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只有半天课,下午学农,帮农民拾麦穗,看见马车拉东西经过,就特别高兴,愿意跟着它走一段,尤其是看到好看的马。”
1978年暑假的某一天,李兵在北京市少年宫用橡皮泥捏马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此时的李兵并没有在意自己前方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和摄像机,它捏马的镜头出现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里了,据说后来这些小雕塑还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外宾。
李兵现在的公司位于三里屯附近机电研究院内的一处三层厂房,三楼办公室四周的墙壁上被他比赛时和爱马的照片所占据,还有两件中国古代马的陶器,显得年代久远,宽大的办公室里还摆放着马术比赛的行头,这里似乎成了家与马场之间的中转站。
我们的交谈始于广告,本来以为他会以此为傲,在采访之前查资料的时候,发现1997年联想电脑著名的猩猩系列就是出自他手,当我提起这个创意十足,并且风靡一时的广告片时,李兵并没有显得那么自豪,这让我有些吃惊。
由于拥有极强的美术功底,加之对学习的厌恶,李兵1989年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二时便开始自己拍广告挣生活费,在拍了18年广告之后的今天,他告诉我中国广告人拍的东西几乎全部是舶来品,他说许多中国香港、台湾三流广告人来内地就是蒙事儿,对此他的表情很无奈。“干广告纯属于商业行为,没有什么成就感,能够把自己学的东西用上,养家糊口”,在如今的李兵看来,广告不是一种与内心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拍摄当天并不是周末,但是我们依然在马场逮着了他。
《白鬃野马》与童年的梦
李冰如今还很怀念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院生活,八一厂周围大片大片的农田,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只有半天课,上午上课,下午学农,帮农民拾麦穗,有时候看见马车拉东西经过,就特别高兴,愿意跟着它走一段,尤其是看到好看的马,更是不舍得离开。
“那时候有一条小河流经八一厂,水很清,有很多鱼,还有许多好看的鸟,河边全是麦田,每天5点听着起床号起床,开始帮着农民拔麦子。稍大一些的时候,跟着大学里的发小们打架,去玉渊潭滑冰、拍婆子。”童年时光阳光灿烂,如姜文写道的:带着一股烧荒草的味道。
直到后来上了电影学院,李兵才知道看电影是需要交钱的。小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每天都会有电影放映,一部叫《白鬃野马》的美国电影让他印象深刻,电影讲了一个与马有关的故事,一个欧洲的名门望族坐着船到一个地方去,结果遭遇了海难,家族的一个小孩和船上的一匹马在荒岛上生活了两年,被救出去之后,小孩成了非常棒的骑手,和那匹马一起参加了当时最大的速度赛,最后拿了第一名,李兵觉得马这种动物太神奇了,心想,“自己要是能有一匹马,该有多好。”
第一次真正骑马是高中的时候,在稻香湖,当时身上只有10块钱,5块钱一圈,最后死磨硬泡,老板黑子让这个小伙子跑了四圈。“一跑圈就搂起来跑,狂跑”,这是李兵第一次感受到马风驰电掣的速度感。
“生在军人家庭,父母的要求十分严格,外面永远装着好孩子,内心完全不那样,天天想着打架。”,直到有一天他迷上了画马,用橡皮泥捏马,起初父亲会管,后来发现他的成绩永远是第一名,也不管了。
“看小人书《三国演义》、《水浒》照着画,慢慢捏,特好玩。”小时候用橡皮泥捏马是一种快乐,长大以后骑马是另一种内心激情的释放。
玩命挣钱买好马
如今的李兵早已实现了儿时的梦,从2001年到现在,他一共买了4匹马,同时还成了北京西坞马术乡村俱乐部的合伙人之一,他连续策划举办了两届国内顶级的马术障碍赛——西坞大奖赛,这项赛事已经成为国内最高级别的马术赛事,去年他策划为奥运马术三项赛骑手华天举行了一场拍卖会,为华天出征北京奥运募集了3000万。
如今,李兵正在为明年的全运会做着准备,届时他将代表西藏队参加比赛。在普通人眼中,马是一种温顺的动物,与马在一起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放松,李兵却说,身心愉快的是人,马不会,说这句话的人显然比普通人更了解马。
他跟我提起《马语者》里的一个场景,“马跑了,在去接近马的时候,那么远的距离,主人公用了半天的时间,从中午的太阳,一直拍到黄昏,一点一点走近那只马,才能走到身边,它才不会跑,如果你直接跑过去,马早就没影了。”在他眼里,中国并没有所谓马语者。
当许多人被问及为什么骑马时,大多会回答“放松、回归自然”,而对于李兵来说,马和自己还有更为复杂和深层的感情,“跟马在一块,你把它当作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可以把它当朋友也好,当宠物也好,有钱人拿它当一种象征也好,有人说跟马在一块身心愉悦,我觉得不完全是,更多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想象。”
