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瓷器珍品——“釉里三色”荷塘瓷瓶,人们常用“万件瓶”来称呼它。瓷瓶制于1959年,是当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特制的一份献礼,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20年。1979年人民大会堂第二次装修时,更换了一部分陈列物,瓷瓶随即撤回江西,入藏江西省博物馆。
这件瓷瓶的颈、腹系分体烧制,以子口相套合,子口处不上釉,方便组装、拆卸。另附硬木座。瓶颈部分高51厘米,口径51.5厘米;腹体高151厘米;颈腹组装后通高202厘米;木座高40.5厘米。瓶颈喇叭口,束颈;腹体圆肩,长腹,底足微撇,二层台式圆涩底。腹体坯胎为六节坯叠垒而成,用手触摸可以明显感觉到其接痕,瓶足单为一节。
瓶颈部主纹饰分三个层次:上层口沿外壁饰一周云气纹,下饰复式如意云首,每一云首内绘一朵莲花;颈部简约地绘画一周连枝葡萄;颈肩部为复式变形蕉叶纹饰,下以一周回纹相围。瓶腹体部分的肩部也绘一周如意云首纹;腹部绘荷塘景物通景,为整个瓶体装饰的主要部分,画面上荷叶舒卷自如,盛开的莲花静静地躺在水面,待放的花苞,挺立的莲蓬,都使画面展现出浓郁的大自然气息;莲荷之间还绘有四只款款飞舞的蜻蜓,三只立于荷梗之上的精灵黄鹂,三只偃仰反侧的鹭鸶,三只姿态各异(蹲、跳、浮游)的青蛙;整个荷塘景物工写兼备,潇洒飘逸,栩栩如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腹体下部也饰复式变形蕉叶纹,每一蕉叶尖饰一云头,云头内绘一朵莲花;胫下另饰一组波纹曲线和一圈连枝纹环绕一周。整个瓶体画面既庄严大方,又生动活泼。
这件硕大无朋的瓷瓶属于琢器行的大件,俗名“万件瓶”。
历史上,“件”是景德镇瓷业中琢器(主要是瓶、缸、壶)大小规格的计量单位。品种繁多的琢器大小规格由高、口径、腹径、底径、内深、重量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瓷器大小的计量规格,简化称为多少“件”。其中,瓶、缸的各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又各不同,瓶以高度为主要要素,“件”的大小主要由高度决定,如1.48-1.50米高的瓶叫“千件瓶”,2米高的叫“万件瓶”;缸则以口径为主要要素。主要要素一确立,其他口径、腹径等数据就须与之协调,这样才能制成一个体形完美的艺术品。
一般而言,“件”数越大,原料配方、制坯、装饰、装烧的技艺难度愈高,成品率愈低。自然而然,生产成本(窑主所付工资和购买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越高,成品瓷的价格也就更高。这样,在瓷器生产和销售的历史发展中,“件”的大小又成了制瓷难易程度的标准和瓷业界制定生产定额、工人工资和瓷器销售价格的依据,甚至成了政府收税的依据。由于这种计量方式运用方便,为景德镇瓷业界和中外瓷商沿用至今不弃,目前,仍然为行业组织和国家机构认同,景德镇的瓶、缸、壶等至今仍然以“件”论价。
明清时期,大号瓶、缸、钵、香炉和凉墩等都算大件业。那时,景德镇有专制大件的坯房和专业的工匠队伍。制作大器较难,一方面,制作大件坯胎非常难:淘泥、打泥、搦泥量大,拉坯要增加很多人手,利坯及“光坯”乃至上釉各道工序要增加很多工时,还要求工匠要有更高的技术;另一方面,大件坯胎制作完美后,不等于大件瓷器制作成功了,装烧也很困难。装坯要特制匣钵,直径大于窑门时,就要改造窑门。开窑时,先出其他物件,大件匣钵要慢慢冷却,数天后才可出窑,否则,急出遇冷就会惊裂。所以大器烧成率是极低的。正因为大件器难做,所以,明代末年有为官府作大器的窑户遭受赔累而倒闭的,甚至于有为官差所逼而造反的。民国时期,随着景德镇瓷业衰退,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瓷业遭受重创以后,瓷都的大件业更趋衰落了。
