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杰:你之前有一次在国外的驻留计划?
蔡东东:那是2011年在意大利都灵的UNIDEE艺术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那个基金会是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创办的。老头已经70多岁,依然创作力旺盛,经常和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驻留艺术家)待在一起。老头最近的一件作品是写了一本《第三天堂》的书,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海杰:对你的认识影响大吗?
蔡东东:有影响。这个基金会倡导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
海杰:你参加那个驻留项目的内容是什么?
蔡东东:我在那个基金会的项曰是“茶园”,我布置了一片竹林,竹子是嫁接在现代物品之上的,在竹林深处是一个喝茶的地方,我每天在竹林里和当地人喝茶聊天,有翻译和我在一起。大约持续了一个月。
海杰:“茶园”有关系美学的味道。
蔡东东:对。喝茶能喝出很多事来。
海杰:比如说?
蔡东东:卖了几件作品,哈哈。
海杰:这也算“茶园”项目的一部分吧。
蔡东东:嗯,他们其实平常都不喝茶的,我带去了有十几种茶,我缓慢的为他们冲泡,他们很享受喝茶度过时间的那种悠然的状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仪式,他们以前没有这个概念的。这可能是东西方的差别。
海杰:这是你第一次做这种项目?
蔡东东:嗯,第一次。
海杰:回来之后你做了哪些作品?
蔡东东:《流浪者居所》。
海杰:是装置,还是别的?
蔡东东:是装置,也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海杰:这些装置的东西是你收集来的,还是你制作的?
蔡东东:黑桥附近有个巨大的废品回收站,我每天去找东西,然后回来想象着搭建,搭了差不多16个。它们是为现代人预备的流浪居所。我已经有很多经验了,如果有一天我无家可归,不愁没地方住了,哈哈哈。
海杰:你后来做了不少这洋的参与性项目。
蔡东东:到目前已经有4个。有和朋友一起完成的,也有独立完成的。
海杰:认识的转变有没有改变你的艺术人脉网络?
蔡东东:我很少去交际。有些艺术项目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社会交际圈,比如《额滴神呐》那个项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有210多人做作品参与进来,还有更多了解但没有参与进来的人,这是这个作品预设的结构和概念带来的。
海杰:是不是你创作的转变也是从那次驻地计划开始的?
蔡东东:之前已经有了想法的苗头。比如《寻隐者不遇》已经是开放的作品了。它不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图像。
海杰:其实做这种项曰跟做平面的摄影作品有很大不同,会调动你的统筹、策划和组织能力,你需要交际,而且还挣不到钱。
蔡东东:但更重要的是,会有未知的事发生,不像在工作室里的创作都在控制之内。
海杰:后来做这个新的作品,是图像装置,是有什么因由?
蔡东东:当你和外界的沟通打开后,会接收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也会传导到作品里。最近的作品取材于我拍摄了很多年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前一直闲置在那里,成为舍不得丢掉的“鸡肋”。于是我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对这些照片做起了手术,我先在暗室里手工洗印出来,然后根据每张照片本身,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刻画、打磨、编织或制成图片装置等等。极尽各种手段,希望能挽救这些图像,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我的这种对照片二次手工再造,试图模糊对图像的触摸体验与认知体验之间的界限,尝试扩展一张照片的外延,甚至营造一种绘画性的假象。通过强调图像形式上的属性,通过展现质疑图像与背景关系的方式,创作逃脱了指向关系的图片。当图像变成一个纯粹的物体时,图片也就成为了一个有形的场所。
海杰:这些作品什么时候展出?
蔡东东:5月在德国福克旺美术馆有展出。国内的展览正在谈。
海杰:你怎么看待摄影?
蔡东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每个人都会摄影了,摄影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所有的人都在摄影的时候,其实摄影这个概念已经需要重新定义了,摄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海杰:为什么?
蔡东东:他已经成为了现在每个人必备的工具,就像吃饭忽略了筷子的存在。老子早就说过,“为腹不为目”,意思就是“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老祖宗早都指明方向了,吃饱才是真的,不要为了外在的美观。
海杰:你随时都在拍照吗?您随身都会携带相机吗?
蔡东东:是啊,难道有谁还没有在拍照吗?
海杰:你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创作吗?完成一个再开始另一个?
蔡东东:我的创作没有太多事先的规划。总是等待一个灵感未了,才开始着手,也不以项曰为单位来进行,很多作品是互相穿插在一起来做的。我很赞同费大为说的“永不工作”状态。
海杰:费大为那篇文章很多人转发,你具体赞同哪一点?
蔡东东:就我来说我不太主动去做作品,很多时候是等待一个作品的到来,到来的那一刻是很愉悦的,然后才是具体的实施操作。如果像上班一样把做作品当成工作那太没滋味。虔诚地等待,好作品就未了。当然做好接作品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海杰:这需要好的心境。
蔡东东:嗯,静。
海杰:你焦虑吗?
