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公平:对话邵健伟教授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ESIGN:邵教授,您什么开始公共设计的研究?
  邵健伟:差不多是1994年,那个时候我刚进到香港理工大学,我就想往这方面发展。当时我想,你设计一个电话,基本上你对应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如果用户不喜欢扔掉都可以,但如果是公共设计,比如说我做的公园的设计,你不能说你不喜欢就不要进去。而且,刚好那时我有些小的项目是关于人的行为研究的,所以就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了。在那些小的研究项目中,我认为那个阶段做的最好的一个项目是关于行人电梯研究,当时为这个专题写的学术论文也分别在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Human Relations上发表,而这两本学术期刊是全球知名的。在研究中,我发现人站在人行电梯上好像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产品、一个货物。人变得静止了,好像在传输带上一样。然后我开始思考人的行为如何成为这样,而设计能够产生怎样的作用。2002年,我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开始跟那边的教授对公共设计问题进行大量讨论和沟通,也是在这个时候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公共空间的,整个研究架构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用户接受”(uset Reception),即用“接受”的概念研究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及其对于设计影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公共设计,一直到现在。
  DESIGN:所以将近有17年的时间。
  邵健伟:差不多,但是你如果问我什么时候叫公共设计,我想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吧!因为从那个时候我想定一个名字出来。英文的表述“Public Design”有点怪,如果不明白的,“Public”就好像是用来形容“Deslgn”的。中文表述我觉得比较准确,甚至比英文还好。我很喜欢“公共”这两个字,“公”跟“共”这两个字的关系非常有意思。
  DESIGN:从最早关注到这个领域到现在,十几年过去,觉得这个研究领域有没有什么变化?
  邵健伟:整个世界范围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大家对公共关注比较多了。这个其实比较重要。以前,他们做公共设计,通常谈的都是景观(Lanscape)、都市规划等。尽管现在也是,比如我们如果将公共设计的项目计划提交的时候,那些审批项目的机构一定将这些计划发到那些“建筑”专家去评审。但是从2000年以后,比较多的人开始将公共设计的范畴看的比较宽—点。这也是为什么以前“设计”也是在“建筑”之下。MIT的媒体实验室也是在建筑学院里。但是现在有些概念,特别是“设计”已经变成一个独立的范畴,所以相应的“公共设计”的空间也就变大。
  对我自己来说,以前是一个个项目,比如行人电梯、公园的公共设计,现在有些不同的是从观念的角度看,有些研究者是从“服务”的角度,我比较多的是从“人的行为接受”这个观念。“服务”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范畴,我更注重“人的行为:这是我的视角。
  DESIGN:那您觉得现在的公共设计实践与研究主要关注什么?
  邵健伟:我自己?
  DESIGN: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公共设计”在关注什么,一个是您本人主要关注哪些内容?
  邵健伟:现在发展比较好的欧洲还是从公共空间角度看公共设计。因为公共设计是发生在公共空间里,不是发生你的家庭里,所以外国人很容易将广场对应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德国很多的公共设计研究是做公共广场、街道的研究,这是他们的发展方向。有趣的是韩国,首尔在两年前变成了“设计之都”在第一年的时候,他们发展一个重大的讨论公共设计的会议,我当时也去参加了,当然他们还邀请了很多有名的人比如扎哈·啥迪德,后来扎哈的助手去了,谈了一些“有机的”设计,但是整个发言,比较大一点的项目还是谈的建筑和都市规划。为什么他们邀请这些演讲者,其实这也反映出了一个关系,如果谈城市就比较“好看”一点,如果你找一个人在那谈垃圾筒、栏杆好像不合适。所以现在关于公共空间总体理解还是从一些大一点的角度比如城市、建筑看,当然也有人做一些小的项目,比如扎哈也设计桌子,但是她一定用一个大的城市语境包装起来,这个是很难改变的。
  DESIGN:您觉得公共设计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工作领域,它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邵健伟:简单讲就是提高公共生活的质量和品质。但是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或者我们中国,我们首先发展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家庭不是公共生活,有一台漂亮的车子、一个漂亮的房间,比如我们买iPhone,中国买的最多70中国很多有钱人买一辆漂亮的跑车,比如法拉利、保时捷,但是你看他们停车地方是什么地方,街边那些停车场非常差劲的,根本不能和车子匹配。这么漂亮的车子在城市里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停车场。