他在马场有个大房子,夏天住在那里的时候,每天跟马儿一块玩,马也跟他特别好,每每拿着胡萝卜喂它,不用牵,马儿就会跟着他走。在这种简单的愉悦背后,他还希望做一个更职业的马术选手。作为当年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全能冠军,他说一直有种挑战自我的习惯,用比赛证明自己和自己的马,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
“今年再玩命挣一年钱,明年买一匹特好的马,打全运会”,这也是他如今从事广告行业的动力之一。
马是一辈子的事业
40岁的时候,李兵开始对他从事了18年的广告事业有些厌倦了,但看到欧洲先进的马术产业体系和中国落后的现状,当他发现在中国找不到一个专业钉掌师的时候,中国在唐代之后几乎再没有培育出新马种,李兵感到的是一种悲哀,而欧洲人早已培育出了专门拉车的马,专门跳障碍的马,专门盛装舞步的马,瑞典有马术大学,英国有哈特伯瑞学院,李兵想把这套体系引入中国,虽然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依然想试试。
对李兵来讲,如今马术已经从爱好变为了一项事业,“是你喜爱一件事情的时候,把它做到最好,去实现你的一种理想。”
多哈亚运会的时候,三名中国马术选手由于不适应赛马,“未赛先输”的场面大家依然记得。在参观过亚琛世界马术大会之后,李兵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马术产业体系了,就如同当年学习国外先进的广告作品一样,使马术在中国生根,按照一个产业去发展,而不是像现在那样,老是从国外买马,打两年比赛之后就被淘汰,然后又去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李兵说最佩服袁农平,“他比做慈善那些人伟大多了,做慈善只能救人一时,不能救人一世。袁农平发明的水稻,让亩产从200斤增长到了800斤。马术将来如果发展成一个产业,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马场去年购买了两匹pony小马,专门给小孩子们骑,李兵偶尔也会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上马房转转,发现女儿看着马一点都不害怕,自己心里也很高兴,“在欧洲,盛装舞步冠军都是女的,前年世界杯前四名有三名是女骑手”,李兵告诉我。
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临近,与李兵一样的业余马术骑手黄祖平,依然在为一个国际s级别比赛O点努力着,之前骑手华天、刘丽娜、黄祖平、张滨和李振强成功在国际马联为自己的奥运坐骑注册,而另两位骑手赵志文和宇宏则由于无马可骑已经遗憾地告别了奥运会。与黄祖平一样是业余骑手,李兵更多想着的,是如何改变中国马术的尴尬境地。
春节临近,周围农村开始燃放烟花,李兵还放心不下马舍里的马儿门,晚上不时去马舍看看,是否有马受惊吓的,有的马吓得哆嗦了,他会过去安慰一会,喂点好吃的,陪它呆会儿。
1978年暑假的某一天,李兵在北京市少年宫用橡皮泥捏马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此时的李兵并没有在意自己前方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和摄像机,它捏马的镜头出现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里了,据说后来这些小雕塑还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外宾。
李兵现在的公司位于三里屯附近机电研究院内的一处三层厂房,三楼办公室四周的墙壁上被他比赛时和爱马的照片所占据,还有两件中国古代马的陶器,显得年代久远,宽大的办公室里还摆放着马术比赛的行头,这里似乎成了家与马场之间的中转站。
我们的交谈始于广告,本来以为他会以此为傲,在采访之前查资料的时候,发现1997年联想电脑著名的猩猩系列就是出自他手,当我提起这个创意十足,并且风靡一时的广告片时,李兵并没有显得那么自豪,这让我有些吃惊。
由于拥有极强的美术功底,加之对学习的厌恶,李兵1989年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二时便开始自己拍广告挣生活费,在拍了18年广告之后的今天,他告诉我中国广告人拍的东西几乎全部是舶来品,他说许多中国香港、台湾三流广告人来内地就是蒙事儿,对此他的表情很无奈。“干广告纯属于商业行为,没有什么成就感,能够把自己学的东西用上,养家糊口”,在如今的李兵看来,广告不是一种与内心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拍摄当天并不是周末,但是我们依然在马场逮着了他。
《白鬃野马》与童年的梦
李冰如今还很怀念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院生活,八一厂周围大片大片的农田,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只有半天课,上午上课,下午学农,帮农民拾麦穗,有时候看见马车拉东西经过,就特别高兴,愿意跟着它走一段,尤其是看到好看的马,更是不舍得离开。
“那时候有一条小河流经八一厂,水很清,有很多鱼,还有许多好看的鸟,河边全是麦田,每天5点听着起床号起床,开始帮着农民拔麦子。稍大一些的时候,跟着大学里的发小们打架,去玉渊潭滑冰、拍婆子。”童年时光阳光灿烂,如姜文写道的:带着一股烧荒草的味道。
