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稿之前,我专门拿出抽屉里的针在纸上试了试。刺穿一张厚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付小桐,却拿着手里的钢针在特制的厚宣纸上戳下数以亿计的针眼,用这些大小不一且疏密不等的针眼构成一幅幅画面。这些作品细腻、安静,出人意料又朴实无华。凑近看,任何人都会为这些细密的针眼所震撼——这得花多少工夫!
死亡是生命内在的秘密
第一次见付小桐的作品,是在元典美术馆展出的“无常之常”现场。远处看上去是一片淡淡的山,但这作品的质地令人好奇。凑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在纸上用针刺出密密麻麻疏密不同、大小不一的针眼。透过光,图像就显示在纸上,以特殊的光影效果显现出画面。
针孔系列的作品画面巨大,1.5米以上尺幅的画面上布满了针眼,以致艺术家在命名作品时要加上针孔的数目。这繁复的针孔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观众纷纷被画面的质感吸引而凑近观看,凑近后会被一股能量袭击。看付小桐的画,观众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观众在画面紧锁眉头,品味艺术家修行般的重复劳作;另一种,则会在凑近后半秒钟猛地往后抬头——哇!——感叹其工作量之巨大。就是一张纸,却能带给人这种精神上的冲击。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能量。
油画专业毕业的付小桐在材料的创作与讨论上进行了无数可贵的尝试。她认为油画语言嫁接在东方文化背景中,与东方绘画根性的距离感很大。从2005年开始,她在画面上用综合材料进行尝试。直到2008年,她完全放弃了加上绘画的方式,从传统文化精神出发,尝试以新的思路进行创作。
从针孔系列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形成今天我们看到《山峰》等作品的成熟样式,付小桐说:“每一种作品形式背后都经历了它应有的磨难,针孔系列也不例外,它不是偶然想到的,是不停的思考和劳作一步步逼近的。”从早期对针扎宣纸肌理的迷恋发展到对图像形式感的探索,再到将针孔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以写实的样式在纸上戳孔形成山峰、庙宇、树叶的图像。透过作品探索期间戳下的无数针孔,我们几乎能想象到艺术家手上食指和拇指间的老茧。
针孔系列作品以其完整的形式和虔敬工整的创作方法被观众所高度接受。这种艺术家以极端的重复来完成作品的过程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体验。而这种对生命内在逻辑的探讨在其他作品中显得更为直接有力。
付小桐的作品显现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对符号的使用和创作方法的驾驭完全突破了东西方的界限,我们能感受到这种“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灵之祭”系列作品用头骨的形式直指生命本身。大型的装置作品由头骨、雕塑和大量的书籍、书皮集合而成的长卷组成。付小桐认为文化是人类生命的根本营养,而探讨人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探讨人类文化的过程。
针孔系列的静谧与安详与装置作品的直接有力看似完全是以不同的情绪而创作。但在时间上,她的几个系列的作品同时展开,在不同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打扰作品间的独立。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付小桐把持着作品向内反思的精神指向,只是以两个方向的呈现方式对其内核做以形式化处理。
付小桐在阐述自己的作品时说:“它们不是关于死亡,而是关于生命的,当然关注生命的内在活动,必然要面对死亡的秘密。”在哲学层面上对意义的追求是这位女艺术家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严肃中的间或调侃
康德曾经讨论过“优美感”和“崇高感”,付小桐作品中对宏大主题的关注已然超出了大多数女性艺术家对优美感的经营,她跨越到一种对终极价值的体验式探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关注就像作品《旋转手臂》中的招财猫摇臂一样向前够一下再够一下,永远努力却徒劳无功。
“《手臂》这件作品是一个荒谬时代的对应物,一块在特定历史巨变下烘烤的压缩饼干。我在这件作品的形式上增添的活泼趣味,是希望减弱对现实焦虑感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这件作品用旧式自行车的车闸钢条、一段人骨造型的树脂材料、一块木质的基座和招财猫手臂的现成品组合而成。作品的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自然、生命、时代、消费??每一部分对宏大价值的指向不言而喻。而在付小桐的创作中,这些价值却成了“特定历史巨变下烘烤的压缩饼干”,宏大的所指被压缩到一件小型的作品上。当电源启动,玩具手臂有节奏地前后摇曳,动力牵动着钢条柔韧轻盈地弹动,那种气氛就好像是悲剧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而故事的结局却是上帝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在对崇高感的不懈追求中,付小桐通过这种小规模的作品表现出她的才华与灵性。这种严肃的幽默感是男性艺术家无法企及的。除了这件手臂的作品,拐杖在作品中的出现同样表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幽默。东方和西方的两根拐杖拼合到一起形成一柄大圆规。科学器具的精准与拐杖所代表的衰老和时间感成为作品中最有趣的冲突。而东西方拐杖的相互扶持,就像是一幅20世纪初的泛黄老照片,提示着一个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清朝官员和帝国主义高官之间的利益纠葛和相互成就。
