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数学素养的培养。然而数学教学正遭遇着人文精神退化、文化考量淡化、文化底蕴弱化、文化理解虚化的现实境遇。文章对提升小学数学文化育人效果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现实境遇;提升路径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指出,在我们这个教育普及的时代,数学已经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了,教师们少得可怜的热情,以及缺乏智力训练的教学风气,让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几乎荡然无存[1]。诚然,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被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掌握的“算法”或“工具”,是“冷冰冰的逻辑”和“烦琐的符号游戏”,让人感受不到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留给学生的更多是一种抽象难懂的负面形象和灰色记忆。
经过这样的机械训练,试问铭刻在学生心里的究竟是什么?是概念、公式、定理,还是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学生究竟能否养成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这关乎着数学价值的导向取向问题。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在数学界存有两种价值导向:一种是重知识习得,重点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重于其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另一种是重人的发展,关注对学生理性精神及数学素养的培育,强调以数学文化育人,重于其人文性和文化性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以学生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深入剖析如何从数学文化内涵角度来提升数学育人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已然深入人心,人们对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愈加深刻,期许着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育人的作用。数学文化育人内涵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的再生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激活相关数学文化因素,创生出“数学文化教育场”,从而让学生受到具体、感性、鲜活的数学文化浸润和熏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拓学生精神世界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学生为本,开拓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精神世界主要包括崇高信念、理性素质及情感欲望三个层次[3]。
首先,在数学发展历史中,数学大家们为真理而奋斗的不折不挠的信念,把数学成就引向深入。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崇高信念的熏陶。
其次,由于数学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对理性的探索过程,每一个答案、每一个定理、每一个结论都是独一无二的。穷究于理,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这种意识会对学生产生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的理性选择。
再次,数学教育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途径,我国历史上的数学大家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都是我们的骄傲。例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比欧洲早1000多年,这个教学点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刺激既选择又加工的认知过程,是经验重组和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简而言之,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加工”的效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环境刺激“加工”效度的反应,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智力条件,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心理的接受程度,两者构成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必备要素。以数学学习为例,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而且需要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信念、需要等心理因素,智力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发展程度。
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数学课,学习效果难免不好。而数学文化育人强调以生为本,让学生受到具体、感性、鲜活的数学文化浸润和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这样的教育选择方式所带来的诱因价值是巨大的,能使学生在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过程中,自觉地刺激心理环境,产生直接的内在驱动力,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数学学习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因为数学文化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永不止步的积极精神。学生经历一次次的数学推算,可以实际感受到求真求实是隐藏在数学背后的规则:一方面,通过不断求证、推算,体会到数学大家们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另一方面,学会在挫折中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教育,它是一种文化的迁移、一种素养的培育,更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二、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境遇
(一)理性知识充斥,人文精神退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大多以定义、定理、例题、作业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虽然有利于保证数学教学的周密性、合理性、逻辑性,但淡化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问题,忽视了数学对人观念的影响。这种以培养智力为目的的理性式教学轻情感体验,轻情感沟通,轻学生主动,轻灵活变通,虽然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卻以牺牲学生和谐发展为代价,这样的教学是对人的观念、人的价值的漠视,是人文精神的退化。学生在缺乏人文精神的数学学习中很难深切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影响对数学理性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非良性循环的可能性。 (二)教育评价片面,文化考量淡化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在应试教育以及社会选用人标准的大背景下,家长仍然很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里所指的知识多为理性知识,家长及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愿意相信数学考试的分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好数学的评判标准。学校和数学教师为了满足社会及家长的需要,自然而然把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目前,虽然全国各大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在“你知道吗?”栏目中穿插安排了一些文化元素,但这些数学文化的元素没能在教学中有效激活,没有出现在考试范围之内,也没能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文化不教,不考,文化考量淡化,成为制约数学文化育人的一个因素。
(三)教师发展滞后,文化底蕴弱化
一方面,一些本专科毕业生、硕士毕业走上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生活圈的缩小,其接触最新教育理念的渠道也慢慢变窄,学科视野渐渐地被局限在小学数学范围之内,很难利用时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儿童性特征,一些教师在专业研修方面缺乏意识及积极主动性,慢慢地被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影响,甚至出现“童化”现象;当然也有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放弃了自己本来的专业,改教数学,这种现象在很多小学都存在。种种原因导致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素养及数学文化自觉方面存在欠缺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影响了数学文化育人的落实。
(四)文化意识淡薄,文化理解虚化
