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8年网络热词一夜走红、瞬间流行至今,热潮此起彼伏。这些热词不仅遍布大大小小的中文网络论坛,并且逐步流行于社会,塑造了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敏锐的网友也许会发现,今年的网络热词开始向人们的心理层面延伸,或戏谑逗乐,或针砭讽喻,或智慧风趣,都折射出人们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由当初的一个热词包含一个故事,再到一个热词阐释一种现象,至今年的一个热词传递一种情感的走向中可以看出,代表一定语言符号的网络热词,承载着社会诉求,反映着时代变迁。如果哪一天你的朋友说出来一个新词,而你却不知其意,那么毫无疑问你已经“OUT”了。
网络热词缘何流行: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
通俗形象、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网络的交互性特点要求其语言具有简洁性、明快性。网络热词正切合了这一特征,从而能够在网络中受到青睐,网上网下流传开来。如,“柜族”一词。由“柜子”的具体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在建的高档别墅或是商品楼群的荒地上,长年住在一些可以移动的集装箱里的“柜族”们的生活状态。热词“楼脆脆”、“躲猫猫”等,词组由词性不同的两种语素——“事物+性状”、“动作+事物”构成,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其词组中的后一语素以重叠式出现,不仅增添了韵律美,也附加出一定的情感色彩,整个词语显得更为活泼、有趣。其以儿童化、戏谑化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件严肃事件的看法,蕴含了一种调侃、嘲讽的意味。
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实质。网络热词中有很多是伴随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而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其以短小的形式直指事件背后的意义,一语中的,所以能够快速抓住读者,激起共鸣。如“骷髅死”、“冲凉死”、“洗脸死”等。这些网络热词把日常生活中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琐事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其离奇的混搭直指其要害:匪夷所思的死亡方式背后一定隐含着难为人知的故事。热词质疑的是一桩桩草菅人命案,一起起人间惨剧下个别公务员的玩忽职守。凭一般人运用自己的常识确实难以想象,由此得到网友们的认同。在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中,这些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得热词利用的频率更高。
时尚新潮,彰显智慧。网络热词,是在网络上产生,并依托网络这个平台使得其热度逐步升温的。据统计,中国网民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到80%以上,也就是说年轻人占到了网民的大多数。网络热词在年轻人交流中的频繁使用,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时尚,这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人以穿“喇叭裤”为时尚一样。交流中掺杂的几句网络热词,等于给年轻人带上了时尚的标签。网络热词的时尚、新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在语言使用上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频现于各媒体和网络论坛中。另外,热词流行之后,网民的智慧和才华得到认可,这更激发其参与的热情,这也是网络热词不断产生、流行的原因之一。
蕴涵社会诉求:真实再现大众心理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流传,网络热词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在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表达意识和情感诉求。其内涵及嬗变过程真实再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社会大众心理。
质疑官方解释,渴求事件真相。在面对一些关系到公众利益的问题及热点事件时,网友乃至民众往往借助网络载体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网络热词直指官方与民众之间分歧的关键点,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事件真相的渴求。
对生存状态的无奈,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相对之前较多地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表达欲望,09年及之后出现的网络热词“蜗居”、“柜族”、“被增长”、“被就业”、“玉米疯”、“辣翻天”等,更多表达的是网友对当下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与自身生存状态的无奈。
宣泄大众情感,折射社会心理。时下的网络热词,更真实折射出转型期社会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婚恋上越来越倾向于务实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天奔波忙碌于生计的都市人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每天疲惫不堪,怎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热词未来还会走向何方
网络热词带有极强的事件色彩与时代特征,它们会无可避免地同不断发生的新事件以及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发生关联,其变迁方向取决于人们的关注点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并记载着时代话语的变迁方向与刻度。
源自网络,融入生活。网络热词产生之初,就像一种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发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它由网络催生,并被网民大量使用。而如今,网络热词不仅被各大传统媒体争相转载,更日渐被除网民之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使用,这反映出网络热词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它由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如,2010年世界杯的报道标题中,媒体对“杯具”二字偏爱有加,如相关报道标题“青春无杯具”、“五大才子成‘杯具’”。网络热词源自网络,且渐渐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向现实,应用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其他媒体形式上。
新词换旧词。具体到单个的网络热词,其出现往往与一定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随着人们关注度的下降,由此产生的热词可能趋于消亡,当然一些词语也可能得以保存变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如,源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网络热词“不法奶牛”、“结石宝宝”,在汶川地震中被热捧的“猪坚强”、“马一王十”等,在2010年的今天,已经很少人使用,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意思。而一些热词在二次、多次传播中仍经久不衰,如“囧”“雷人”“山寨”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日常词汇,没人会考究它来源于何处,它们最终成为人们话语系统的一部分。