   DESIGN:所以说最终公共设计的目标还是在于提高公共生活的品质,可能这也是目前在都市变化中所带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邵健伟:是的。但很多人看“公共”就是一个大的尺度,这个是对的,但不是全部。而是也要观察不同用户在其中的互动。人在里面的互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的空间里,人和人之间彼此互动。你自己用一个电视只是自己在用,但是城市是大家一起在用的。比如我做的一个超市购物车,它的使用者就不单是一个人。又如我刚才说的那个停车空间,很少有人关注,只要有个地方能停下来就是,无论你的车辆漂亮与否,贵贱与否,这些都无所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是最重要的。
  DESIGN:在您从事公共设计研究这一块,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
  邵健伟:有啊!核心的部分是对于不同的用户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握这种多样性。因为如果全部一样,就不用做公共设计,它不是找一个标准这么简单。如果我真的做标准设计,我也要考虑多样性,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我现在的一些研究不仅是观察现在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在变化着,如何把握变化中的不同是最难的。在一定时间里停顿了,这种不同是可以获得,不是很麻烦,但是明天这些人改变了,如何把握。这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为什么我提倡弹性的设计的原因。凯文·林奇等那些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的教授们研究弹性、自由、多样性的问题,特别是凯文林奇的《城市的形象》(Tne lmage of city)那本书中对弹性的理解,如果今天我们觉得公共设计错了,我们可不可以回到两年前,怎么办?这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如果错了,怎么改7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明天怎么样,但是我们的设计如何进入改变。比如香港,我们以前没有那么多内地来的人,但是现在他们来了。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但是怎么办,这个课题最难做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从公共设计的角度看弹性的设计。
  DESIGN:我其实也观察到,您的研究里“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是一种方 法吗?还是一种态度。
  邵健伟:对,态度。你用这个词很好。比如我做的关于“可回收”的研究和设计,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又如,如果我到公共洗手间,如果我觉得公共不关我的事的时候,我可以不理它、破坏它,我再脏它,这里面态度非常关键。我另外举一个例子,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人在郊野公园最高的地方捡了很多垃圾回来,大家都鼓掌,但是我告诉你在外国从来没有这些事。比如在黄石公园是没有垃圾箱的,因为他们觉得人们想去那里就不会将垃圾放在那里。如果我们说中国最厉害,我们长城最多垃圾箱,其实是很怪的一件事,这是态度的问题。但是设计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设计如何鼓励他们少丢点垃圾、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些口号,“不要随地丢垃圾”“我们是文明的”我们有很多这些东西。
  DESIGN:所以,“弹性”背后的核心是态度的问题,是怎么去应对问题的态度。
  邵健伟:是你看到的用户的态度,以及设计师如何看这个问题的态度。
  DESIGN:在您的观察里,城市跟十年、二十年前比,变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特别是从公共设计的角度来观察。
  邵健伟:我不能说是好了,还是差70
  DESIGN:不能用进度,或先进与落后的观点来看?
  邵健伟:对,这个是需要基于不同年代来看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到内地旅行,那里没有垃圾箱的,因为从来没有垃圾。我们那个时候想,香港有很多垃圾箱,你们没有,你们那么穷啊。我们问为什么,因为人们没什么可丢的,环境是这个样子。所以你现在问我是不是人们掉垃圾很多,人的行为变差。你可以这么说,但也可以说环境改变了,人们有很多东西可以丢出去70我记得以前我们家的那些月饼盒从来不丢掉的,因为那个东西还有很好的用处,可以用来放很多的东西。但是现在为什么香港每年中秋节都要进行月饼盒回收。你说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其实环境和文化的变化。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真的比以前好了一些。念书的人比较多,人们对一些事情反省的速度比较快一点。但也有一个问题,我们社会变化比以前快很多。所以消极方面的变化也是比较快的。所以很难说是差了还是好了。有一个真的改变比较大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越来越决、越来越多地走到一块。
  DESIGN:这个变化里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邵健伟:经济,这是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我们不谈那些发生战争的国家,但是你看新加坡、韩国、中国,包括香港。经济的改变非常快,而且经济的改变影响到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当然,更重要的变化的是价值观,我们的经济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前我们觉得朋友对我们很重要,但是现在可能觉得朋友对我们不重要。以前我希望住在我们旁边的朋友帮我的忙,现在我不需要你的帮忙,不要找我的麻烦,你帮我我也觉得麻烦,我可以花钱找别人来照顾我。
  DESIGN:怎么看待城市变迁中建筑师、规划师的角色和工作,是不是重要的?