瑜伽功+加减乘除法
对女性身份的不断重复并不是暗示一种性别的差异,但当家庭、工作不得不被反复提及的时候,性别在这里仍旧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付小桐的作品从来没有轻松成就的样式。如若不是百万针孔的复杂制作,就是对宏大主题的严肃思考。面对生活和创作的矛盾,对一个女性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有创作经验的人不难体会,这种安静的作品不是一个疲于生活琐事的艺术家所能成就的。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付小桐说:“我的办法是‘瑜伽功’+‘加减乘除法’。”
家庭生活往往成为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与意义的出发点,而在付小桐的作品中,却没有明晰的痕迹。“孩子的出生,一方面较长时间打断了我的创作思路,使我必须停下来面对这个幼小的生命。但另一方面他对我的成长很重要,他会促使我比以往更多地思考生命延续的意义,关注现实环境,以及未来人类的生存问题。”针孔系列的作品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才出现的,我们很难想象她如何在料理家务的同时专心致志地在宣纸上刺出无数密集的针孔。也可能正是因为孩子的出生催生了她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才采取这种简单而反复的劳动来纪念流逝的时间。
“针孔系列作品追求一种纯手工的机械运作,它可以用时间计算劳动量。在工作过程中我排除任何个人思想,内心清静地只能听到针刺穿纸面的声音,那是均匀的,密密的,针对纸的温声细语。”谈及针孔系列的作品,她的回答冷静有力,又不失诗意,那种安静地能听到扎破宣纸的沙沙声的情境本身也具有一种画面感。那种调整呼吸,平和心态,坐下来一针一针扎破宣纸的情境,简直就是瑜伽悟道的艺术家版本。
在忙于家庭生活的同时,付小桐还是河北理工大学的老师,学院教学同样是组成生活的重要部分。“有课就安静地去上课。教艺术的好处就是没有固定的教科书,给学生讲的也都是我真实感受到的。”话语中对生活的自信是每天淹没在信息海洋当中的现代人所无法体会的。“加减乘除法”,付小桐在她的生活中做足了减法,去掉细枝末节,将最多的时间留给了艺术创作,她用乘法放大了画面上的针孔数量,从而成就了一件件作品,用优美的方式通达了崇高的意义。
关于市场
“安静是我应对生活得法则,一切归于沉静后我才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藏家各种类型都有,西方人和受过西方文化艺术熏陶的中国人,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的人。谈到作品的市场,首先想到的是一片混乱,在中国一些购买者急功近利到如同贩卖龙虾的地步。但我仍然能看到好的藏家,他们出于对艺术的喜爱来购买我的作品,而且我也看到优秀的画廊对品味的坚持,和给予艺术家宽松的创作空间。”
死亡是生命内在的秘密
第一次见付小桐的作品,是在元典美术馆展出的“无常之常”现场。远处看上去是一片淡淡的山,但这作品的质地令人好奇。凑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在纸上用针刺出密密麻麻疏密不同、大小不一的针眼。透过光,图像就显示在纸上,以特殊的光影效果显现出画面。
针孔系列的作品画面巨大,1.5米以上尺幅的画面上布满了针眼,以致艺术家在命名作品时要加上针孔的数目。这繁复的针孔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观众纷纷被画面的质感吸引而凑近观看,凑近后会被一股能量袭击。看付小桐的画,观众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观众在画面紧锁眉头,品味艺术家修行般的重复劳作;另一种,则会在凑近后半秒钟猛地往后抬头——哇!——感叹其工作量之巨大。就是一张纸,却能带给人这种精神上的冲击。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能量。
油画专业毕业的付小桐在材料的创作与讨论上进行了无数可贵的尝试。她认为油画语言嫁接在东方文化背景中,与东方绘画根性的距离感很大。从2005年开始,她在画面上用综合材料进行尝试。直到2008年,她完全放弃了加上绘画的方式,从传统文化精神出发,尝试以新的思路进行创作。
从针孔系列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形成今天我们看到《山峰》等作品的成熟样式,付小桐说:“每一种作品形式背后都经历了它应有的磨难,针孔系列也不例外,它不是偶然想到的,是不停的思考和劳作一步步逼近的。”从早期对针扎宣纸肌理的迷恋发展到对图像形式感的探索,再到将针孔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以写实的样式在纸上戳孔形成山峰、庙宇、树叶的图像。透过作品探索期间戳下的无数针孔,我们几乎能想象到艺术家手上食指和拇指间的老茧。
针孔系列作品以其完整的形式和虔敬工整的创作方法被观众所高度接受。这种艺术家以极端的重复来完成作品的过程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体验。而这种对生命内在逻辑的探讨在其他作品中显得更为直接有力。
付小桐的作品显现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对符号的使用和创作方法的驾驭完全突破了东西方的界限,我们能感受到这种“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灵之祭”系列作品用头骨的形式直指生命本身。大型的装置作品由头骨、雕塑和大量的书籍、书皮集合而成的长卷组成。付小桐认为文化是人类生命的根本营养,而探讨人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探讨人类文化的过程。
