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个安分、守己、率直的人。我从一些可靠的人士口中得知,他从年轻时代甚至童年就开始具备了这些特质。而今回想起来,他比一般人安静,看不出来是快乐还是忧郁。我们的一家之主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她成天责骂我们——我的姐姐、哥哥和我。但是有一天,父亲订购了一艘船。
他把这当成一件大事。这条船是他特意为自己定做的——用合欢木做材料,坚固耐用,寿命可达二三十年,而大小只够容纳一人。母亲成天唠叨个没完,难不成自己的丈夫突然想当渔夫了?还是想当猎人?父亲一言不发。距离我家不到一英里处有一条河,一条又深又沉,而且宽得让你看不到对岸的河。
我永远忘不了船送来的那一天。父亲脸上没有丝毫喜悦或激动的表情。他只是和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向我们道别。他没有携带任何食物或任何物品,我们本以为母亲会大声叫骂,但她没有。她脸色苍白,咬着嘴唇,只说了一句:“如果你要走,就待在外头,再也不要回来!”
父亲没有搭腔,他温和地看着我,示意我一同出门。我们朝河的方向走去。我觉得十分快活,唐突地说出:“爸,你可以带我一起上船吗?”
他只是看我,说了些祝福的话,然后做了个手势叫我回家。我假装遵从,然后趁他回过身子时,立刻躲进树丛。他上了船,划远了。小船的影子在水面上滑行,像一只鳄鱼,细长又安静。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只是在河面上漂来漂去。从来不曾发生而且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亲戚、邻居、朋友们都交头接耳谈论这件事。
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她不太讲话,极力保持沉着镇静。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虽然没人说出口)父亲疯了。有人猜测父亲正在履行他向上帝许下的诺言,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患了可怕的病症(可能是麻风病),为了不连累家人而又不想离家太远,所以才在河上徘徊。
河畔的游客和两岸的居民说,不管白天或晚上父亲从未上过岸。他在河上划来划去,孤孤单单,漫无目的,像个被遗弃的人。母亲和亲戚们都相信,不久他在船上预藏的食物便会吃光,那时候他会离开那条河到更远的地方(这样做比较体面),或者他会悔不当初而返家。
但事实不然!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管道。他走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在岸上生火祈祷,向他呼喊。我十分难过,觉得必须有所行动。第二天,我带了一条玉米面包、一串香蕉和几块红糖走到河边。我不耐烦地等了足足一个钟头,才看到那条船,在远方,孤寂地,在光滑的河面上无声地滑行。父亲看到了我,却不划向我,也未做任何手势。我把食物拿给他看,然后把食物放在岩石的凹洞里。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偷取食物送给他。令我讶异的是,母亲早看穿我的秘密,但她非但没有责骂我,反而把食物放在我容易下手的地方。她是个不轻易表露自己情感的人。
母亲请舅舅来帮忙料理农事和其他杂务,也请了老师来家里教我们,因为我们的功课落后不少。有一天,她把穿上教袍的牧师请到了河边,要他赶走父亲心中的恶魔。又有一回,她找来了两个士兵,想恐吓父亲上岸。但父亲仍在远处,有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他从不回答任何人的问话,也没有任何人接近过他。有一些记者坐上游艇想近前拍摄,父亲把船划向河的另一边,划进那块外人容易迷路而他却了如指掌的沼泽地。在浓密的林叶和灯芯草的层层掩护下,他是安全的。
我们必须接受父亲已不在身边的事实。我想我是唯一知道父亲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我无法想象他是如何熬过这些苦头的。不论日夜,不论晴雨,不论冷暖,他总是戴着那顶破帽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看着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逝去。他没有生过火,没有划过一根火柴,也没有任何手电筒。我留在岩石凹洞内的那些食物便是他活命的源泉了。他不断划着桨,需要不少体力,他如何承受?每年河水泛滥,河面上涨,冲来许多树枝和动物尸体,很可能会摧毁他的小船,他如何化险为夷?
