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中毒》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艺术家批评艺术家
  一
  皮埃尔漫步穿越不同色彩的空间,每一处都有来自中上阶层的宾客们以完全莫名的广告语来对话和言说。最后他来到朋友身边:我很困,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谈话,但他们似乎不是统一体没有一致,人应感到统一,我觉得自己被分的支离破碎……他把蛋糕摔向衣冠楚楚的宾客。(电影《狂人皮埃尔》)
  王拓的《中毒》并没有准备好砸向目标的蛋糕,他以隐晦的方式再次向我们展示荒唐。区别于戈达尔在电影中战斗地表达对于商品社会的鞭挞以及被其异化的人,王拓在意的是揭开演员扮演的生活与其实际生活的不对位。《中毒》模拟《名利场》杂志封面照片的群像,雇佣广告演员扮演他们经常扮演的与他们实际经济地位截然不同的上流阶层。所有人盯著镜头,轮流作自我介绍,其他人则向作自我介绍的演员问好。之后,每个人背诵自己曾经演过的广告台词。于是一个苍白没有厚度的群体肖像被传达出来。那么,他批评的是这个被扮演的阶层,还是扮演这个阶层的演员,或作为“人造观念”帮凶的图像工业?
  《中毒》引用西方古典绘画的群像来说明不同阶层的图像审美是被教育的产物。区别于经典群像对下同阶层的呈现,他在《中毒》中完成了两个阶层在同一群像上不可能的统一。
  这些演员扮演这样的角色,只是由于他们的脸恰巧符合图像分层的类别,因此被征用。这些错位的脸是对于自身阶层身份的压制与背叛,同时他们通过压制与背叛自身的阶层来赚取报酬。 “人造观念”与其依赖媒介手段产生的图像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图像既是结果也是原因,并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媒介化与大规模生产而得到加强,最终图像完成了对脸的驯服,压制真实进而僭越成为现实,那么图像的真实是什么?我们如何达到图像的真实?图像是否曾经在某个光荣纯真的时代真实过?或者图像与真实有过交集吗?
  脸与身子分属不同的阵营,而这样的分离其实是现今网民的肖像。社交媒体上的头像大都能传达这样的分离,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人们无法洞悉这种不对称后的现实化危机。当然这种危机不是因网络而兴起,但毫无疑问是因它而被指数级的扩大化。
  为了对抗媒体对于脸的规训,以及更近一步对脸的档案化与数据剥削。我们真的到了最后的时刻,连我们的脸都快保不住了。
  当我们按照艺术家的逻辑去观看时,他们是一群普通中下阶层的人,在完美扮演中上阶层,以此符合观念选择下的阶层图像定义;我们必须忽视片中人的演员身份;忽视在所有表演中演员不可避免地与真实生活的不对位。
  但,我们也许会说错位难道不正是表演所应对的日常吗?这大概是表演理论一直在处理的对象和问题。因为即使是广告也需要表演。
  假如我们这样去看,那么作品就会沦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可是,我们怎么能因为错位在诸多领域中天然的存在,因此就收回我们质询的目光?
