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恢弘的赶考队伍中,有一个失败了一千多年的士子,用他的笔,将他的失败,镌刻在历史中,雕镂在文化中。当然,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众多的“天涯沦落人”将他的失意传唱过千年的时光,摩挲成万古的忧伤,吟咏为永恒的守望。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长长的榜单上竟没有容纳下“张继”这个名字。于是,这个“失意者”创作了那首不朽的名篇——《枫桥夜泊》。
关键词:月落;乌啼;霜;愁眠;钟声
一、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景象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西斜、栖鸦啼叫、霜气弥漫天地之间,三个主谓短语并列,通过简洁鲜明的形象,将所见的 “月落”,所闻的“乌啼”,所感觉的“霜满天”写了出来。张继。这个可以称作“失意者”的“诗意者”,在枫桥夜泊,一夜之间,他的多种思绪齐上心头,眼观上下,耳听远近,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形象,并把这些对象化作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主体、客体巧妙地融合而成的和谐优美的艺术境界①
其次,诗人追叙天明以前的情景。他睡在船中,从船中正好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火光。“江枫”是指当地的两座桥,一是江桥,二是枫桥,但江枫二字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夜晚,这个落榜的游子在夜半更深的时候,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停泊在岸边,月亮落去,天色顿然昏暗许多,惊鸟啼叫起来,好像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光,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独羁旅,实难入睡。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幽美的艺术境界。
三、采用倒叙手法,还是增加艺术特色
诗中的三、四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中。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客船中。诗中没有描绘钟声到客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面似乎已经伏笔了“对愁眠”而不能寐的心情。此刻又加上了午夜的清钟敲响了他乡熟睡的梦。“对愁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
(一)倒叙手法映诗情
“钟声”是夜半所闻,首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天色将晓的所见所闻所感,次句“江枫渔火”是终夜所对,总之,这都是诗人一夜未眠的所遇。全篇的景物,都以“愁眠”贯穿,染上了诗人感情的色彩,写景亦写情。
在一首诗里,诗人把时间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当前景物摆在第一句最先描述②,是古典诗词惯用手法之一。即为全诗发展的结果而非事件发生的开端。张继这首诗用的正是这种手法。俞平伯先生的这一讲法也并非原创。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里就这样讲过。
按照顺序,应当是先因客愁而睡不着,即“愁眠”,然后看到江枫渔火,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才接触到天快明时的落月、啼乌、霜气、然而为了突出一夜愁眠,诗人却将生活的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次序,从新作了安排,将最后发生的放在最前面,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读者不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不应受抽象思维的限制。
(二)诗人诗情显特色
有的读者也许并不同意,认为诗歌总得按照时间顺序一句一句往下讲。果真如此,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在时间上就必须出现于“夜半”之前。乌鸦夜间飞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间,至于“月落”而“乌啼”显然是天色破晓时的景色。“霜满天”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点以前也很难见到。这个道理即每当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早春或暮秋时节,“凌晨有霜冻”提法是经常出现的。若硬把这种现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一类的东西了。因此,我更同意俞平伯先生的讲法,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同理,宋代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曾指责“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所以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非理有不通的“语病”。但在唐朝,寺庙里确实是在夜半里打钟。唐代诗人作品中涉及夜半钟声的不在少数,如王建《宫词》“未卧尝闻夜半钟”。此外,还见于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的诗中。欧阳修虽是一位大学者,大作家,却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完全无损于此诗的价值③。
这个叫“张继”的“失意者”,用一颗苍凉凄楚的心在那堵白墙上写下二十八个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失眠的夜里,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睡了,唯有张继醒着。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全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却并不问夜半钟声和乌啼是否合乎事实。
岁晚深秋,客舟长夜,羁旅之感,油然而生,愁思萦绕,难以入睡。于是,这个“失意者”用他的诗意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如今,一千二百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无法查证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哪些名字。但是,我们会记得秋夜客船那个“失意者”,他的“诗意情”,还有他那晚不朽的失眠。
注释:
①《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长江出版社
②《古典诗词札丛》,吴小如,天津古籍出版社