他从未和任何人交谈,我们无法和他交谈。我们只是一直想他,永远也忘不了他。他不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常使我们自梦中惊醒。
姐姐结婚了,母亲未举行任何婚宴,因为在吃美味食物时,我们一定会想起父亲,喜事也成了伤心事。在寒冷的暴风雨之夜,我们躺在舒适的被窝里想着父亲——他只身在外,无处躲雨,此刻正努力用双手和瓢子将船上的水汲出。
姐姐生了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自己的外孙。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大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纱礼服,高高举起她的娃娃,姐夫在一旁为他们撑起阳伞。我们呼唤父亲,等待着。他没出现。姐姐哭了,我们相拥而泣。
姐姐和姐夫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哥哥也进城去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母亲上了年纪,最后也搬去和姐姐同住。只剩我一个人守着老家。我永远也不能有成家的念头,我只能守着这一生的包袱。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流浪,他需要我,虽然他从未告诉过我他为何这样做,但我知道他需要我。他只向造船师傅说过这件事。造船师傅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了。大雨滂沱时,人们便传说父亲和诺亚一样有智慧,他造船等待着另一次大洪水降临。不管人们怎么说,都无损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我的头发开始花白了。
我有诉不尽的伤心事。我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何父亲始终离我远去,而那条河始终流个不停?我开始老去,生命只是苟延残喘。我被疾病缠身又焦虑不安。我患了恼人的风湿。而他呢?为什么这么做?他一定吃足了苦头。有一天他力气用尽时,他势必被水流冲到下游,而后随瀑布掉入汹涌的死亡深渊。他在那里,我永不得安宁。我感到莫名的愧疚,内心充满了最深沉的悲痛。要是情況不是如此该有多好——要是我知道……我想到了一个主意。
我等不及明天了!我疯了不成?不,我们家没有人说过这个字,这些年来没人用过。没有人说别人疯了,因为没有人发疯。或者该说每个人都疯了。我走到河岸,挥动手帕。我等待着。最后,他出现在远方,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船尾。我唤了他好几声,而后大声地、郑重其事地说出我一直想说的话:“爸爸,你在那里已经待得够久了。你老了……回来吧,让我代替你。如果你愿意,我现在随时都可以上船去,让我来代替你。”
他听到我说的话,站了起来,将桨放入水中,向我划来。他接受了我的请求。突然,我全身颤抖,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打招呼——这么多年来这是头一回。但我办不到……我惊慌失措,毛发竖立,我疯也似地奔跑,逃逸,因为他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我请求他原谅,求他原谅。
我惊慌过度而全身发冷,我病了。我知道再也没有人会看到他或听到他。我令他失望,还算是人吗?我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只能缄默以待。我知道我已万劫不复,但在生命的沙漠和浅滩中,却又没有缩短生命的勇气。至少,当死亡来临时,让他们把我放在简陋的小船上吧,让我顺流而下,流过无垠的岸,流离那条河,流进那条河——那条河。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Joao Guimaraes Rosa,1908-1967),生于巴西内陆米纳斯吉拉斯省。他原为医生,开业于乡下,并四处搜集民间故事。他常走访人迹罕至的小径,和乡间老者闲谈;据说他的病人可以精彩的故事抵付医药费。1934年后,他转任外交官职,先后出使德国、哥伦比亚和法国。他自年轻时代即持续创作,1946年出版第一本故事集。1956年,他出版了多本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长篇小说《大内陆:小径》,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被公认为拉丁美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地方色彩和前卫技巧,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字魅力为二十世纪的巴西文学带来强烈的震撼,引发了所谓的“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革命”。他扬弃传统的口语风格和有条理的故事发展架构,而以书中人物之情感和心理为发展逻辑,且不时将字句变形切割,故事发展因此时而迂回,时而跳动,时而辗转反复。生命的追寻、根的探索、情爱的挫败、邪恶的诱惑,是他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在《河的第三岸》这篇短篇小说里,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以超现实的情境,卡夫卡式的人物,透过河上漂流的父亲,岸上呼喊守望的儿子,传递出人类孤寂和疏离的讯息。
他把这当成一件大事。这条船是他特意为自己定做的——用合欢木做材料,坚固耐用,寿命可达二三十年,而大小只够容纳一人。母亲成天唠叨个没完,难不成自己的丈夫突然想当渔夫了?还是想当猎人?父亲一言不发。距离我家不到一英里处有一条河,一条又深又沉,而且宽得让你看不到对岸的河。
我永远忘不了船送来的那一天。父亲脸上没有丝毫喜悦或激动的表情。他只是和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向我们道别。他没有携带任何食物或任何物品,我们本以为母亲会大声叫骂,但她没有。她脸色苍白,咬着嘴唇,只说了一句:“如果你要走,就待在外头,再也不要回来!”
