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地球失去一切生命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地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因为像地球这样适合生命居住的环境在宇宙中十分稀少——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但迄今为止却仍没有发现另一个地球。事实上,这个观点反过来也成立,即生命对地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假如失去生命,地球便不再是现在的地球了。生命曾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或许只有剥夺了地球上全部生命之后,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
  那么,让我们来为地球设想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灭绝吧,轰轰烈烈的超新星爆发殃及到地球,悄无声息的超级病毒侵袭地球等等都可以——你可以用所能想到的任何方式给地球生命来个了断。倘若此次灾难威力无比强大,能使地球上一切生物——动物、植物、海洋里的藻类,甚至生活在地壳内数千米的细菌,都一命呜呼。那接下来,失去生命的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更加炎热的气候
  首先,因为细菌、真菌等菌类消失,所以发生在有机体上的快速降解过程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另一种非常缓慢的降解过程——有机分子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在失去菌类的世界,地球上剩下的生命残骸会变成干尸,在闪电引发的火灾中灰飞烟灭。
  之后,地球的气候会越发炎热,尤其是大陆的中心地带,那里的温度会急剧升高。而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森林和草原的缘故。森林和草原是地球的“大型水泵”,它们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释放到空气中降雨为地球降温。失去了这些活着的植物,“大型水泵”就无法起作用。并且,失去植物也意味着丧失了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而之前这也是植物为地球降温的一种方法,就好像是树木在出汗一样。
  失去植物,世界各地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在有些地方影响还会更加显著,亚马孙流域就是其中一个。亚马孙流域之前十分依赖植物,可以说都是依赖植物释放的水蒸气来维持降水量。一旦“大型水泵”失效,那么这里的降水量将严重下降,从而使气候变得更加炎热。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越来越多,并使地球进一步升温。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更多?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海洋里的浮游生物。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浮游生物起着“生物碳抽送泵”的作用,它们能吸收大气中的碳,存储在自己体内,并在死后将其带入海底。这样,当“生物碳抽送泵”停止工作,便会有更多的碳逃逸到大气中。这会使大气含碳量在短短20年内增加到原来的3倍,使全球温度提高大约5℃。
  缺少浮游生物带来的不只是这些,它还会引发另一种后果。浮游生物原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将大量名为二甲基硫的成分释放到海洋上空,形成“云的种子”,帮助水蒸气聚集形成云,尤其是形成能够帮助地球反射辐射的低空致密云团。没有浮游生物,反射云减少,地球接收的热量将更多,这会使得地球的气温再升高2℃。所以,统计下来,浮游生物的消失将使地球温度总共升高7℃,而这足以大幅提升极地冰盖的融化速度。然后,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海水会加快蒸发,这将导致受海水蒸发影响的地区更加多雨,比如赤道地区。
  至此,地球上的气候将变得非常炎热,而且潮湿的地方更加潮湿,而干燥的地方,比如沙漠,更加干燥。只是不会再有任何生命在乎这些了。
  没有了氧气的大气层
  前面说过,失去海洋的浮游生物,将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迅速增大。这仅仅是大气成分变化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大气中的氧含量将急剧减少,直至一点不剩。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制造氧气的植物没有了。
  地球早期也是没有氧气的,直到大约20亿至30亿年前,植物光合作用发挥威力之后,氧在大气中所占比例才越来越大。因此,如果未来地球上所有的植物都消失了,没有了稳定的光合作用,那氧必将消失。科学家估算,植物消失后不到1000万年,氧含量便会不足现在的1%。而如此低的氧含量将使臭氧层无法维持下去,很快,地球就会遭受紫外线的频繁“洗礼”。除此之外,失去氧或许还会让地球色彩更单调。因为没有氧化作用,富铁的岩石不会再呈现人们所熟知的微红色。当然,亮点也是有的,缺氧更有利于形成黄铁矿和沥青铀矿等闪闪发亮的矿物——在没有氧却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的包裹下,大陆表面裸露的基岩将在几十亿年后再次开始形成矿物。
  这不是与早期的地球特别相像么?确实如此,但未来的失去生命的地球与早期地球之间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太阳是不一样的。要知道,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太阳亮度比现在低30%左右,之后不断在变亮,所以,早期地球上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可以为地球保温,以弥补太阳温度的不足。但对于未来更加炎热的地球,这个好处将不再存在,相反,二氧化碳更有可能把失去生命的地球的环境推至极端。
  土壤的浩劫
  同样,失去所有生命,也会给土壤带来一场浩劫。没有植物根系的固定作用,土壤会被冲刷殆尽。在多雨的山区环境里,土壤将在几个世纪后耗尽,而在地势稍微平缓的山区,时间可能会稍长一些。但是,不管怎么说,地球最终将失去土壤。
  大量的土壤总要有个去处,那么它们将会被带到哪里呢?研究模型告诉我们,大部分土壤将被河流带到幅员辽阔的三角洲地区,从那里进入它们最后的归宿——海洋。
  在无生命的世界里,河流会完成带土壤入海的任务,而与此同时,它们自己也会有所变化。我们知道,河流形态之所以是蜿蜒的,这大都归功于植物,是植物的根系延缓了河岸被侵蚀的速度,帮助塑造了河岸的形状。因此,当失去植物,水流会开始快速侵蚀河岸,使地表上会出现更多的支流,直到分不清哪里是主流,哪里是支流,河水只是肆无忌惮地流淌。
  而随着土壤越来越少,地球的沙漠化会更加严重。沙漠里司空见惯的精细粘土沉积物,大体上都是蚯蚓和其他有机体对土壤进行分解的副产品。没有了这些生物,沙漠里的颗粒物将稀少而粗大,这都是风和水侵蚀基岩后留下的产物。也许,你觉得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但微小的变化经过几十万年的放大,将重新塑造地貌,江河湖海中将聚集更巨大的石块,入海口处和谷坡也越来越陡峭。
  看来,失去生命,地球的情况真的很糟糕:更炎热、更崎岖、辐射无处不在,而降水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不过,这对未来的生命诞生或许是件好事——对未来可能诞生在这颗星球上的新生代生命来讲,可能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寸草不生、从零开始的地球更合乎心意了!