历史上传世的“千件”高瓶极其罕见。在1959年以前的世界瓷艺史上,这件“万件瓶”算得上是第一高大,冠以“瓶王”之名,名副其实。一般高瓶的坯胎制作多是分底、肚、颈三节或四节制成,而这个“万件瓶”则多至八节。像这样的“庞然大物”装烧也需大费周折,不仅需要一个特别改装的大窑门,还需要特别的装匣程序。一般先将釉坯运入窑中,再将一个个空心匣套装、连体,然后用黄泥塞好缝,而后才能封窑点火。
以前人们一直把这件“万件瓶”的学名定为“青花釉里红莲荷瓶”。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其实它的装饰工艺是“釉里三色”。这种工艺为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新创,即在青花釉里红的工艺基础上,再加豆青釉在生坯上彩绘(烧成以后为青绿闪黄),实际上就是“釉下三彩”。“万件瓶”腹体主画面所绘通景荷塘,青花为主色调,莲荷的蓬、叶、梗、叶背筋和花萼,四只蜻蜓,三只鹭鸶的坚喙高脚,水的涟漪,都是青料绘成,莲花的花瓣、花苞和花蕊用铜红料绘成;而三只青蛙和三只黄鹂则主要用豆青釉绘成,但鸟嘴和腹绒用的是釉里红料,大块背羽用豆青,眼睛、硬羽和轮廓又用青料点、勾。整个瓶体色彩艳丽明快,色调和谐,清新自然。豆青釉青绿浅黄,釉里红色泽浓艳、浅淡,都恰到描景状物的好处。荷花花瓣、花苞浓处有部分红料溢出;青花色调变幻丰富,纹饰清晰,尤其是蜻蜓和莲蓬表现得惟妙惟肖,鹭鸶的顶、背、翅上丝羽也表现到了极致,青花色阶变化繁复而又过渡自然。创作这幅优秀画面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青花大王”——王步。
王步(1898—1968年),江西丰城人。其父是光绪年间景德镇瓷业界的青花画师。王步六岁时即迷上画画,九岁时开始在景德镇拜师学习瓷绘青花,民国初年即在瓷庄绘画谋生,其才华为瓷界实业家吴霭生欣赏,被邀入“陶瓷研究社”工作,得以朝临夕摹明清官窑名瓷,技艺大进。后又在“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影响下刻苦钻研八大山人、黄慎的水墨画作,将中国传统画技法融入青花瓷画,遂成为景德镇瓷界无人比肩的一代宗师,人送“青花大王”之号。1954年陶研所一成立,他就被延聘入所,从此他的艺术生命再次焕发出耀目的光辉,他的青花分水技法更是炉火纯青,变化莫测。在他的笔下,瓷坯不同的装饰部位,青花的浓淡变化都能出神入化,恰到好处,取得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康熙时代的“釉里三色”瓷极其珍贵,后代曾出现过仿制品,但质量相差甚远。这件“万件瓶”与康熙朝的珍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还有更胜一筹之处——准确地说,它是“釉里四色”:鹭鸶是经坯胎雕塑、白釉彩绘而成的。那时景德镇陶研所新创制的白釉的白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当时世界的尖端产品。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用这种白釉彩绘,加上青花的衬染,白鹭的细羽丝丝缕缕,虽纤细而历历可辨,其玉体如明珠莹润,其海月冰姿展现无余,这是笔者至今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白鹭。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坐落在景德镇市区东郊,是当时江西省设立的陶瓷技艺专业研究机构,担负着复兴中国陶瓷工业的重任。至1960年,全所已有五百多名技艺高强的瓷艺技术人员,其中就包括王步、曾龙升、王锡良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在内。1959年是十年国庆年,正逢人民大会堂落成,为了“妆点”人民的“圣殿”,陶研所集中所有技术和艺术骨干,为人民大会堂特制了大批五光十色的餐具和茶具,各种陈设用的、光彩夺目的颜色釉雕大盘,“天女散花”(曾龙升雕)、“百花齐放”花篮等巨型瓷雕,“圣地山水”巨幅瓷板壁挂画,以及嵌瓷板画屏风、圆桌、椭圆桌等。这些礼物都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精巧的大型号瓷器。本文介绍的这件“万件瓶”就是其中的一件,其至大至美,在当时而言可谓“史无前例”、“举世无双”。时至今天,我们已经能够造出更高、更大件的花瓶,但却看不到比这更美、更清新的画面了。
