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jun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名篇《马说》把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传诵为千古名句。因此,后世把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古往今来,在人才成长方面留下许多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其实,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在人才成长方面的深意引人深思。有人说,没有伯乐,哪有千里马?寓意大师一定要提携后人;也有人说,没有千里马的存在,当然也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寓意学生自身也要努力,自身不优秀也很难被老师发现。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解读……
  
  伯乐真有其人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中有“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的记载。
  孙阳,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善相马,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伯乐的家乡在山东
  
  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山东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太平寰宇记》“济阴县”下所记古迹有:“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于此。”20世纪50年代犹存明嘉靖重修孙阳伯乐墓,虽饱经风雨和磨难,今墓址仍存。70年代,曾于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
  现今伯乐集村民亦多姓孙,且多称伯乐为其始祖。村民口碑代代相传,部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们清明节都要来到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
  
  “文坛伯乐”叶圣陶
  
  近代最有名的“文坛伯乐”非叶圣陶先生莫属。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自1923年起,他先后担任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近10个刊物的编辑,许多后来的著名作家的处女作曾得到他的热情指点,在他的帮助和扶持下得以发表或出版。
  茅盾的处女作《蚀》三部曲就是经叶圣陶热心推荐后,在当时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叶圣陶还对这部小说作过字斟句酌的修改,并建议作者将笔名“矛盾”改为“茅盾”。后来,“茅盾”成了沈雁冰固定的笔名。此外,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也是由于受到叶圣陶的奖掖而得以问世的。大革命失败后,丁玲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梦珂》,把它投给《小说月报》。叶圣陶从积满灰尘的稿件堆中发现了它,觉得写得很好、很有新意,于是给丁玲提了些意见,嘱她修改。后来,小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
  
  “画坛伯乐”徐悲鸿
  
  徐悲鸿堪称为我国现代画坛上的伯乐。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在几十年的美术教育中,他发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被郭沫若称誉为画坛上“南北二石”的傅抱石和齐白石,也都曾得到徐悲鸿的相识之力。
  1929年,年仅34岁的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他慧眼独具,不顾世俗非议,大胆聘请年已66岁的齐白石担任国画系教授,并亲自驾着马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后来在展览会上,徐悲鸿又率先把“徐悲鸿定”的条子挂在齐白石的画幅之下。1933年夏,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带着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一天上午,出身贫寒的傅抱石拿着一卷画登门求教。徐悲鸿看了这些出自一个29岁的年轻后生的作品后,非常赏识,便说道:“傅先生的画,顶顶好!”并建议说:“你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问题,我给你想办法。”后来,徐悲鸿特意去找当时的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熊式辉开始对此丝毫不感兴趣,徐悲鸿便拿出自己的一幅画,说“我的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我一张画吧。”熊式辉这才同意资助一笔留学经费。当傅抱石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最红伯乐”赵本山
  