网络热词是新的互联网时代下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作者分别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
敏锐的网友也许会发现,今年的网络热词开始向人们的心理层面延伸,或戏谑逗乐,或针砭讽喻,或智慧风趣,都折射出人们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由当初的一个热词包含一个故事,再到一个热词阐释一种现象,至今年的一个热词传递一种情感的走向中可以看出,代表一定语言符号的网络热词,承载着社会诉求,反映着时代变迁。如果哪一天你的朋友说出来一个新词,而你却不知其意,那么毫无疑问你已经“OUT”了。
网络热词缘何流行: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
通俗形象、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网络的交互性特点要求其语言具有简洁性、明快性。网络热词正切合了这一特征,从而能够在网络中受到青睐,网上网下流传开来。如,“柜族”一词。由“柜子”的具体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在建的高档别墅或是商品楼群的荒地上,长年住在一些可以移动的集装箱里的“柜族”们的生活状态。热词“楼脆脆”、“躲猫猫”等,词组由词性不同的两种语素——“事物+性状”、“动作+事物”构成,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其词组中的后一语素以重叠式出现,不仅增添了韵律美,也附加出一定的情感色彩,整个词语显得更为活泼、有趣。其以儿童化、戏谑化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件严肃事件的看法,蕴含了一种调侃、嘲讽的意味。
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实质。网络热词中有很多是伴随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而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其以短小的形式直指事件背后的意义,一语中的,所以能够快速抓住读者,激起共鸣。如“骷髅死”、“冲凉死”、“洗脸死”等。这些网络热词把日常生活中简单不能再简单的琐事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其离奇的混搭直指其要害:匪夷所思的死亡方式背后一定隐含着难为人知的故事。热词质疑的是一桩桩草菅人命案,一起起人间惨剧下个别公务员的玩忽职守。凭一般人运用自己的常识确实难以想象,由此得到网友们的认同。在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中,这些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得热词利用的频率更高。
时尚新潮,彰显智慧。网络热词,是在网络上产生,并依托网络这个平台使得其热度逐步升温的。据统计,中国网民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到80%以上,也就是说年轻人占到了网民的大多数。网络热词在年轻人交流中的频繁使用,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时尚,这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人以穿“喇叭裤”为时尚一样。交流中掺杂的几句网络热词,等于给年轻人带上了时尚的标签。网络热词的时尚、新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在语言使用上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频现于各媒体和网络论坛中。另外,热词流行之后,网民的智慧和才华得到认可,这更激发其参与的热情,这也是网络热词不断产生、流行的原因之一。
蕴涵社会诉求:真实再现大众心理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流传,网络热词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在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表达意识和情感诉求。其内涵及嬗变过程真实再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社会大众心理。
质疑官方解释,渴求事件真相。在面对一些关系到公众利益的问题及热点事件时,网友乃至民众往往借助网络载体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网络热词直指官方与民众之间分歧的关键点,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事件真相的渴求。
对生存状态的无奈,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相对之前较多地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表达欲望,09年及之后出现的网络热词“蜗居”、“柜族”、“被增长”、“被就业”、“玉米疯”、“辣翻天”等,更多表达的是网友对当下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与自身生存状态的无奈。
宣泄大众情感,折射社会心理。时下的网络热词,更真实折射出转型期社会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婚恋上越来越倾向于务实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天奔波忙碌于生计的都市人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每天疲惫不堪,怎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热词未来还会走向何方
网络热词带有极强的事件色彩与时代特征,它们会无可避免地同不断发生的新事件以及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发生关联,其变迁方向取决于人们的关注点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并记载着时代话语的变迁方向与刻度。
源自网络,融入生活。网络热词产生之初,就像一种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发源地和特定的使用人群,它由网络催生,并被网民大量使用。而如今,网络热词不仅被各大传统媒体争相转载,更日渐被除网民之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使用,这反映出网络热词的一种发展趋势,即它由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一种“社会共同语”。如,2010年世界杯的报道标题中,媒体对“杯具”二字偏爱有加,如相关报道标题“青春无杯具”、“五大才子成‘杯具’”。网络热词源自网络,且渐渐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向现实,应用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其他媒体形式上。
新词换旧词。具体到单个的网络热词,其出现往往与一定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随着人们关注度的下降,由此产生的热词可能趋于消亡,当然一些词语也可能得以保存变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如,源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网络热词“不法奶牛”、“结石宝宝”,在汶川地震中被热捧的“猪坚强”、“马一王十”等,在2010年的今天,已经很少人使用,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意思。而一些热词在二次、多次传播中仍经久不衰,如“囧”“雷人”“山寨”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日常词汇,没人会考究它来源于何处,它们最终成为人们话语系统的一部分。
网络热词是新的互联网时代下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时代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作者分别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