(责编:雨 岚)
这件瓷瓶的颈、腹系分体烧制,以子口相套合,子口处不上釉,方便组装、拆卸。另附硬木座。瓶颈部分高51厘米,口径51.5厘米;腹体高151厘米;颈腹组装后通高202厘米;木座高40.5厘米。瓶颈喇叭口,束颈;腹体圆肩,长腹,底足微撇,二层台式圆涩底。腹体坯胎为六节坯叠垒而成,用手触摸可以明显感觉到其接痕,瓶足单为一节。
瓶颈部主纹饰分三个层次:上层口沿外壁饰一周云气纹,下饰复式如意云首,每一云首内绘一朵莲花;颈部简约地绘画一周连枝葡萄;颈肩部为复式变形蕉叶纹饰,下以一周回纹相围。瓶腹体部分的肩部也绘一周如意云首纹;腹部绘荷塘景物通景,为整个瓶体装饰的主要部分,画面上荷叶舒卷自如,盛开的莲花静静地躺在水面,待放的花苞,挺立的莲蓬,都使画面展现出浓郁的大自然气息;莲荷之间还绘有四只款款飞舞的蜻蜓,三只立于荷梗之上的精灵黄鹂,三只偃仰反侧的鹭鸶,三只姿态各异(蹲、跳、浮游)的青蛙;整个荷塘景物工写兼备,潇洒飘逸,栩栩如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腹体下部也饰复式变形蕉叶纹,每一蕉叶尖饰一云头,云头内绘一朵莲花;胫下另饰一组波纹曲线和一圈连枝纹环绕一周。整个瓶体画面既庄严大方,又生动活泼。
这件硕大无朋的瓷瓶属于琢器行的大件,俗名“万件瓶”。
历史上,“件”是景德镇瓷业中琢器(主要是瓶、缸、壶)大小规格的计量单位。品种繁多的琢器大小规格由高、口径、腹径、底径、内深、重量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瓷器大小的计量规格,简化称为多少“件”。其中,瓶、缸的各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又各不同,瓶以高度为主要要素,“件”的大小主要由高度决定,如1.48-1.50米高的瓶叫“千件瓶”,2米高的叫“万件瓶”;缸则以口径为主要要素。主要要素一确立,其他口径、腹径等数据就须与之协调,这样才能制成一个体形完美的艺术品。
一般而言,“件”数越大,原料配方、制坯、装饰、装烧的技艺难度愈高,成品率愈低。自然而然,生产成本(窑主所付工资和购买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越高,成品瓷的价格也就更高。这样,在瓷器生产和销售的历史发展中,“件”的大小又成了制瓷难易程度的标准和瓷业界制定生产定额、工人工资和瓷器销售价格的依据,甚至成了政府收税的依据。由于这种计量方式运用方便,为景德镇瓷业界和中外瓷商沿用至今不弃,目前,仍然为行业组织和国家机构认同,景德镇的瓶、缸、壶等至今仍然以“件”论价。
明清时期,大号瓶、缸、钵、香炉和凉墩等都算大件业。那时,景德镇有专制大件的坯房和专业的工匠队伍。制作大器较难,一方面,制作大件坯胎非常难:淘泥、打泥、搦泥量大,拉坯要增加很多人手,利坯及“光坯”乃至上釉各道工序要增加很多工时,还要求工匠要有更高的技术;另一方面,大件坯胎制作完美后,不等于大件瓷器制作成功了,装烧也很困难。装坯要特制匣钵,直径大于窑门时,就要改造窑门。开窑时,先出其他物件,大件匣钵要慢慢冷却,数天后才可出窑,否则,急出遇冷就会惊裂。所以大器烧成率是极低的。正因为大件器难做,所以,明代末年有为官府作大器的窑户遭受赔累而倒闭的,甚至于有为官差所逼而造反的。民国时期,随着景德镇瓷业衰退,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瓷业遭受重创以后,瓷都的大件业更趋衰落了。
历史上传世的“千件”高瓶极其罕见。在1959年以前的世界瓷艺史上,这件“万件瓶”算得上是第一高大,冠以“瓶王”之名,名副其实。一般高瓶的坯胎制作多是分底、肚、颈三节或四节制成,而这个“万件瓶”则多至八节。像这样的“庞然大物”装烧也需大费周折,不仅需要一个特别改装的大窑门,还需要特别的装匣程序。一般先将釉坯运入窑中,再将一个个空心匣套装、连体,然后用黄泥塞好缝,而后才能封窑点火。
