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新课程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英语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难度和数量正在下降,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大批的初中毕业学生满怀兴奋和新鲜感进入高中学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太多的不适应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难。而英语学科在学生的众多不适应中尤为突出,造成了高一学生的英语大幅度下降或两极分化。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存在什么样的鸿沟?两者怎样才能更好地
【摘要】关注生活,减少束缚,让学生“乐作”,无疑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主动去经历、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奏响学生“乐作”的乐章。本文主要从生活中寻“乐”;游戏中激“乐”;运用中生“乐”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关键词】生活;乐作;游戏;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之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在写法上也没有定式,关键是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一、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言是交
[摘要]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的日的性不够;朗读的面窄等。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原则之下,可以通过激发朗读兴趣;明确朗读要求;教师范读,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社思想及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积累的合作社经验,从1951年起,我党在农村领导兴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办法,确定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互助组到“初级社”的互相衔接的三步走的的形式。从1953年到1955年夏,在互助组发展的基础上,我党逐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和统一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老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环境,是指我们幼儿教师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
一、明确物理学学科体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  创造力是指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是指能够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的标准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将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和活动,称为狭义的创造,例如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艺术作品创作等,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才有的;而那些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产物,就可称为广义的创造。  创造力的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近一年的教学中,自己深深的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多媒体教学以它无穷的魅力深深的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生动的动画演示,使学生一下子被深深的吸引,他们
【摘要】作为历史这一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农村留守学生成长,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 -  【关键词】农村历史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才的竞争,都对现在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
[摘 要]讲解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让人感受。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投入的“读”,辅以有益的思考,则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容和道理化为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语文阅读 感知语言 读想结合 构筑形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要具有良好的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