③《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姓名:刘欣,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生日期:1990年6月25日,学校学院专业:沈阳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关键词:月落;乌啼;霜;愁眠;钟声
一、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景象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西斜、栖鸦啼叫、霜气弥漫天地之间,三个主谓短语并列,通过简洁鲜明的形象,将所见的 “月落”,所闻的“乌啼”,所感觉的“霜满天”写了出来。张继。这个可以称作“失意者”的“诗意者”,在枫桥夜泊,一夜之间,他的多种思绪齐上心头,眼观上下,耳听远近,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形象,并把这些对象化作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主体、客体巧妙地融合而成的和谐优美的艺术境界①
其次,诗人追叙天明以前的情景。他睡在船中,从船中正好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火光。“江枫”是指当地的两座桥,一是江桥,二是枫桥,但江枫二字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夜晚,这个落榜的游子在夜半更深的时候,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停泊在岸边,月亮落去,天色顿然昏暗许多,惊鸟啼叫起来,好像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光,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独羁旅,实难入睡。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幽美的艺术境界。
三、采用倒叙手法,还是增加艺术特色
诗中的三、四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中。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客船中。诗中没有描绘钟声到客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面似乎已经伏笔了“对愁眠”而不能寐的心情。此刻又加上了午夜的清钟敲响了他乡熟睡的梦。“对愁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
(一)倒叙手法映诗情
“钟声”是夜半所闻,首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天色将晓的所见所闻所感,次句“江枫渔火”是终夜所对,总之,这都是诗人一夜未眠的所遇。全篇的景物,都以“愁眠”贯穿,染上了诗人感情的色彩,写景亦写情。
在一首诗里,诗人把时间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当前景物摆在第一句最先描述②,是古典诗词惯用手法之一。即为全诗发展的结果而非事件发生的开端。张继这首诗用的正是这种手法。俞平伯先生的这一讲法也并非原创。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里就这样讲过。
按照顺序,应当是先因客愁而睡不着,即“愁眠”,然后看到江枫渔火,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才接触到天快明时的落月、啼乌、霜气、然而为了突出一夜愁眠,诗人却将生活的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次序,从新作了安排,将最后发生的放在最前面,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读者不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不应受抽象思维的限制。
(二)诗人诗情显特色
有的读者也许并不同意,认为诗歌总得按照时间顺序一句一句往下讲。果真如此,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在时间上就必须出现于“夜半”之前。乌鸦夜间飞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间,至于“月落”而“乌啼”显然是天色破晓时的景色。“霜满天”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点以前也很难见到。这个道理即每当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早春或暮秋时节,“凌晨有霜冻”提法是经常出现的。若硬把这种现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一类的东西了。因此,我更同意俞平伯先生的讲法,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同理,宋代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曾指责“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所以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非理有不通的“语病”。但在唐朝,寺庙里确实是在夜半里打钟。唐代诗人作品中涉及夜半钟声的不在少数,如王建《宫词》“未卧尝闻夜半钟”。此外,还见于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的诗中。欧阳修虽是一位大学者,大作家,却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完全无损于此诗的价值③。
这个叫“张继”的“失意者”,用一颗苍凉凄楚的心在那堵白墙上写下二十八个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失眠的夜里,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睡了,唯有张继醒着。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全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却并不问夜半钟声和乌啼是否合乎事实。
岁晚深秋,客舟长夜,羁旅之感,油然而生,愁思萦绕,难以入睡。于是,这个“失意者”用他的诗意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如今,一千二百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无法查证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哪些名字。但是,我们会记得秋夜客船那个“失意者”,他的“诗意情”,还有他那晚不朽的失眠。
注释:
①《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长江出版社
②《古典诗词札丛》,吴小如,天津古籍出版社
③《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姓名:刘欣,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生日期:1990年6月25日,学校学院专业:沈阳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