:震前1 2天异常较小,震前3天红外异常很强,异常面积很大,往前推红外异常面积不断变小,当往前推到10多天以后红外异常就逐渐消失了,这样,再反过来从震前半个月开始看到发震的当天,震前红外异常的不断加强一一衰减一一发震的前兆规律展现出来了;震后异常消失了。他用“空间上全局观念、时间上战略思想”的这种思维理念,不到一个月,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的余震报出来了:
徐秀登分析了大同主震的震前红外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1990年2月执笔写出了该方面第一篇论文《卫星红外异常——临震前兆》,在《科学通报》上以中英文同时发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首创的“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这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新方法。
此后,徐秀登对红外短临地震预报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潜心于红外异常成因机理和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构造活动关系的研究工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换来了一系列成果。徐秀登他们成功地预测了1990年2月的江苏常熟5.1级地震,1990年4月青海共和6.9级地震,1990年9月的北京沙河4.0级地震。
他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都是手抄的)总结研究地震的发震规律及其地震的成因机理,2000年由中科院马瑾院士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杨树锋院长等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给出的评价是:“利用卫星云图红外异常研究地震,为地震构造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他引进了美国的NCEP资料。这种资料的特点是它经过补偿不受云的干扰;星下点范围100平方公里,精度较低,正是这样它可以从宏观上把整个欧亚大陆一览无遗,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受印度板块或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地震,能展现出地震整个孕震过程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使地震预报的可靠性得到极大地 提高。2004年他又融合了天体引潮力,把天体引潮力和地震构造应力结合,发现了地震发震时,地壳的板块运动是内因,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是外因 近年他又结合了地质所GPS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近年板块运动的方向,对研究短临地震预报有指引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有地震就会有卫星红外异常,没有红外异常就不会有地震, 2008年奥运会前夕和2009年夏天,许多地面前兆测震手段都测到北京有很强的前兆异常,认为北京将有大地震很恐慌,其实这些地面异常是周围地区地震产生的:来自印度板块的卫星红外动态异常绕过华北往北去了,在北京周围上空没有红外异常,且京津地区地震必须同时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当时太平洋板块很平静,大震恐慌就排除了。去年长江流域洪水期间也曾产生过地震恐慌并引起关闸、开闸的争论,未见三峡大坝地区有红外异常,帮助消除了恐慌。地震预报有震不报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反之,无震错报了,也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恐慌和损失,所以能避免无震错报也同样非常重要。现在可以肯定有震必有红外异常,但有红外异常未必有地震,何时有地震没有十分把握。这几年主要精力用于NCEP资料的可行性研究,因缺人力、财力和精力,对FY-2静止卫星红外异常信号、天体引潮力无力顾及,方法单一,有红外异常时,即使报也只能作出方向性预报,很遗憾。
1990年,虽然当时真正搞研究、写文章的也只有徐秀登一人,而且他还要边完成书稿出版边研究,但研究进展非常快,刚研究一个月就开始报地震,因为那是在北京,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多方配合、上级支持、发表文章及舆论宣传等等,一路绿灯。可以后这20年,研究进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他生活、工作在浙江金华小城市,工作在浙江师范大学,离开了地震系统,离开了北京,如鱼离开了水搁浅了。徐秀登的科研条件实在太艰难,而利用卫星云图的热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纯属基础应用的研究;地震临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只能依靠国家支持,依靠集体平台运行才能完成,在金华这样的小城既无望成名又无利可图,没有人愿意与他长期合作搞地震研究。可他痴迷地震研究,靠一家三口、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研究队伍,缺支持、缺资金、缺人手,样样都缺,缺资料就跑北京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求助。想发表文章何其难,地震权威都说地震不能预报,谁敢给你发表?他就这样不自量力干了20年,还搭上个儿子。儿子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了父亲的事业把教师这铁饭碗也丢了。徐秀登回浙江金华后,也曾拿过国家、省级24万元、10万、8万、5万、2.5万元5个项目,2008年以逾古稀之年还获得一项教育部15万元的重点项目,徐秀登曾问过教育部的人为什么会批?他们说:你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你的思路吸引了我们;你的已有成果鼓舞了我们。但六个项目一共不过62.5万元,这对于完成一个世界难题还是杯水车薪,,我们还能做什么,基本上只能做发震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现在虽然有现成的:静止、极轨卫星,NCEP及天体引潮力等各种资料,但都需要花钱,需要人手去分析,去改进编程、找规律,儿子能力有限,我能帮的事也有限,靠他自己想搞地震预报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的进展速度和深度都受很大制约。但利用时间和空间都连续变化的卫星红外异常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方法手段绝对优于任何定点的、局部的其他地面前兆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地震预测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十分漫长。让这位退休老教授最为担心的是:“这样个有极大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的项目,在快;中破黎明前黑暗之际,如果就从我处止步,没人接班传承,不仅我本人会终身遗憾,对祖国、对人类也是一大损失。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卫星预测地震事业,趁我身体硬朗之际给予‘传帮带’,培养出几个地震预测专业人才,我就死而无憾了。”