  邵健伟:我觉得是重要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研究态度和研究立场是,我特别想走到一边,不想站到中间的位置。因为我接受比较多的是法国的理论。法国的理论是将人放在两边,而不像美国的理论常常将人放在中间。你看凯文林奇也是站在中间。但是法国的理论希望在一边,找到一个立场来看问题。
  我认为现在的建筑师还是把太多的规则放到我们的城市里面,而我很想少一点这些东西。我不能说他们不好,但我很想他们少一点规则。当然我知道他们也很想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
  但是确实认为那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有太多的控制和规则在这方面。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我刚才说的,我很想站在一边来看问题,我不想站在中间,如果站在中间就没问题了。
  DESIGN:怎么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研究者?
  邵健伟:我的经验是他本身要有一个好的学术背景,尽管有些人说不重要。可能有些人一出生就非常有创意性,但是如果是做研究的话就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基础。比如说你看过很多的书,就拥有很好的经验,因为你看过,这是一种重要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到~个地方都喜欢早上出去跑步,因为我能看到很多东西。另外一个就是态度,如果我们是做公共设计研究的,我们有没有尊重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我有两个关键词“尊重”和“理解:这两个词是不断循环反复的。你尊重他们,你就知道他们;你知道他们就懂得怎么尊重他们。如果能够做到这两个方面,作设计研究就没有问题。其它只是方法的问题,比如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方法等。
  当然还有他要喜欢做研究,如果你的目的是赚钱,或者是特别功利也会不同,也是态度的问题吧。我从来不担心具体性的操作方法,你不懂的话可以邀请人家帮你做。设计研究者不是要做所有的事,可以请人家一起做。
  DESIGN:茌公共设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关注的设计领域,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邵健伟:我很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做研究不快乐,你也做不好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多做一点公共空间的研究,我想让多一点的人快乐。你可以看到我的工作里有很多关于穷人、盲人、残疾人的研究,我不是说他们不快乐。但是作为设计研究者,如果我们做一个设计出来不是单单照顾有钱的人,其他的人也能够有平等的机会用这个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立场。比如我们之前做关于公园的设计,以前的公园只有门口有一个地图,然后让盲人去触摸,但是之后怎么办,盲人怎么记得住,公园那么大完全不考虑。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给他们公平使用公园的机会,要创造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国外现在有给盲A,--个手持地图,他们可以摸着地图走进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设计,但可以帮助盲人走进公园的时候让他们知道走在什么位置。我们没有,有那么多钱但没有这个。他们做很多用金子包起来的洗手间,但不会做这个。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是一个蛮喜欢让自己快乐的人,而做这样的研究能够让快乐。
  DESIGN:具体什么原因让您一直专注于盲人、残疾人等人群的研究?因为很多研究者并不关心这个。
  邵健伟:我想是公平吧。特别是公共空间方面,如果你不公平会怎么样?