不少人潜意识里认为,小学数学内容浅显,而“文化”一词一般与高深的内容才有联系,因此认为小学数学与数学文化无关,对数学文化视而不见。殊不知,正是因为小学数学的浅显,才更接近人类数学发展的源头,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原生态数学文化,是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育人的理想之地。比如,为什么当代计数采用阿拉伯数字1、2、3……?为什么1、2、3等这些数字命名为“阿拉伯数字”?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活的数学文化。而我们的教师很少意识到这些鲜活的元素,文化意识淡薄,在这条“虚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三、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提升路径
(一)创造数学动力,突出数学文化品格
所谓数学文化品格,是指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数学信念,这也正是学习数学的原动力[4]。因此,要创造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显然得回归小学数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突出数学文化品格,需要找到得以开展的渠道和载体。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路径为:追求数学家的精神轨迹,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充分领会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获得与数学文化品格接触和碰撞的机会。
(二)追求数学秉性,激发数学求真精神
求真,是数学的学科秉性。所谓求真,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于职业的缘故,数学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早就了然于胸,习惯性地把教学内容看成理所当然的真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严重削弱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的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文化解读,追问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忍执着的理性精神,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来修身,做人,立言,正行。
(三)立足数学素养,创新数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偏向知识考量,对文化习得的评价很少。教师应注重将数学文化素养糅合于考查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体系上,可以利用“导学单”评价、“面试”评价、“评价表”评价等多种方式,增加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包括是否能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否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学习态度,是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等。在评价内容上,改革简单死板的知识点考查模式,增加对数学文化内容的考查,把数学试题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挥数学的人文情怀。
(四)走进数学场域,积淀数学文化底蕴
走进数学场域,首先,教师要提升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数学文化不仅是有形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品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有机结合,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目标,考究数学对学生思维、精神提升的价值,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充实自身数学文化知识,广泛涉猎教育群书,提高对教育认识的理论水平,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数学教育,同时要多学善思,思考怎样才能把数学文化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可以多利用课本中“你知道吗?”等背景材料,引起学生与文化背景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再次,教师要注重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幸克坚,杨梅.论数学文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6):73-76.
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學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8,138.
李铁安.文化何以育人——高品质数学文化课的塑造[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现实境遇;提升路径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指出,在我们这个教育普及的时代,数学已经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了,教师们少得可怜的热情,以及缺乏智力训练的教学风气,让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几乎荡然无存[1]。诚然,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被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掌握的“算法”或“工具”,是“冷冰冰的逻辑”和“烦琐的符号游戏”,让人感受不到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留给学生的更多是一种抽象难懂的负面形象和灰色记忆。
经过这样的机械训练,试问铭刻在学生心里的究竟是什么?是概念、公式、定理,还是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学生究竟能否养成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这关乎着数学价值的导向取向问题。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在数学界存有两种价值导向:一种是重知识习得,重点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重于其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另一种是重人的发展,关注对学生理性精神及数学素养的培育,强调以数学文化育人,重于其人文性和文化性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以学生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深入剖析如何从数学文化内涵角度来提升数学育人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已然深入人心,人们对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愈加深刻,期许着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育人的作用。数学文化育人内涵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的再生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激活相关数学文化因素,创生出“数学文化教育场”,从而让学生受到具体、感性、鲜活的数学文化浸润和熏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拓学生精神世界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学生为本,开拓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精神世界主要包括崇高信念、理性素质及情感欲望三个层次[3]。
首先,在数学发展历史中,数学大家们为真理而奋斗的不折不挠的信念,把数学成就引向深入。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崇高信念的熏陶。
其次,由于数学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对理性的探索过程,每一个答案、每一个定理、每一个结论都是独一无二的。穷究于理,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这种意识会对学生产生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的理性选择。
再次,数学教育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途径,我国历史上的数学大家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都是我们的骄傲。例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比欧洲早1000多年,这个教学点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刺激既选择又加工的认知过程,是经验重组和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简而言之,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加工”的效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环境刺激“加工”效度的反应,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智力条件,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心理的接受程度,两者构成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必备要素。以数学学习为例,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而且需要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信念、需要等心理因素,智力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发展程度。
