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电影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8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与电影,时远时近。两者都为记录真实而生,却因内在属性的差异而走向不同的道路。相比之下,照片是凝固一个瞬间,它能够成为一种恋物,替代那些不在场的主体或已经消逝的短暂,而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时间的绵延。如果说照片与过去密不可分,那么电影则总以现在时态展开;摄影是既定的图像和物体,电影则是虚拟的、非物质的过程。
  在早期电影的拍摄中,特写镜头的打光几乎都是按照工作室人像摄影的传统手法布置的。可以说所有影像的本源都是照片。一个电影的镜头越短,就越像一张照片,直到短得不能再短,一帧画面便自成一个镜头;一个电影的镜头越长,它也越像一张照片,由长镜头造就的“凝视”催生出运动的影像,使原本熟悉的场景重新变得陌生起来。不知从何时开始,静态和动态影像间的壁垒坍塌了,摄影在两者之间流动。
  观看与凝视的美学
  1929年,有声电影的出现切断了摄影师与电影创作者之间的第一个纽带,因为它,电影业开始从照片以外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镜头”。然而无论静止的摄影还是运动的电影,都涉及观看,镜头既是“eye”(眼睛),又是“I”(自我)。
  人的存在本质上包含着看之操心,而观看则是目光在行使权利。承载着欲望、身份和选择的观看,不仅只是单向度的动作或行为,还涉及看与被看的双向关系。看,是意识对外部世界逐渐限定的过程,“看见”则意味着物与像最终被禁锢和捕获一一然而,我们真的能够完全看见某物吗?在此,摄影和电影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各自面对“真实”的方式。
  在摄影中,快门的速度切断了时间,把所有重要的信息尽收眼底,从而使照片成为拥有自己独立时空的世界。每一个细节都地被默默地安置在画面中,等待观者去发现和解读。而电影则俨然是另一种运行机制,除非导演以定帧或特写的方式放缓脚步,否则一切就只是“如实”地随着时间流淌。在电影《放大》中,身为摄影师的主人公托马斯通过放大照片,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枪的人。他“看见”了一个人被杀,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被杀的事实”。安东尼奥尼通过其精美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考,重新诠释了看与存在的纠葛。只在静止的圖像面前,真实往往无法认知。
  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后窗》,涉及观看、偷窥、凝视,以及摄影和心理学等诸多隐喻系统,而其中许多剧照也常被用以研究摄影及电影的相关理论。《后窗》把电影的本性尽情展现,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非常简洁肯定地说它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被凝固或延展的时间
  杨德昌曾在其电影《一一》中借片中人物之口讲道:“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譬如杀人,我们没有谁杀过人,可都知道杀人是怎么一回事,并且还有过好几次杀人的经验,这都是我们从电影中得到的。”
  电影借其移动的影像,赋予观影者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它往往被用以弥补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意愿,或者成为进入另一种真实的通道。在电影的意识里,照片通常是一件来自过去的沉默而顽固的物体,它似乎缺少足够多的时间维度。然而电影并不总是一直平缓而去,它时不时需要依靠定帧和特写来实现停顿。每当此时,就意味着导演或剪辑师正在试图掌控着什么。然而他们希望掌控什么呢?
  如果我们稍稍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会发现其中被定格的,往往都是理想化的瞬间一一情节的沸点、最清晰的面部表情,或是完美的构图。换句话说,吸引导演定格的瞬间往往也是摄影师们所偏爱的瞬间。在那个被定格的画面里,时间忽然变得不明确,我们得以重新凝视,并且借助那些凝视收获了被强化的体验。
  这些体验的碎片在电影结束之后仍会继续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有时候我们记不住一部电影的剧情,却对其中的某个场景印象深刻。电影与摄影,它们之间还隐藏着足够多的微妙。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曾说过,电影是让时间变得缓慢而优美的最好方式之一。摄影也是。
  收集世界
  在电影《记忆碎片》( Memento)(ChristopherNolan, 2000)中,主人公满手的宝丽莱照片代表着真实的凭证;在《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Ridley Scott,1982)里,为“人造”机械人伪造的童年照片,象征着他们从不曾拥有的过去;又或是如《一小时快照》( One Hour Photo)(Mark Romanek,2002)里田园般的家庭快照、《恋爱写真》《东京日和》里充满回忆的写真絮语……在许多与摄影有关的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摄影作为一种采集和留存时间的方式,它们无不验证着苏珊桑塔格“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这一名句。
  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一点提示,那就是面对庞大繁杂的现实,我们可以借助电影或摄影,实现短暂的穿越或逃离。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讲述了美国天才保姆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奇妙人生,正是摄影打开了她通往另一个大干世界的通道。而《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里,那位美国街拍大神,一辈子睡在一张窄小的平板床上,却依靠自己手中的相机,征服着大街上最靓丽高傲的目光。
  所以,如若你对周遭的现实感到疲倦或困惑,请多看电影吧,那里有足够多的维度供你穿越。或者,去拍照吧,你将通过相机(手机)看见另一番想象之外的大千世界!