针孔系列的静谧与安详与装置作品的直接有力看似完全是以不同的情绪而创作。但在时间上,她的几个系列的作品同时展开,在不同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打扰作品间的独立。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付小桐把持着作品向内反思的精神指向,只是以两个方向的呈现方式对其内核做以形式化处理。
付小桐在阐述自己的作品时说:“它们不是关于死亡,而是关于生命的,当然关注生命的内在活动,必然要面对死亡的秘密。”在哲学层面上对意义的追求是这位女艺术家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严肃中的间或调侃
康德曾经讨论过“优美感”和“崇高感”,付小桐作品中对宏大主题的关注已然超出了大多数女性艺术家对优美感的经营,她跨越到一种对终极价值的体验式探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关注就像作品《旋转手臂》中的招财猫摇臂一样向前够一下再够一下,永远努力却徒劳无功。
“《手臂》这件作品是一个荒谬时代的对应物,一块在特定历史巨变下烘烤的压缩饼干。我在这件作品的形式上增添的活泼趣味,是希望减弱对现实焦虑感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这件作品用旧式自行车的车闸钢条、一段人骨造型的树脂材料、一块木质的基座和招财猫手臂的现成品组合而成。作品的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自然、生命、时代、消费??每一部分对宏大价值的指向不言而喻。而在付小桐的创作中,这些价值却成了“特定历史巨变下烘烤的压缩饼干”,宏大的所指被压缩到一件小型的作品上。当电源启动,玩具手臂有节奏地前后摇曳,动力牵动着钢条柔韧轻盈地弹动,那种气氛就好像是悲剧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而故事的结局却是上帝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在对崇高感的不懈追求中,付小桐通过这种小规模的作品表现出她的才华与灵性。这种严肃的幽默感是男性艺术家无法企及的。除了这件手臂的作品,拐杖在作品中的出现同样表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幽默。东方和西方的两根拐杖拼合到一起形成一柄大圆规。科学器具的精准与拐杖所代表的衰老和时间感成为作品中最有趣的冲突。而东西方拐杖的相互扶持,就像是一幅20世纪初的泛黄老照片,提示着一个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清朝官员和帝国主义高官之间的利益纠葛和相互成就。
瑜伽功+加减乘除法
对女性身份的不断重复并不是暗示一种性别的差异,但当家庭、工作不得不被反复提及的时候,性别在这里仍旧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付小桐的作品从来没有轻松成就的样式。如若不是百万针孔的复杂制作,就是对宏大主题的严肃思考。面对生活和创作的矛盾,对一个女性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有创作经验的人不难体会,这种安静的作品不是一个疲于生活琐事的艺术家所能成就的。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付小桐说:“我的办法是‘瑜伽功’+‘加减乘除法’。”
家庭生活往往成为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与意义的出发点,而在付小桐的作品中,却没有明晰的痕迹。“孩子的出生,一方面较长时间打断了我的创作思路,使我必须停下来面对这个幼小的生命。但另一方面他对我的成长很重要,他会促使我比以往更多地思考生命延续的意义,关注现实环境,以及未来人类的生存问题。”针孔系列的作品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才出现的,我们很难想象她如何在料理家务的同时专心致志地在宣纸上刺出无数密集的针孔。也可能正是因为孩子的出生催生了她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才采取这种简单而反复的劳动来纪念流逝的时间。
“针孔系列作品追求一种纯手工的机械运作,它可以用时间计算劳动量。在工作过程中我排除任何个人思想,内心清静地只能听到针刺穿纸面的声音,那是均匀的,密密的,针对纸的温声细语。”谈及针孔系列的作品,她的回答冷静有力,又不失诗意,那种安静地能听到扎破宣纸的沙沙声的情境本身也具有一种画面感。那种调整呼吸,平和心态,坐下来一针一针扎破宣纸的情境,简直就是瑜伽悟道的艺术家版本。
在忙于家庭生活的同时,付小桐还是河北理工大学的老师,学院教学同样是组成生活的重要部分。“有课就安静地去上课。教艺术的好处就是没有固定的教科书,给学生讲的也都是我真实感受到的。”话语中对生活的自信是每天淹没在信息海洋当中的现代人所无法体会的。“加减乘除法”,付小桐在她的生活中做足了减法,去掉细枝末节,将最多的时间留给了艺术创作,她用乘法放大了画面上的针孔数量,从而成就了一件件作品,用优美的方式通达了崇高的意义。
关于市场
“安静是我应对生活得法则,一切归于沉静后我才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藏家各种类型都有,西方人和受过西方文化艺术熏陶的中国人,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的人。谈到作品的市场,首先想到的是一片混乱,在中国一些购买者急功近利到如同贩卖龙虾的地步。但我仍然能看到好的藏家,他们出于对艺术的喜爱来购买我的作品,而且我也看到优秀的画廊对品味的坚持,和给予艺术家宽松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