以前人们一直把这件“万件瓶”的学名定为“青花釉里红莲荷瓶”。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其实它的装饰工艺是“釉里三色”。这种工艺为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新创,即在青花釉里红的工艺基础上,再加豆青釉在生坯上彩绘(烧成以后为青绿闪黄),实际上就是“釉下三彩”。“万件瓶”腹体主画面所绘通景荷塘,青花为主色调,莲荷的蓬、叶、梗、叶背筋和花萼,四只蜻蜓,三只鹭鸶的坚喙高脚,水的涟漪,都是青料绘成,莲花的花瓣、花苞和花蕊用铜红料绘成;而三只青蛙和三只黄鹂则主要用豆青釉绘成,但鸟嘴和腹绒用的是釉里红料,大块背羽用豆青,眼睛、硬羽和轮廓又用青料点、勾。整个瓶体色彩艳丽明快,色调和谐,清新自然。豆青釉青绿浅黄,釉里红色泽浓艳、浅淡,都恰到描景状物的好处。荷花花瓣、花苞浓处有部分红料溢出;青花色调变幻丰富,纹饰清晰,尤其是蜻蜓和莲蓬表现得惟妙惟肖,鹭鸶的顶、背、翅上丝羽也表现到了极致,青花色阶变化繁复而又过渡自然。创作这幅优秀画面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青花大王”——王步。
王步(1898—1968年),江西丰城人。其父是光绪年间景德镇瓷业界的青花画师。王步六岁时即迷上画画,九岁时开始在景德镇拜师学习瓷绘青花,民国初年即在瓷庄绘画谋生,其才华为瓷界实业家吴霭生欣赏,被邀入“陶瓷研究社”工作,得以朝临夕摹明清官窑名瓷,技艺大进。后又在“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影响下刻苦钻研八大山人、黄慎的水墨画作,将中国传统画技法融入青花瓷画,遂成为景德镇瓷界无人比肩的一代宗师,人送“青花大王”之号。1954年陶研所一成立,他就被延聘入所,从此他的艺术生命再次焕发出耀目的光辉,他的青花分水技法更是炉火纯青,变化莫测。在他的笔下,瓷坯不同的装饰部位,青花的浓淡变化都能出神入化,恰到好处,取得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康熙时代的“釉里三色”瓷极其珍贵,后代曾出现过仿制品,但质量相差甚远。这件“万件瓶”与康熙朝的珍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还有更胜一筹之处——准确地说,它是“釉里四色”:鹭鸶是经坯胎雕塑、白釉彩绘而成的。那时景德镇陶研所新创制的白釉的白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当时世界的尖端产品。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用这种白釉彩绘,加上青花的衬染,白鹭的细羽丝丝缕缕,虽纤细而历历可辨,其玉体如明珠莹润,其海月冰姿展现无余,这是笔者至今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白鹭。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坐落在景德镇市区东郊,是当时江西省设立的陶瓷技艺专业研究机构,担负着复兴中国陶瓷工业的重任。至1960年,全所已有五百多名技艺高强的瓷艺技术人员,其中就包括王步、曾龙升、王锡良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在内。1959年是十年国庆年,正逢人民大会堂落成,为了“妆点”人民的“圣殿”,陶研所集中所有技术和艺术骨干,为人民大会堂特制了大批五光十色的餐具和茶具,各种陈设用的、光彩夺目的颜色釉雕大盘,“天女散花”(曾龙升雕)、“百花齐放”花篮等巨型瓷雕,“圣地山水”巨幅瓷板壁挂画,以及嵌瓷板画屏风、圆桌、椭圆桌等。这些礼物都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精巧的大型号瓷器。本文介绍的这件“万件瓶”就是其中的一件,其至大至美,在当时而言可谓“史无前例”、“举世无双”。时至今天,我们已经能够造出更高、更大件的花瓶,但却看不到比这更美、更清新的画面了。
(责编:雨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