蔡东东:常常焦虑。
蔡东东:那是2011年在意大利都灵的UNIDEE艺术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那个基金会是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创办的。老头已经70多岁,依然创作力旺盛,经常和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驻留艺术家)待在一起。老头最近的一件作品是写了一本《第三天堂》的书,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海杰:对你的认识影响大吗?
蔡东东:有影响。这个基金会倡导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
海杰:你参加那个驻留项目的内容是什么?
蔡东东:我在那个基金会的项曰是“茶园”,我布置了一片竹林,竹子是嫁接在现代物品之上的,在竹林深处是一个喝茶的地方,我每天在竹林里和当地人喝茶聊天,有翻译和我在一起。大约持续了一个月。
海杰:“茶园”有关系美学的味道。
蔡东东:对。喝茶能喝出很多事来。
海杰:比如说?
蔡东东:卖了几件作品,哈哈。
海杰:这也算“茶园”项目的一部分吧。
蔡东东:嗯,他们其实平常都不喝茶的,我带去了有十几种茶,我缓慢的为他们冲泡,他们很享受喝茶度过时间的那种悠然的状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仪式,他们以前没有这个概念的。这可能是东西方的差别。
海杰:这是你第一次做这种项目?
蔡东东:嗯,第一次。
海杰:回来之后你做了哪些作品?
蔡东东:《流浪者居所》。
海杰:是装置,还是别的?
蔡东东:是装置,也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海杰:这些装置的东西是你收集来的,还是你制作的?
蔡东东:黑桥附近有个巨大的废品回收站,我每天去找东西,然后回来想象着搭建,搭了差不多16个。它们是为现代人预备的流浪居所。我已经有很多经验了,如果有一天我无家可归,不愁没地方住了,哈哈哈。
海杰:你后来做了不少这洋的参与性项目。
蔡东东:到目前已经有4个。有和朋友一起完成的,也有独立完成的。
海杰:认识的转变有没有改变你的艺术人脉网络?
蔡东东:我很少去交际。有些艺术项目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社会交际圈,比如《额滴神呐》那个项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有210多人做作品参与进来,还有更多了解但没有参与进来的人,这是这个作品预设的结构和概念带来的。
海杰:是不是你创作的转变也是从那次驻地计划开始的?
蔡东东:之前已经有了想法的苗头。比如《寻隐者不遇》已经是开放的作品了。它不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图像。
海杰:其实做这种项曰跟做平面的摄影作品有很大不同,会调动你的统筹、策划和组织能力,你需要交际,而且还挣不到钱。
蔡东东:但更重要的是,会有未知的事发生,不像在工作室里的创作都在控制之内。
海杰:后来做这个新的作品,是图像装置,是有什么因由?
蔡东东:当你和外界的沟通打开后,会接收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也会传导到作品里。最近的作品取材于我拍摄了很多年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前一直闲置在那里,成为舍不得丢掉的“鸡肋”。于是我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对这些照片做起了手术,我先在暗室里手工洗印出来,然后根据每张照片本身,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刻画、打磨、编织或制成图片装置等等。极尽各种手段,希望能挽救这些图像,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我的这种对照片二次手工再造,试图模糊对图像的触摸体验与认知体验之间的界限,尝试扩展一张照片的外延,甚至营造一种绘画性的假象。通过强调图像形式上的属性,通过展现质疑图像与背景关系的方式,创作逃脱了指向关系的图片。当图像变成一个纯粹的物体时,图片也就成为了一个有形的场所。
海杰:这些作品什么时候展出?
蔡东东:5月在德国福克旺美术馆有展出。国内的展览正在谈。
海杰:你怎么看待摄影?
蔡东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每个人都会摄影了,摄影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所有的人都在摄影的时候,其实摄影这个概念已经需要重新定义了,摄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海杰:为什么?
蔡东东:他已经成为了现在每个人必备的工具,就像吃饭忽略了筷子的存在。老子早就说过,“为腹不为目”,意思就是“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老祖宗早都指明方向了,吃饱才是真的,不要为了外在的美观。
海杰:你随时都在拍照吗?您随身都会携带相机吗?
蔡东东:是啊,难道有谁还没有在拍照吗?
海杰:你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创作吗?完成一个再开始另一个?
蔡东东:我的创作没有太多事先的规划。总是等待一个灵感未了,才开始着手,也不以项曰为单位来进行,很多作品是互相穿插在一起来做的。我很赞同费大为说的“永不工作”状态。
海杰:费大为那篇文章很多人转发,你具体赞同哪一点?
蔡东东:就我来说我不太主动去做作品,很多时候是等待一个作品的到来,到来的那一刻是很愉悦的,然后才是具体的实施操作。如果像上班一样把做作品当成工作那太没滋味。虔诚地等待,好作品就未了。当然做好接作品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海杰:这需要好的心境。
蔡东东:嗯,静。
海杰:你焦虑吗?
蔡东东:常常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