  恰恰,在大多数看似无可争议之处,才是艺术家的工作之地,虽然我们常常收获失败,正如收获成功一样。
其他文献
提起在大桥上捂脸尖叫的经典画作,很容易想到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这幅被称为表现主义先驱的大师代表作,极致地表现了对人类存在的忧虑及恐惧——去年以1.07亿美元价格刷新了全球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但如果把这个可怜人放在一片吐司上:涂上奶油做底,站在芹菜茎上,捂起奶酪圆脸,在红黄甜椒的照映下尖叫呢?  同属挪威的一名美食艺术家Ida Frosk这样做了,这副作品属于她的一个吐司艺术作品系列,也同时参加
期刊
与刘建华约在深圳见面采访,他的最新个展“1342℃——刘建华作品”正在此展出。作为OCAT深圳馆“艺术家个案研究”项目中重要的一次尝试,展览从2019年末横跨2020年上半年,集中展示了艺术家一系列以陶瓷材料為主的当代艺术创作。我们用普通话访谈,又间或以景德镇的乡音聊些家常。在这种熟悉又奇特的气氛下,我们共同追溯了他逐渐远离陶瓷又潜回陶瓷皮相之下的当代艺术之路。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者中极其独特
期刊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TOPYS.  2019年12月4日至6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建筑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在这次堪比建筑界“奥斯卡”的大会上,吸引了多个优秀建筑事务所参与,以下是获奖作品:  2019年度建筑奖  LOCHAL公共图书馆  地址:荷兰蒂尔堡  建筑设计:CIVIC ARCHITECTS (LEAD ARCHITECT),BRAAKSMA&ROOSARCHITECTENBUREAU, I
期刊
我确实相信我还会继续工作五十年。  QA:你今年才三十六岁,便获选代表英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一荣誉其实也是对你融合复杂文化背景的能力的一种认可。你在印度长大,父亲是印度教徒,母亲是从巴格达移民的犹太人。接着你移居英格兰,在艺术学校毕业后便一直生活在伦敦。再后来,你很快便因色彩明快的雕塑而展露锋芒,同时这些闪烁着红蓝黄颜色的形状,也总会让人联想到葫芦、山峰与胸脯等意象。  最近,你的作品越来越多
期刊
表面上看,李安导演就是个儒雅绅士,但其实他就是个骨子里一直流着不服输的铁血的硬汉子——当新片《双子杀手》再度以120帧倍速+4K画质+3D技术卷土重来,换来的却是全面口碑复辟。即使面对如此“凶险”的局面,李安依然倔强地撂下了狠话:只要还有人愿投高精技术电影,我还会拍下去!那你说,如今痴迷电影技术的斗士李安这几年的艰辛坚持,到底值不值?  “技术控斗士”李安,输给《阿凡达》了吗?  李安早期画风并不
期刊
生与死,to be or not to be,对于任何人或物,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但对于电影这样一种日渐位居主流的文化产业来说,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况味。电影之生,在电影史上似乎从未真正成为一个问题,但“电影之死”,却自电影的诞生之初就一遍遍地被反复谈起,或轻描淡写,或郑重其事。最晚近的一次当属著名导演格林纳威的宣判:当第一个人拿着遥控器走进客厅之时,电影就已经开始死亡。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只是一个
期刊
对我来说,《中毒》这件作品已经稍有些久远了。近两三年精力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回头看以前的东西,觉得自己很难像在创作这件作品的当中那样,有大量的思考、感情、词汇和语句在那等着:一部分融入进作品里变成等待解读的密码,一部分成为类似写作中的幽灵文本,化为无形。一个已经失去探讨自己作品之热切愿望的作者,和一个想找回遗失记忆的读者是差不多的。  我回忆起是在美国生活那几年后,才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原来远在中国的
期刊
1849年,德国歌剧作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在《未来的艺术》一文中提到:“艺术创作已迈入‘总体艺术品’时代,只有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歌曲、诗、写作、编剧以及表演相结合,才能产生一种全面涵盖人类感官系统的艺术经验,也只有打破艺术领域间的界线,才有机会创作出最完整的艺术作品。”  瓦格纳所梦想建立的“整体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是为塑造“整体的人”而创造出来的艺术。时至今日,
期刊
无论是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人力,或是利用大数据获取更大商业价值,技术的实现深刻地改變了人们生活、娱乐、社交、工作的方式,科技的发展依旧方兴未艾,许多想象变为现实,技术的未来和人类生活将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的2019 0CT-LOFT创意节于2019年12月7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开幕,此次创意节由奇异的果担任策划团队,丁博作为策展人,展览以“欢乐宫殿”为题,内容聚焦于我
期刊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艺术可以是用来表达政治态度的工具。然而政治性的艺术却再也未必有革命时期的激进,也未必会产生大规模的煽动性。因人们的关注点太多,当下信息过滤的方式也令人们更易汲取自己已经了解和认可的信息。艺术家也仅能借助具有政治意味的作品表达对时政与社会的态度。  在2016年英国公投前,许多艺术家都通过社交媒体呼吁选民将票投给“留欧”。达米恩·赫斯特在Instagram用自己作品中标志性的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