其他文献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艺术家批评艺术家  一  皮埃尔漫步穿越不同色彩的空间,每一处都有来自中上阶层的宾客们以完全莫名的广告语来对话和言说。最后他来到朋友身边:我很困,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谈话,但他们似乎不是统一体没有一致,人应感到统一,我觉得自己被分的支离破碎……他把蛋糕摔向衣冠楚楚的宾客。(电影《狂人皮埃尔》)  王拓的《中毒》并没有准备好砸向目标的蛋糕,他以隐晦的方式再次向我们展示荒唐。区
期刊
或许直到今天,关于“东方”的偏颇概念依旧在西方文明所定义下的“全球”框架下普遍而深远地世代传递着。在东方主义的语汇中,那个真实的、地理概念上的“东方”(East),被改造成了一个推演中的“东方”(Orient),即一个有着自身历史以及其特殊思维、神秘意向和艰深词语传统的异域文化概念。这个巨大的现实至今依然持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看方式,以及个体塑造其身份认同的方式。恰如黄种人在19世纪由“白”变“黄”
期刊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VIA艺术之路  程抱一(法语:Franeois Cheng,音“弗朗索瓦·程”),1929年生于济南,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2002年,程抱一以极高得票率当选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裔。  司徒立1949年生于广州,与程抱一于上世纪70年代在巴黎相识,保持交往至今。合作出版过诗集《三歌集》(程抱一诗,司徒立插图)。  《三歌集》是程抱一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也
期刊
瑞士的St Moritz(圣莫里兹)与Gstaad(格施塔德)近一百年来都是世界富豪最爱的冬日度假胜地。曾举办过两届冬季奥运会的stMoritz作为最华丽的滑雪胜地被冠以了“topof the world”的美名。而较为“低调”的Gstaad一直是老钱世界的心头好,这里因拥有全世界最贵的私立学校Institut Le Rosey的冬季校区而吸引了富豪家长们购置房产。电影《音乐之声》的女主演朱莉·安
期刊
今日地球上最广泛、最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莫过于摄影了。  自1 9世纪法国画家达盖尔发布了“银版摄影术”发明,并推出世界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至今,人类的摄影发展已走过近200年的时间。难以想象,早年的摄影门槛有多高:摄影师外出拍照,须携带遮光的帐篷、笨重的支架、化學药品、玻璃片、水等等,运载全套装备通常需要一辆马车。而历史上存世最早的摄影照《窗外风景》,是利用日光蚀刻法曝光的,足足花了8小时才得以
期刊
小学,雕塑,脚印,恐龙,……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后,我自己都有些魔幻了,因为在这组等式里,左边的名词解释,我都知道,而右边的主语“诸域” 这两个汉字,虽然认识,但直到上周末才知道代表什么。  诸城是什么?和诸位、诸神的意思一样,是指各座城市吗?  答案显然肯定不是。  我们聊“诸城”前得先聊聊另外三个名字,三个鼎鼎有名的名字,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名字是传说中的名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两
期刊
前言  2019年12月12日开业的外滩金融中心BFC商场二层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店面——“反刍场”,在里面你可以找到价格不菲的收藏级首饰,中国独立设计师时装,与一些由精致的半米硬盒包裹着的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有趣的是,无论这些高冷的艺术家平日里以何种媒介表述自己,在盒子中却都仿若“再生”。比如以影像装置擅长的杨振中,周啸虎的录像作品在盒子里直接使用显示屏自动感应播放,或是画家赵洋的小画与杨心广的“特
期刊
1960年的一天,巴黎郊区的让蒂尔一贝尔纳街( Rue Gentil-Bernard),伊夫·克莱因( Yves Klein)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从一幢楼房的二楼窗口纵身一跃。为了体验飞翔和失重的感觉,他几乎做了一次玩命的行为。就在他坠落的瞬间,摄影师Harry Shunk和Janos Kender“正巧”为其留下了舒展于空中的身影。然而这张广为流傳的经典照片,其实来自于一次精心设计的
期刊
挪威摄影师Anja Niemi是人物摆拍艺术的代表。几乎从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她就将自己置于作品图像之中。然而她的摄影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拍,而是在精心创作故事和剧情之后,由自己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且无论从布景到服化,还是从造型到摄影,几乎都是由她一人独立完成。创作中的Anja Niemi并不遵循固定的逻辑和规则,她把从四面八方搜寻而来的道具按照感觉组合,布置成超越时间的场所,进而抛开自我,全情投入
期刊
波兰裔美国艺术家llona Szwarc(伊隆娜·施瓦茨)近期于洛杉矶MakeRoom(创造社)举办了自己最新的个展“Unsex me here(第一性)”。展览的英文标题来自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麦克白夫人和她恳请邪恶神灵将其从一个心肠柔弱的女人变成能够坚持“最残忍的行为”的人时所说的话。Szwarc镜头下的人物,像麦克白夫人一样经历着心理和身体形态的缓慢变化,进而置身于这种变化带来的渐进的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