人类在期待:地震预测新人辈出,地震预测会有破茧成蝶的辉煌之日!探索预测地震事业,追求无憾科技人生——记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秀登
胡月 贾晓青
“5·1 2”汶川大地震后,报刊、网站上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文章,引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应不应该研究”和“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问题。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数万余人伤亡,也在徐秀登教授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位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全世界首创了“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但这次地震却令徐教授充满伤感,他告诉记者:“对汶川这次大震,虽然有遥感,但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出较确定的预测通报有关部门。”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短临地震的预测更被地震界视为“难中之难”的壁垒。它与地球温室效应、癌症并称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顽症”,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题,都将是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
多年来,徐秀登教授在地震预测研究之路上,如开弓之剑,一发不可收。“柘林”之战,改变人生轨迹
徐秀登,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曲塘人。生于1937年,1956年从金华二中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作为地质学科预备教师送到长春地质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黑龙江工学院地质系担任教师;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地质局野外地质队工作。1977年徐秀登调到江西省地震办。1984年少震区的江西地震办公室撤销,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徐秀登作为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他在搞好教书育人的同时,忙于地震科学研究。
拓林水库是全国最大的土坝工程,库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洪水位的库容近80亿立方米。1972年元月水库蓄水后,10月中旬就接连发生Ms3.2和3.0级地震,其时蓄水还不到设计水位的三分之一,以后就一直保持低水位运行。1975年水利部长钱正英亲临柘林水库视察,对工程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土坝工程、这么差的工程质量、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危险的工程。并指示:要做好两件补救工作,技术验收通过后方能正常蓄水运行。于是江西省对大坝进行加固具抗Ⅷ度地震设防后、干1981年责令江西地震办公室立项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徐秀登为项目负责人。1983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的特大洪灾,长江之水倒灌鄱阳湖,肩负江西防洪重任的柘林水库水位急剧上升。这次洪水使大坝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鉴于广东新丰江水库曾发生6.2级地震,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对柘林水库究竟是关闸还是开闸 争论不休,举棋难定。总指挥就连夜召见徐秀登,平时从南昌到柘林水库仅3小时的车程,这时公路、铁路都已水漫金山。包括地震办领导一行4人,只能靠小汽船行进,用了26小时才到达柘林水库。面对千钧一发的险情他表态:“水库地震的震级是由地质构造决定的,水库蓄水只能起诱发作用,所以柘林水库诱发地震不会超过5 7级构造地震,且大坝远离地震构造断裂带,水库不会诱发超过8度设防的破坏性地震,可以关闸蓄水。”结论掷地有声,同行人都为他捏一把汗,说他太狂妄。省防汛指挥部听取徐秀登的汇报后,又到周围多个地震台视察,确认无大震情后,果断地采取了关闸蓄水。他的这一结论经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验,避免了水库下游的一场灾难,减少了国家、人民的损失,从而也验证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此柘林水库可以按设计水位蓄水,这比起过去的长期低水位蓄水相当于为江西增加了一个近3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型水库,至今已安全运行近30年,每年光发电量一项,若按当时的1角钱度计算,每年就为江西增加了4千多万元(按现在的6角/度计算就是2.4亿多元/年)的年财政收入。为此当年柘林水库电厂还出资请了多位国内名专家,为他的课题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技术成果鉴定会,顺利通过了鉴定:次年他也获得了1984年“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红外异常短临地震预测”创世界领先水平
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院士赴苏考察,带回一篇论文《地震活动性的标志——卫星红外异常》,交给地质所遥感室主任强祖基研究员去验证。
他们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看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云图,几天过去还是找不到震中的红外异常。当时,徐秀登为了教材出版正在地震局作国内访问学者,强老师就叫他也去看看。强老师他们观察云图,不离开震中位置,只有一种状态。他在旁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建议:空间上,以震中澜沧、耿马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到云南以外地区,热红外异常离开震中位置就逐渐衰减,放在正常背景中热红外异常就马上展现出来了;时间上,以发震的当天为基准前后拓展:震前1 2天异常较小,震前3天红外异常很强,异常面积很大,往前推红外异常面积不断变小,当往前推到10多天以后红外异常就逐渐消失了,这样,再反过来从震前半个月开始看到发震的当天,震前红外异常的不断加强一一衰减一一发震的前兆规律展现出来了;震后异常消失了。他用“空间上全局观念、时间上战略思想”的这种思维理念,不到一个月,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的余震报出来了:
徐秀登分析了大同主震的震前红外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1990年2月执笔写出了该方面第一篇论文《卫星红外异常——临震前兆》,在《科学通报》上以中英文同时发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首创的“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预报地震”,这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新方法。
此后,徐秀登对红外短临地震预报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潜心于红外异常成因机理和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构造活动关系的研究工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换来了一系列成果。徐秀登他们成功地预测了1990年2月的江苏常熟5.1级地震,1990年4月青海共和6.9级地震,1990年9月的北京沙河4.0级地震。
他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都是手抄的)总结研究地震的发震规律及其地震的成因机理,2000年由中科院马瑾院士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杨树锋院长等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给出的评价是:“利用卫星云图红外异常研究地震,为地震构造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他引进了美国的NCEP资料。这种资料的特点是它经过补偿不受云的干扰;星下点范围100平方公里,精度较低,正是这样它可以从宏观上把整个欧亚大陆一览无遗,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受印度板块或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地震,能展现出地震整个孕震过程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使地震预报的可靠性得到极大地提高。2004年他又融合了天体引潮力,把天体引潮力和地震构造应力结合,发现了地震发震时,地壳的板块运动是内因,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是外因 近年他又结合了地质所GPS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近年板块运动的方向,对研究短临地震预报有指引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有地震就会有卫星红外异常,没有红外异常就不会有地震, 2008年奥运会前夕和2009年夏天,许多地面前兆测震手段都测到北京有很强的前兆异常,认为北京将有大地震很恐慌,其实这些地面异常是周围地区地震产生的:来自印度板块的卫星红外动态异常绕过华北往北去了,在北京周围上空没有红外异常,且京津地区地震必须同时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当时太平洋板块很平静,大震恐慌就排除了。去年长江流域洪水期间也曾产生过地震恐慌并引起关闸、开闸的争论,未见三峡大坝地区有红外异常,帮助消除了恐慌。地震预报有震不报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反之,无震错报了,也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恐慌和损失,所以能避免无震错报也同样非常重要。现在可以肯定有震必有红外异常,但有红外异常未必有地震,何时有地震没有十分把握。这几年主要精力用于NCEP资料的可行性研究,因缺人力、财力和精力,对FY-2静止卫星红外异常信号、天体引潮力无力顾及,方法单一,有红外异常时,即使报也只能作出方向性预报,很遗憾。
1990年,虽然当时真正搞研究、写文章的也只有徐秀登一人,而且他还要边完成书稿出版边研究,但研究进展非常快,刚研究一个月就开始报地震,因为那是在北京,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多方配合、上级支持、发表文章及舆论宣传等等,一路绿灯。可以后这20年,研究进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他生活、工作在浙江金华小城市,工作在浙江师范大学,离开了地震系统,离开了北京,如鱼离开了水搁浅了。徐秀登的科研条件实在太艰难,而利用卫星云图的热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纯属基础应用的研究;地震临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只能依靠国家支持,依靠集体平台运行才能完成,在金华这样的小城既无望成名又无利可图,没有人愿意与他长期合作搞地震研究。可他痴迷地震研究,靠一家三口、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研究队伍,缺支持、缺资金、缺人手,样样都缺,缺资料就跑北京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求助。想发表文章何其难,地震权威都说地震不能预报,谁敢给你发表?他就这样不自量力干了20年,还搭上个儿子。儿子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了父亲的事业把教师这铁饭碗也丢了。徐秀登回浙江金华后,也曾拿过国家、省级24万元、10万、8万、5万、2.5万元5个项目,2008年以逾古稀之年还获得一项教育部15万元的重点项目,徐秀登曾问过教育部的人为什么会批?他们说:你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你的思路吸引了我们;你的已有成果鼓舞了我们。但六个项目一共不过62.5万元,这对于完成一个世界难题还是杯水车薪,,我们还能做什么,基本上只能做发震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现在虽然有现成的:静止、极轨卫星,NCEP及天体引潮力等各种资料,但都需要花钱,需要人手去分析,去改进编程、找规律,儿子能力有限,我能帮的事也有限,靠他自己想搞地震预报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的进展速度和深度都受很大制约。但利用时间和空间都连续变化的卫星红外异常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方法手段绝对优于任何定点的、局部的其他地面前兆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地震预测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十分漫长。让这位退休老教授最为担心的是:“这样个有极大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的项目,在快;中破黎明前黑暗之际,如果就从我处止步,没人接班传承,不仅我本人会终身遗憾,对祖国、对人类也是一大损失。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的卫星预测地震事业,趁我身体硬朗之际给予‘传帮带’,培养出几个地震预测专业人才,我就死而无憾了。”
人类在期待:地震预测新人辈出,地震预测会有破茧成蝶的辉煌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