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的端午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间在乡下,会手工活儿的人被尊称为“艺人”。那时的艺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界的人,而是专指手艺人,比如做木工的,剪窗纸的,只要手艺精,便是艺人了。艺人手中的活儿大都祖传,外人很难入他们的行。即便入了,没个三五年也学不到精髓。
  篾匠就是拥有非凡绝技的艺人。一把竹刀,左劈右劈上下翻飞,毛发一样细的竹丝、纸张一样薄的竹片也出得来。只要篾匠想得到,竹床竹桌,竹篓竹席……粗的细的,大的小的,从容不迫的篾匠会在最短时间内做好。但篾匠不是那种从小师承祖传的艺人。
  篾匠记得老家闹水灾那年是民国十九年,父母在洪水中双双走了,十岁的自己为了有口饭吃,跟着村里那个没有儿子的老篾匠远走他乡。由最初帮老篾匠劈竹条打下手,再到自己也能做出漂亮物件成为技术精湛的艺人时,二十岁的篾匠陡然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这些年,篾匠和师傅走过了山山水水,踏过了坎坎坷坷,渐渐地,小篾匠只要看到人家屋里点点灯火,心就隐隐发痛:哪里才是我的家?
  年轻的篾匠像一只没有彼岸的小船,在动荡的岁月之河里漂啊漂,漂到湘中北部那个小镇时是民国三十四年。小镇依山傍水气候温润,盛产竹子。小镇人们吃竹笋用竹碗,坐竹凳睡竹床……生活中无处没有竹子。竹子是篾活艺人的故知,篾匠和师傅在镇上忙忙活活大半年。半年里,二十五岁的篾匠虽然忙忙碌碌却常常心潮起伏。篾匠心里非常清楚,让自己心潮不定的是房东的女儿。水灵灵的女孩只有十九岁,没事时就趴在篾匠身边,眼睛眨巴眨巴看他忙活。看得多了聊得多了,篾匠和女孩的心,就像风浪上的船摇摇摆摆起来。
  师傅和篾匠要走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女孩对篾匠说,你们师徒在外没个家,不如在我家吃粽子过个节吧。篾匠和师傅去了,女孩将一只粽子剥开苇衣蘸了白糖递给篾匠说,这是我第一次包的,你尝尝好吃不。篾匠吃着带有苇叶清香的粽子连连点头:好吃好吃!女孩娇羞地低了头:那你留下来,年年端午我做给你吃!篾匠一愣,心就动了。
  次日大早,篾匠和师傅背着行李走时,看见女孩躲在街角怯怯地目送自己,心里一阵绞痛。默默无语的篾匠一步三回头离开时,老觉得女孩就在身后。当行出小镇来到河边,就要踏上远行的渡船时,篾匠突然冲师傅扑通跪下:对不起师傅,我不想走了!饱经沧桑的师傅什么也没说,扶起篾匠点点头:看得出来她也是真心留你,去吧,好好待她!篾匠将师傅扶上船,在岸上对着师傅深深磕了三个响头。船渐行渐远,篾匠泪眼迷蒙地起身,才发现女孩也跟到了河边。
  篾匠留在了镇上,成了女孩的丈夫。那一年,为了躲避抓壮丁,也为了不离开成为自己女人的女孩,篾匠自残右手食指。食指没了照样可以拿竹刀就是扣不了扳机,篾匠被气愤的国军官兵狠揍了一回,从而避免了充当炮灰。
  许多年以后,历经新中国成立的篾匠,由镇属的篾器厂技术员、厂长,再到退休后担任篾器厂技术顾问、镇政府竹业文化与发展委员会顾问,不遗余力地推动竹业文明,使小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竹器之乡,也使得成千上万的优秀篾器艺人寻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名经济新闻记者惊奇他当年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扎根发展的眼光,问:是什么让几十年前的你看到了今天的辉煌?