直到后来上了电影学院,李兵才知道看电影是需要交钱的。小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每天都会有电影放映,一部叫《白鬃野马》的美国电影让他印象深刻,电影讲了一个与马有关的故事,一个欧洲的名门望族坐着船到一个地方去,结果遭遇了海难,家族的一个小孩和船上的一匹马在荒岛上生活了两年,被救出去之后,小孩成了非常棒的骑手,和那匹马一起参加了当时最大的速度赛,最后拿了第一名,李兵觉得马这种动物太神奇了,心想,“自己要是能有一匹马,该有多好。”
第一次真正骑马是高中的时候,在稻香湖,当时身上只有10块钱,5块钱一圈,最后死磨硬泡,老板黑子让这个小伙子跑了四圈。“一跑圈就搂起来跑,狂跑”,这是李兵第一次感受到马风驰电掣的速度感。
“生在军人家庭,父母的要求十分严格,外面永远装着好孩子,内心完全不那样,天天想着打架。”,直到有一天他迷上了画马,用橡皮泥捏马,起初父亲会管,后来发现他的成绩永远是第一名,也不管了。
“看小人书《三国演义》、《水浒》照着画,慢慢捏,特好玩。”小时候用橡皮泥捏马是一种快乐,长大以后骑马是另一种内心激情的释放。
玩命挣钱买好马
如今的李兵早已实现了儿时的梦,从2001年到现在,他一共买了4匹马,同时还成了北京西坞马术乡村俱乐部的合伙人之一,他连续策划举办了两届国内顶级的马术障碍赛——西坞大奖赛,这项赛事已经成为国内最高级别的马术赛事,去年他策划为奥运马术三项赛骑手华天举行了一场拍卖会,为华天出征北京奥运募集了3000万。
如今,李兵正在为明年的全运会做着准备,届时他将代表西藏队参加比赛。在普通人眼中,马是一种温顺的动物,与马在一起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放松,李兵却说,身心愉快的是人,马不会,说这句话的人显然比普通人更了解马。
他跟我提起《马语者》里的一个场景,“马跑了,在去接近马的时候,那么远的距离,主人公用了半天的时间,从中午的太阳,一直拍到黄昏,一点一点走近那只马,才能走到身边,它才不会跑,如果你直接跑过去,马早就没影了。”在他眼里,中国并没有所谓马语者。
当许多人被问及为什么骑马时,大多会回答“放松、回归自然”,而对于李兵来说,马和自己还有更为复杂和深层的感情,“跟马在一块,你把它当作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可以把它当朋友也好,当宠物也好,有钱人拿它当一种象征也好,有人说跟马在一块身心愉悦,我觉得不完全是,更多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想象。”
他在马场有个大房子,夏天住在那里的时候,每天跟马儿一块玩,马也跟他特别好,每每拿着胡萝卜喂它,不用牵,马儿就会跟着他走。在这种简单的愉悦背后,他还希望做一个更职业的马术选手。作为当年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全能冠军,他说一直有种挑战自我的习惯,用比赛证明自己和自己的马,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
“今年再玩命挣一年钱,明年买一匹特好的马,打全运会”,这也是他如今从事广告行业的动力之一。
马是一辈子的事业
40岁的时候,李兵开始对他从事了18年的广告事业有些厌倦了,但看到欧洲先进的马术产业体系和中国落后的现状,当他发现在中国找不到一个专业钉掌师的时候,中国在唐代之后几乎再没有培育出新马种,李兵感到的是一种悲哀,而欧洲人早已培育出了专门拉车的马,专门跳障碍的马,专门盛装舞步的马,瑞典有马术大学,英国有哈特伯瑞学院,李兵想把这套体系引入中国,虽然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依然想试试。
对李兵来讲,如今马术已经从爱好变为了一项事业,“是你喜爱一件事情的时候,把它做到最好,去实现你的一种理想。”
多哈亚运会的时候,三名中国马术选手由于不适应赛马,“未赛先输”的场面大家依然记得。在参观过亚琛世界马术大会之后,李兵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马术产业体系了,就如同当年学习国外先进的广告作品一样,使马术在中国生根,按照一个产业去发展,而不是像现在那样,老是从国外买马,打两年比赛之后就被淘汰,然后又去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李兵说最佩服袁农平,“他比做慈善那些人伟大多了,做慈善只能救人一时,不能救人一世。袁农平发明的水稻,让亩产从200斤增长到了800斤。马术将来如果发展成一个产业,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马场去年购买了两匹pony小马,专门给小孩子们骑,李兵偶尔也会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上马房转转,发现女儿看着马一点都不害怕,自己心里也很高兴,“在欧洲,盛装舞步冠军都是女的,前年世界杯前四名有三名是女骑手”,李兵告诉我。
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临近,与李兵一样的业余马术骑手黄祖平,依然在为一个国际s级别比赛O点努力着,之前骑手华天、刘丽娜、黄祖平、张滨和李振强成功在国际马联为自己的奥运坐骑注册,而另两位骑手赵志文和宇宏则由于无马可骑已经遗憾地告别了奥运会。与黄祖平一样是业余骑手,李兵更多想着的,是如何改变中国马术的尴尬境地。
春节临近,周围农村开始燃放烟花,李兵还放心不下马舍里的马儿门,晚上不时去马舍看看,是否有马受惊吓的,有的马吓得哆嗦了,他会过去安慰一会,喂点好吃的,陪它呆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