父亲没有搭腔,他温和地看着我,示意我一同出门。我们朝河的方向走去。我觉得十分快活,唐突地说出:“爸,你可以带我一起上船吗?”
他只是看我,说了些祝福的话,然后做了个手势叫我回家。我假装遵从,然后趁他回过身子时,立刻躲进树丛。他上了船,划远了。小船的影子在水面上滑行,像一只鳄鱼,细长又安静。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只是在河面上漂来漂去。从来不曾发生而且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亲戚、邻居、朋友们都交头接耳谈论这件事。
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她不太讲话,极力保持沉着镇静。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虽然没人说出口)父亲疯了。有人猜测父亲正在履行他向上帝许下的诺言,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患了可怕的病症(可能是麻风病),为了不连累家人而又不想离家太远,所以才在河上徘徊。
河畔的游客和两岸的居民说,不管白天或晚上父亲从未上过岸。他在河上划来划去,孤孤单单,漫无目的,像个被遗弃的人。母亲和亲戚们都相信,不久他在船上预藏的食物便会吃光,那时候他会离开那条河到更远的地方(这样做比较体面),或者他会悔不当初而返家。
但事实不然!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管道。他走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在岸上生火祈祷,向他呼喊。我十分难过,觉得必须有所行动。第二天,我带了一条玉米面包、一串香蕉和几块红糖走到河边。我不耐烦地等了足足一个钟头,才看到那条船,在远方,孤寂地,在光滑的河面上无声地滑行。父亲看到了我,却不划向我,也未做任何手势。我把食物拿给他看,然后把食物放在岩石的凹洞里。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偷取食物送给他。令我讶异的是,母亲早看穿我的秘密,但她非但没有责骂我,反而把食物放在我容易下手的地方。她是个不轻易表露自己情感的人。
母亲请舅舅来帮忙料理农事和其他杂务,也请了老师来家里教我们,因为我们的功课落后不少。有一天,她把穿上教袍的牧师请到了河边,要他赶走父亲心中的恶魔。又有一回,她找来了两个士兵,想恐吓父亲上岸。但父亲仍在远处,有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他从不回答任何人的问话,也没有任何人接近过他。有一些记者坐上游艇想近前拍摄,父亲把船划向河的另一边,划进那块外人容易迷路而他却了如指掌的沼泽地。在浓密的林叶和灯芯草的层层掩护下,他是安全的。
我们必须接受父亲已不在身边的事实。我想我是唯一知道父亲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我无法想象他是如何熬过这些苦头的。不论日夜,不论晴雨,不论冷暖,他总是戴着那顶破帽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看着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逝去。他没有生过火,没有划过一根火柴,也没有任何手电筒。我留在岩石凹洞内的那些食物便是他活命的源泉了。他不断划着桨,需要不少体力,他如何承受?每年河水泛滥,河面上涨,冲来许多树枝和动物尸体,很可能会摧毁他的小船,他如何化险为夷?