  当前最有名的伯乐当属赵本山了,他在春晚力荐徒弟小沈阳和鸭蛋儿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小沈阳自然也成为最当红的“千里马”了。
  (本刊记者丁章据相关资料整理)
其他文献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纹样题材广泛,式样繁多,其中花骂图以新颖的构图、精美的画风、浓郁的情趣、清雕的品味在瓷坛独标高格。但是传世品罕见,考古新资料也稀缺,以致长期没有得到学人的重视,有关著述论及甚少。本文从其艺术特色、成就及粉本作者方面试作简析初探。    一、永乐、宣德青花花鸟图典型作品分析    (一)永乐、宣德青花花鸟图简述  1 水乐青花海棠双雀图盘(图1,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藏)。无款
期刊
紫砂,特别是宜兴紫砂茶具自明代中期逐步走向艺术化后,就一直是文人骚客、官宦富绅厅堂上的雅物,它集实用、把玩、欣赏于一体,任众多工艺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宜兴紫砂材质独特,制成茶具,泡茶蕴香而透气,在使用、把玩中能养出宜人的晕光,使人产生一种亲和感,因而被历代藏家所珍爱。  其实,关于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上梅尧臣(1002—1060年)《宛陵集》中的两首诗,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
期刊
两枚清钱趣味品  闫於庆    清初,满清朝廷对铸钱的质量极为重视,除了委派满汉官员加强钱局的管理外,还规定如果某个钱局铸钱质量发生问题,钱局直接责任人要受处罚,钱局所在地最高行政官员,即总督、巡抚也要罚俸禄三个月至一年。另一项措施是由民众自行将不允许流通的旧钱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新钱挑出,交与官府按值兑换,掺杂使用旧钱者也予以重罚。以上措施再加上悬赏举报的制度,顺治、康熙两朝的制钱,虽然多处铸行,
期刊
王铎《草书临古帖卷》解读      每遇王铎佳作,总有一番不一样的心情,仿佛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正要表达,却又词穷。比如这件《草书临古帖卷》,甫一展卷,已为起首那一行字胸中勃勃然,恨不得立即止手,先将感受记成文字,然而心不由己,思绪随卷而去。中国书法实在太奇妙,一管毛笔在书家的使转变化中,提按顿挫,起承转合,万千变化将那根墨色的线条拖来拽去,却是一头拴着书家,一头牵着赏家,墨迹过处,脉搏同此律动。书
期刊
清帝逊位,民国中央政府刚刚成立,对西藏银两资助甚少,西藏地方财政开支日益增大,加上币材奇缺,地方政府决定发行纸币,从1912-1959年共印制发行5、10、15、25、50章嘎单色纸币和5、10、15、50、100章嘎套色纸币。当时窥视已久的英帝国主义,极力下涉中国内政,企图把西藏分裂出中国,少数亲英分子借发行纸币之机大做文章。币面上印有所谓的“继承雪域大国二制合一1658、1659……等字样,以
期刊
咱们不谈钱——关于“本月人物”和阎正
期刊
接到国内好友来电,公司派他到美国考察业务,顺道与几位同事到三藩市湾区探访文物收藏者同好。几天后,他与几位朋友到达旧金山。作为艺术爱好者,多次参观大型博物馆之后,他们表示亦希望能参观一些另类的个人收藏品。  于是,作为东道主的我们就要尽量配合以满足他们殷切的期望,但仓促间很难联络到知名的收藏家,唯有向好友王小姐求助(王小姐在艺术收藏界久负盛名,本身也是收藏家)。  休息片刻,就接到回音,告诉我们已作
期刊
董其昌其人    近来笔者对董其昌的书法及其山水画发生了兴趣,看了很多董其昌的传世作品,越看越敬佩这位明代文化名人,进而很想了解一下这位大师的生平及其背后的故事,但看过之后,震惊不已。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对艺术家及文化名人怀有一种迷信情结。如果是这样,董其昌的所做所为一定会令你大跌眼镜。这位大师的人生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比他的艺术更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
期刊
品味是一种味觉的沉淀,而品位是一种境界的体验。品味奠定了品位,品位承载了历史,品位升华了紫砂陶刻文化。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同时陶刻又是壶的附属,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出色的紫砂陶艺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富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紫砂材质特有紫砂泥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含而不露,古朴典雅的特色。身为茗壶的设计者、制作者,陈富强有自如操刀的镌刻基本功,故在铭刻时由不自觉地遵
期刊
[记者手记]    采访周志君是在刚刚落成的宜兴“鲍志强艺术馆”,之前已从有关资料中查阅得知志君是鲍大师爱徒和乘龙快婿。对于世家或师徒性的艺术传承,笔者一向颇感神秘,总想探个究竟,因此作了充分准备,所谓有备而来。    可是,志君却不太配合,尽管很热情,一脸的厚道,但言语甚少,问一句答一句,现录于此。我问“80年代后期经商最热门,你怎么进厂学工呢?”他说“从心里喜欢,看到别人能做觉得自己也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