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数学课,学习效果难免不好。而数学文化育人强调以生为本,让学生受到具体、感性、鲜活的数学文化浸润和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这样的教育选择方式所带来的诱因价值是巨大的,能使学生在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过程中,自觉地刺激心理环境,产生直接的内在驱动力,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数学学习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因为数学文化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永不止步的积极精神。学生经历一次次的数学推算,可以实际感受到求真求实是隐藏在数学背后的规则:一方面,通过不断求证、推算,体会到数学大家们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另一方面,学会在挫折中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教育,它是一种文化的迁移、一种素养的培育,更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二、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境遇
(一)理性知识充斥,人文精神退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大多以定义、定理、例题、作业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虽然有利于保证数学教学的周密性、合理性、逻辑性,但淡化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问题,忽视了数学对人观念的影响。这种以培养智力为目的的理性式教学轻情感体验,轻情感沟通,轻学生主动,轻灵活变通,虽然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卻以牺牲学生和谐发展为代价,这样的教学是对人的观念、人的价值的漠视,是人文精神的退化。学生在缺乏人文精神的数学学习中很难深切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影响对数学理性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非良性循环的可能性。 (二)教育评价片面,文化考量淡化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在应试教育以及社会选用人标准的大背景下,家长仍然很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里所指的知识多为理性知识,家长及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愿意相信数学考试的分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好数学的评判标准。学校和数学教师为了满足社会及家长的需要,自然而然把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目前,虽然全国各大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在“你知道吗?”栏目中穿插安排了一些文化元素,但这些数学文化的元素没能在教学中有效激活,没有出现在考试范围之内,也没能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文化不教,不考,文化考量淡化,成为制约数学文化育人的一个因素。
(三)教师发展滞后,文化底蕴弱化
一方面,一些本专科毕业生、硕士毕业走上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生活圈的缩小,其接触最新教育理念的渠道也慢慢变窄,学科视野渐渐地被局限在小学数学范围之内,很难利用时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儿童性特征,一些教师在专业研修方面缺乏意识及积极主动性,慢慢地被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影响,甚至出现“童化”现象;当然也有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放弃了自己本来的专业,改教数学,这种现象在很多小学都存在。种种原因导致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素养及数学文化自觉方面存在欠缺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影响了数学文化育人的落实。
(四)文化意识淡薄,文化理解虚化
不少人潜意识里认为,小学数学内容浅显,而“文化”一词一般与高深的内容才有联系,因此认为小学数学与数学文化无关,对数学文化视而不见。殊不知,正是因为小学数学的浅显,才更接近人类数学发展的源头,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原生态数学文化,是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育人的理想之地。比如,为什么当代计数采用阿拉伯数字1、2、3……?为什么1、2、3等这些数字命名为“阿拉伯数字”?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活的数学文化。而我们的教师很少意识到这些鲜活的元素,文化意识淡薄,在这条“虚化”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三、小学数学文化育人的提升路径
(一)创造数学动力,突出数学文化品格
所谓数学文化品格,是指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数学信念,这也正是学习数学的原动力[4]。因此,要创造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显然得回归小学数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突出数学文化品格,需要找到得以开展的渠道和载体。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路径为:追求数学家的精神轨迹,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充分领会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获得与数学文化品格接触和碰撞的机会。
(二)追求数学秉性,激发数学求真精神
求真,是数学的学科秉性。所谓求真,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于职业的缘故,数学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早就了然于胸,习惯性地把教学内容看成理所当然的真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严重削弱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的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文化解读,追问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忍执着的理性精神,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来修身,做人,立言,正行。
(三)立足数学素养,创新数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偏向知识考量,对文化习得的评价很少。教师应注重将数学文化素养糅合于考查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体系上,可以利用“导学单”评价、“面试”评价、“评价表”评价等多种方式,增加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包括是否能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否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学习态度,是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等。在评价内容上,改革简单死板的知识点考查模式,增加对数学文化内容的考查,把数学试题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挥数学的人文情怀。
(四)走进数学场域,积淀数学文化底蕴
走进数学场域,首先,教师要提升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数学文化不仅是有形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品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有机结合,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目标,考究数学对学生思维、精神提升的价值,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充实自身数学文化知识,广泛涉猎教育群书,提高对教育认识的理论水平,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数学教育,同时要多学善思,思考怎样才能把数学文化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可以多利用课本中“你知道吗?”等背景材料,引起学生与文化背景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再次,教师要注重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幸克坚,杨梅.论数学文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6):73-76.
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學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8,138.
李铁安.文化何以育人——高品质数学文化课的塑造[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