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的阅读,它按深度分为不同层次:浅层叫做“见而识”,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深层称为“悟后思”,领会作者精神意图后推及己身,引之为用。深度阅读是读者对作品所处时代文化盛宴的跨时空参与,这是实用阅读、功利阅读无法提供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以深度阅读为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高中生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级阶段,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对他们的情感体验施加影响并启迪其人生无法一蹴而就。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恰如其分的环境,是促进他们深度阅读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石,能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选取契合的阅读教学切入点。
如在进行《鸿门宴》的深度阅读学习时,教师以最直接的视频方式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该文的人物关系、主要脉络、前后相关历史事件。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原本略显枯燥的文言文阅读和悠远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更使得学生兴趣大增,阅读和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就此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加强,十分有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深度探究。
二、带领学生拨开迷雾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无疑是参差不齐的,对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思想的理解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对此我们不能实行“一刀切”政策,应当加以引导。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彼此交换阅读心得,培养文学批评精神和能力。
如阅读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爱斯梅拉达喂水给卡西莫多喝时,他掉了一颗大眼泪,请问这颗眼泪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果然是不同的。有的认为是卡西莫多由于内心的喜悦和对爱丝梅拉达的感激而流泪,有的认为是因为卡西莫多为自己听从了克洛德的话绑架爱斯梅拉达而留下的自责悔恨之泪,并且他们都各自從文中其他部分找到了具体的文字作为论据。
通过这些交流和辩论,学生之间的各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烈碰撞,有助于他们质疑和思辨精神的形成,在取长补短的深度阅读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
三、关注细节,提纲挈领
在学生出现方向偏差、茫然失措的时候,教师应结合文章的特点,及时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所阅读文章的中心点,让他们少走弯路,有的放矢,从而降低文章的阅读难度,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的阅读学习,它是一篇议论式的随笔散文,乍一看其结构应当是比较随意散漫的。但经过教师的暗示和引导之后,学生发现该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地提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想法则由中间几段具体阐述,最后总结。在行文中,总提人生目标,概括出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渴望纯真爱情”“追求无穷知识”“同情人类苦难”,最后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态度,为之而活。
可见,教师在深度阅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迅速并切实地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智慧之光,或引发自身共鸣,或启迪自身心智,或思想隔空交锋。
四、自主阅读,自主拓展
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承,便是各种技能和素养的言传身教。因此,深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自觉调动其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化的认知和判断。深度阅读从来不止于课堂,课外拓展和延伸更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放宽格局,高屋建瓴,联系实际生活去思考、辅助理解。
如深度阅读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难以理解其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建议他拓展阅读余秋雨《山居笔记》里的《苏东坡突围》等文章,自己课后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拓展,学生了解到苏轼受儒家思想熏陶却报国无门、仕途坎坷,道家思想也对其有一定影响等信息,对苏轼的感叹和抒情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深度阅读不仅要立足作品本身进行推敲和领会,还应联系各种课外相关知识,深化理解。
总之,深度阅读不仅要“见而识”,更要“悟后思”,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大利器,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内驱力,更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同学间的交流辩论和自主的拓展探究,使学生领悟到文章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精神上携伴而游。在不断的阅读和解惑中,学生触摸文化的脉搏,和中外文化名人灵魂交融,最终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中学(239400)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高中生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级阶段,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对他们的情感体验施加影响并启迪其人生无法一蹴而就。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恰如其分的环境,是促进他们深度阅读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石,能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选取契合的阅读教学切入点。
如在进行《鸿门宴》的深度阅读学习时,教师以最直接的视频方式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该文的人物关系、主要脉络、前后相关历史事件。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原本略显枯燥的文言文阅读和悠远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更使得学生兴趣大增,阅读和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就此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加强,十分有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深度探究。
二、带领学生拨开迷雾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无疑是参差不齐的,对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思想的理解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对此我们不能实行“一刀切”政策,应当加以引导。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彼此交换阅读心得,培养文学批评精神和能力。
如阅读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爱斯梅拉达喂水给卡西莫多喝时,他掉了一颗大眼泪,请问这颗眼泪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果然是不同的。有的认为是卡西莫多由于内心的喜悦和对爱丝梅拉达的感激而流泪,有的认为是因为卡西莫多为自己听从了克洛德的话绑架爱斯梅拉达而留下的自责悔恨之泪,并且他们都各自從文中其他部分找到了具体的文字作为论据。
通过这些交流和辩论,学生之间的各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烈碰撞,有助于他们质疑和思辨精神的形成,在取长补短的深度阅读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
三、关注细节,提纲挈领
在学生出现方向偏差、茫然失措的时候,教师应结合文章的特点,及时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所阅读文章的中心点,让他们少走弯路,有的放矢,从而降低文章的阅读难度,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的阅读学习,它是一篇议论式的随笔散文,乍一看其结构应当是比较随意散漫的。但经过教师的暗示和引导之后,学生发现该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地提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想法则由中间几段具体阐述,最后总结。在行文中,总提人生目标,概括出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渴望纯真爱情”“追求无穷知识”“同情人类苦难”,最后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态度,为之而活。
可见,教师在深度阅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迅速并切实地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智慧之光,或引发自身共鸣,或启迪自身心智,或思想隔空交锋。
四、自主阅读,自主拓展
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承,便是各种技能和素养的言传身教。因此,深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自觉调动其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化的认知和判断。深度阅读从来不止于课堂,课外拓展和延伸更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放宽格局,高屋建瓴,联系实际生活去思考、辅助理解。
如深度阅读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难以理解其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建议他拓展阅读余秋雨《山居笔记》里的《苏东坡突围》等文章,自己课后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拓展,学生了解到苏轼受儒家思想熏陶却报国无门、仕途坎坷,道家思想也对其有一定影响等信息,对苏轼的感叹和抒情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深度阅读不仅要立足作品本身进行推敲和领会,还应联系各种课外相关知识,深化理解。
总之,深度阅读不仅要“见而识”,更要“悟后思”,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大利器,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内驱力,更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同学间的交流辩论和自主的拓展探究,使学生领悟到文章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精神上携伴而游。在不断的阅读和解惑中,学生触摸文化的脉搏,和中外文化名人灵魂交融,最终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中学(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