  当年的篾匠、如今的竹器艺术大师,牵着当年的水灵女孩、如今鹤发鸡皮的老伴,淡淡地说,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几十年前的眼光能看到今天,那时的我只是为了每年能在这里过端午节。记者满腹狐疑:这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老竹器艺术大师什么也没回答,用沒有食指的手紧紧攥住老伴儿早已不再柔嫩的手,一脸幸福地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她很美,很洁净,如一朵莲淡淡地盛开。笑时,笑纹从脸颊漾开,一圈一圈,荡漾到腮边,到耳旁。那一刻,风静了,鸟儿也停止了叫声。一切,都那么安静美好。  她坐在树下,绣着鞋垫,一树桃花红了,两只长尾鸟叫着,叫活了一片春天。然后,她水汪汪的眼睛就望着远处,一直望向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望得很远很远。  村人说,她人大了,有了心思了。  村人说,找个婆家吧,女大不中留的。  于是,媒婆一个个进门,说张家的孩子好
期刊
郎第一次见到玲是在好友小老王家里。  那天是周六晚,小老王打电话来要郎过去,说是打牌三缺一。郎过去后,第二盘的牌刚抓好,玲来了。郎只觉得眼前忽然一亮:皎好的容貌、白皙的皮肤、得体的穿着,特别是她那一头新娘似的发型更让郎过目难忘──乌黑的秀发往后脑勺绾了个漂亮的发结,前额留一小片刘海,两侧耳鬓各悬挂一绺弹簧似的卷发,在她走路或点头时微微颤动,楚楚可人。  郎的朋友们都说郎的夫人是个仙女、美人,郎自己
期刊
徐钦怀揣当票,心急火燎地来到隆鑫当铺时,当铺掌柜于荣光正用干净的抹布擦拭一只小木闸子。  “于伯,我要赎当。”徐钦急忙递上当票。  于荣光和徐钦的父亲徐如林是拜把子兄弟,于荣光比徐如林大两岁,所以徐钦称于荣光为于伯。  徐如林在赊店永庆街开一酒楼,家境比较殷实。他有个儿子叫徐钦,打小聪明过人,看书过目不忘,一心指望儿子长大后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事与愿违,徐钦竟染上了赌博恶习,任怎么规劝、打
期刊
有一方石砚,米芾给它取名青眉。他们相伴已经十余年了。青眉是一方石砚,产地应在徽州的青塘坑。这方砚的品相很少见。米芾在他的《砚史》一书中,曾数次提到过这方砚。  米芾有一个朋友,叫薛绍彭,也是位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在北宋书坛,有句话传得很响亮。“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或兄弟”。可见二人关系不一般。  但也有人说,这句话其实是说米薛在书法上的造诣难分伯仲。  也有道理。  宋元丰五年。米芾途经惠州,拜
期刊
“怎么说呢……你说这事儿弄的……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他小学生一样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勾着头,左手搓右手,右手搓左手,吭哧了半天还是没扯到正题。时近深秋,屋里气温很低了,他黝黑的额头上却沁出一层亮晶晶的汗。  抬头看一下墙上的表,下午五点半,离下班时间还有半小时。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桌上我给他接的那杯热水都已经凉了。  “您别急,慢慢儿想清楚再说。”这一句话,我重复了几遍
期刊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变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兒,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
期刊
那匹驽马打了个响鼻,摇了摇头,看着十几步外的如雕塑一样的人,继续低下头贪婪地用舌头卷起秋草。  那是秋色正浓的时候,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白桦树相约着一夜就黄了,而她的头发一夜就白了。  北海的水蓝得让人欲哭无泪,但是他还是时不时仰起头,擒住饱含着的依恋。而那渐起的北风,将他的衣襟带起,指向了南方,那里是他应该抑或是必须归去的地方。  她已经两天没有说话也没有进食了,可依旧打着草并整齐地卷起,送入木栅栏
期刊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病危,濠州刺史杜兼闻讯立刻赶了过来。他倒不是因为和张建封有多深的感情,而是看中了他的职位。在唐朝末期,藩镇的节度使之职多是谁抢到手是谁的,然后再要一道朝廷的任命罢了。正当他假惺惺地抹着眼泪时,有一个人一把拉住了他,他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是张建封手下的从事李藩。  只见李藩面色严肃,厉声说道:“张仆射的疾病危险到如此地步,你应当留在濠州,防止意外,
期刊
亮子八岁时,爹在矿难中走了。  亮子十岁的时候,家里多了一个比娘小六岁的男人,娘让亮子叫他叔。小男人塞到亮子手里一把糖,让他叫爹。亮子把糖狠狠摔到地上,扭头跑了出去。  此后,小男人就没离开过亮子家。每天早晨劈柴生火,白天下井干活,晚上回来,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看亮子学习。亮子溜号的时候,他就照亮子后背拍一扇子。那时,亮子特怕他手里那把蒲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砸过来了。一次,趁他没回来,亮子把该死的蒲
期刊
秦朝颜与罗西夏相遇的时候,已是秋初。  他们一起去吃饭,啤酒园,高高的椅子,两人之间是热气腾腾的火锅。  朝颜说:我喜欢吃绿色的蔬菜。  西夏不说什么,仔细地将菠菜一根根放进锅里,菠菜在热汤里翻个身,绿得更加生动。  朝颜夹起一根,低下头,在小盘中摆弄。  天地小,不经意又见,无法轻描淡写,只说:你,还好吧?  问得重,答得却轻:都好,你也好吧?  有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朝颜认真地低着头。  西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