其他文献
宝宝们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将餐桌弄得乱糟糟,许多父母都为此感到头疼。不过,爱荷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却给宝宝们弄脏饭桌找了个很好的理由,他们发现,幼儿吃的越“脏乱”,就代表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越多。换句话说,玩弄食物是他们学习的体现。  那么,刚来到世界不久的婴儿们在学习什么呢?对食物的认识和分类。之前就有研究发现,幼儿最早能学会的14种流质名词里,除了雨水和水之外,其余的都与食物有关,比如,牛奶、咖啡、布丁
期刊
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糖吃多了会长蛀牙;在牙医的描述中,糖果简直比洪水猛兽还可怕。其实,这都是因为人类牙齿表面的大量细菌在人们吃糖后会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结果,长期下去,牙齿甚至有可能被腐蚀出大洞。  在这些讨厌的细菌中,一种名为“变形链球菌”的细菌是其中最大的元凶,而最近研究人员却发现,发酵乳中的乳酸菌等有益菌,恰恰能对这种“变形链球菌”起到抑制和束缚的作用。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所有人都在不断追求着“第一”的位置,根据“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原理,一路领先才是成功的正道,在商业领域,人们更是强调“市场领先法则”,简单来说,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早”。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那些一路领先的家伙,往往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落伍者。  领先者的停滞  在漫长的世界史上,中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有效的官僚制度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
期刊
癌魔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人类之所以会谈癌魔而色变,最主要原因就是它让人类是又恨又怕。那么癌魔是谁?它从哪里来?它为什么会让人类又恨又怕呢?  在19世纪初,德国医学家就给癌魔画了像——变态细胞,因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不一致,内部结构异常,排列也非常紊乱。后来,医学家进一步发现,变态细胞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挥细胞生长的内部基因出毛病了,而出毛病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正常基因自身发生
期刊
从外部看,德国斯图加特市新建的市图书馆像一个奇异的魔方,图书馆平面呈44×44米的正方形,建筑的高度为40米,地下两层,地上9层。但当你进入建筑内部,会发现其设计简洁清晰。建筑的所有部分都采用纯净的白色,而室内陈设,如沙发和书籍的色彩则恰到好处地活跃了气氛,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未来空间。建筑师试图采用这样的颜色策略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书籍和阅读上,不过,这美妙的设计也出人意料地让这座图书馆成为
期刊
不公平的“机器人三原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原则相矛盾。”以上是著名科幻作家,“机器人学之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这三个原则被后世无数的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引用,被人们奉为经典。  这三个原则,乍一听似乎是三个平行的原则,但是我们仔细一看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三个原则的优先级是逐次下
期刊
制造巨大而怪异的“镜子”、给地球制造“遮阳伞”、造一个收集阳光的装置……这些出人意料的创举都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天才工程师罗杰·安吉尔的杰作。  镜子怪人与天文望远镜  安吉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光学专家之一,1941年出生于英格兰。长大后,安吉尔先后求学于牛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再次回到牛津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顺利成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教授。  或许是因为哲学对宇宙万物的探索
期刊
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AK-47之父”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在走过了94年的漫长岁月后,于2013年12月23日晚间病逝。  “卡拉什尼科夫”,这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设计完成的AK-47突击步枪在全世界流传数十年,在无数国家的防卫军队中,在各个恐怖分子的团伙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AK-47中的A是指自动化,47是指这款步枪被发明的时间为1947年,而中间的K指的就是设计者的
期刊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可算得上是一对超级好基友了,一个在西方搅和到整个西方世界天昏地暗,一个在东方搅和到在东方的西方世界天昏地暗。可是,作为中国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中华民国政府,当年也曾和纳粹德国有过一段相当甜蜜的蜜月期,而且,德国还曾经帮着调和中日关系来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共同利益促使中德走近  那还是1918年的时候,德国人在一战中战败,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当然,这也包括了当时德国在
期刊
这座形似UFO的粉色图书馆像一个儿童乐园,这正是佩鲁甲图书馆的定位,建筑师希望通过鲜艳的色彩和不规则的陈设给人们一种家的感觉,让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通过书籍、电子媒体度过愉快而充实的亲子时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