其他文献
交通问题是每个大城市的通病  拥有着高人口密度、人口数量的国际大都市,被交通问题困扰已久,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公路上还是会出现严重的拥堵。不少学者认为引起这种不正常的拥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合理的交通规划,二是私家车数量之庞大。  汽车拥堵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活,更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而且经常坐着开车对身体健康也不利。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现在城市化比率已经到了50%,到2050
期刊
凭借英特尔处理器领先的低功耗技术,华硕CENB00KTMux系列将移动电脑的机身进一步压至用户所期待的极致纤薄形态,确立了前缘3mm、后缘9mm的超高标准。从侧面来看,两款机型的屏幕和底座,仿佛钟摆上的时针与分针,大简于形。华硕此次为ZENB00KTM Ux系列挑选了更坚韧、富有金属质感的全铝合金材质,并突破性引入可实现超精密加工,艺的CNC数控技术,如制作艺术品般精心雕琢每一台超极本。  纯铝材
期刊
摘 要: 思维与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设计方法是设计活动的重心,是设计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埃舍尔与福田繁雄图形设计方法的分析比较,从“互补的理解”角度,深入分析图形背后的设计思维与方法的不同;探究东西方设计思维方式的互补特性;总结在图形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互补”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探究大师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为今后图形设计提供行
期刊
星巴克北京丰联店临近中国外交部,来自全球各地的顾客在此处汇聚,不同的文化在此交汇。经过了38天的不闭店装修,升级版的新店不久前正式亮相,当中嵌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中国门店设计总监及国际门店设计总监接受了《设计》Design的专访。  丰联店是星巴克在北京的“老店”之一,根据客户的反馈和经营的需要,公司决定对其进行高端改造。根据其所处地段和客户群的特点,“新店”的主题采用了“海纳百川”
期刊
由瑞秋·温菲尔德设计的概念作品“电子萌芽”是一副光感应激性的窗帘,表面涂有特殊的涂层,在有光的环境下是无颜色无光感的与墙面融为一体的窗帘。当光逐渐暗下之后,这副窗帘才开始真正实现其奇妙之处:它上面由特殊涂料画的“植物”开始逐渐生长起来。  这一设计模拟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与环境的结合对比,并且使用了印刷电致发光技术,使“植物”的生长过程协调而自然,并且与室内光环境的变化配合巧妙:当光最强时,“植物”
期刊
当人们受到越来越多极冷、极热、季节错乱的影响,以至于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已不足够,设计必须要去考虑到生态的变化、修复受到破坏的大自然,试着让受影响的人类对应自然生态的变化,重新修正生活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这是对设计者的一大挑战。  设计师石大宇面对这一新挑战,选择了一个“老对策”——将竹材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在古代东南亚尤其在中国,竹就以其刚柔并济的特殊质地广泛被人使用,
期刊
世界建筑奖是世界建筑节的一部分。本届世界建筑节(WAF)是第四届,有超过5000名国际代表参加。本届盛会关注“差异”,探究建筑设计师如何处理世界上政治、文化、民族、性别、社会和经济的差异。大会同期举行研讨、展览、主题演讲与学生竞赛等活动。它将富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们集聚一堂展示世界建筑的趋势,并启发建筑设计师们开拓新思路,在关注建筑本身的同时注重与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奖项分为三部分:建成建筑、结
期刊
由罗伯特·霍夫曼(Robert Hoffmann)设计的“梯形(Trapezium)”室内吊灯,结构和其对光的影响非常简洁,但同时却带给人惊喜。它由两个对称的折叠梯形金属薄板组合而成,笔直的线条组合与刚毅的材质结合,大气稳重。不同于一般的灯罩,它似乎限制了光的自由,然而正是这种对光的禁制,显示出一种自律般的美感。从底部看上去,它有着一个六边形的轮廓,“梯形”这个名称便是由此而来。而这造型不但塑造了
期刊
荷兰一直是光学和光的设计领域内的先锋开拓者。从飞利浦设计到最近9月25日至10月3日北京设计周上的“光之释放”巡展中,来自荷兰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向人们诠释了LED灯管技术。除了它的灵巧和可持续性强等优点之外,LED灯拥有更多富有想象力和精彩多样的用途。这其中包括各种居住装置,交互式的灯墙,像极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孩子们的玩具,令人惊奇的灯光与照明物体释放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多变且莫测。它将使得来访者有机
期刊
摘 要: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易制备,抗震性能好,能耗低,原材料可循环利用,平面发光,轻薄柔韧,光源友善环保等特点,在照明领域的发展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它的研发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商业价值与生态亲和的平衡。它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设计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产生了工业设计与自然环境的亲和理念。  关 键 词:OLED 照明设计 生态 造型 亲和  引言  当前的照明工业发展迅猛,照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