他从未和任何人交谈,我们无法和他交谈。我们只是一直想他,永远也忘不了他。他不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常使我们自梦中惊醒。
姐姐结婚了,母亲未举行任何婚宴,因为在吃美味食物时,我们一定会想起父亲,喜事也成了伤心事。在寒冷的暴风雨之夜,我们躺在舒适的被窝里想着父亲——他只身在外,无处躲雨,此刻正努力用双手和瓢子将船上的水汲出。
姐姐生了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自己的外孙。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大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纱礼服,高高举起她的娃娃,姐夫在一旁为他们撑起阳伞。我们呼唤父亲,等待着。他没出现。姐姐哭了,我们相拥而泣。
姐姐和姐夫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哥哥也进城去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母亲上了年纪,最后也搬去和姐姐同住。只剩我一个人守着老家。我永远也不能有成家的念头,我只能守着这一生的包袱。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流浪,他需要我,虽然他从未告诉过我他为何这样做,但我知道他需要我。他只向造船师傅说过这件事。造船师傅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了。大雨滂沱时,人们便传说父亲和诺亚一样有智慧,他造船等待着另一次大洪水降临。不管人们怎么说,都无损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我的头发开始花白了。
我有诉不尽的伤心事。我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何父亲始终离我远去,而那条河始终流个不停?我开始老去,生命只是苟延残喘。我被疾病缠身又焦虑不安。我患了恼人的风湿。而他呢?为什么这么做?他一定吃足了苦头。有一天他力气用尽时,他势必被水流冲到下游,而后随瀑布掉入汹涌的死亡深渊。他在那里,我永不得安宁。我感到莫名的愧疚,内心充满了最深沉的悲痛。要是情況不是如此该有多好——要是我知道……我想到了一个主意。
我等不及明天了!我疯了不成?不,我们家没有人说过这个字,这些年来没人用过。没有人说别人疯了,因为没有人发疯。或者该说每个人都疯了。我走到河岸,挥动手帕。我等待着。最后,他出现在远方,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船尾。我唤了他好几声,而后大声地、郑重其事地说出我一直想说的话:“爸爸,你在那里已经待得够久了。你老了……回来吧,让我代替你。如果你愿意,我现在随时都可以上船去,让我来代替你。”
他听到我说的话,站了起来,将桨放入水中,向我划来。他接受了我的请求。突然,我全身颤抖,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打招呼——这么多年来这是头一回。但我办不到……我惊慌失措,毛发竖立,我疯也似地奔跑,逃逸,因为他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我请求他原谅,求他原谅。
我惊慌过度而全身发冷,我病了。我知道再也没有人会看到他或听到他。我令他失望,还算是人吗?我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只能缄默以待。我知道我已万劫不复,但在生命的沙漠和浅滩中,却又没有缩短生命的勇气。至少,当死亡来临时,让他们把我放在简陋的小船上吧,让我顺流而下,流过无垠的岸,流离那条河,流进那条河——那条河。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Joao Guimaraes Rosa,1908-1967),生于巴西内陆米纳斯吉拉斯省。他原为医生,开业于乡下,并四处搜集民间故事。他常走访人迹罕至的小径,和乡间老者闲谈;据说他的病人可以精彩的故事抵付医药费。1934年后,他转任外交官职,先后出使德国、哥伦比亚和法国。他自年轻时代即持续创作,1946年出版第一本故事集。1956年,他出版了多本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长篇小说《大内陆:小径》,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被公认为拉丁美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地方色彩和前卫技巧,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字魅力为二十世纪的巴西文学带来强烈的震撼,引发了所谓的“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革命”。他扬弃传统的口语风格和有条理的故事发展架构,而以书中人物之情感和心理为发展逻辑,且不时将字句变形切割,故事发展因此时而迂回,时而跳动,时而辗转反复。生命的追寻、根的探索、情爱的挫败、邪恶的诱惑,是他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在《河的第三岸》这篇短篇小说里,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以超现实的情境,卡夫卡式的人物,透过河上漂流的父亲,岸上呼喊守望的儿子,传递出人类孤寂和疏离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