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怎样有效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有限的经典作品,如何让更多的经典作品走入语文课堂,服务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更值得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探究。
一、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社会,学校教育一味追求成绩,课文讲解只为提高阅读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因而忽视了这样一个很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机会。事实上在对课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可以不断地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加深学生对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苏教版教材选择了不少经典美文,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歌颂友谊,赞美爱情,热爱故乡,直面人生,笑对苦难……如《十八岁和其他》深入到学生和父母两代人的沟通上。十八的孩子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于是,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成了我们教育的重心。在这篇文章的讲授时,我们在学生熟悉文章后,首先让他们凭直觉判断是否喜欢这位父亲,接着让他们回答为什么,同时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语句,然后让他们分析能产生共鸣的原因,最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学会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最核心的内容,但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诸如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图书馆等一切语文教学资源,加以筛选、补充、整合,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驰骋想象,提高语文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离开了想象力,鉴赏诗歌就成了一句话。因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唐诗宋词选读》里有大量经典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李白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宁静清幽的月下境湖,巍峨壮观的日出美景,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这里有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而要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番梦境,就离不开想像。只有身临其境地让自己运用想像,经历这样一场梦境,才能理解这样的惊心动魄背后,诗人想表达的感情: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为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这样的课文赏析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想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样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想像力。
另外我国古代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甚至西方的《安徒生童话》《巴黎圣母院》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如果能够充分份发挥它们的价值,让学生在这些美好的世界中建立精神的家园,不亦乐乎?
3、源头活水,挖掘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写的文章干巴巴的,议论文材料论据更是千篇一律。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经典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作用。要想作文中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必须大量地反复地阅读,显然只读课内书本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尽量多读健康的、有意义的课外书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养成建立“间接材料仓库”(秦牧语)的习惯。鲁迅先生说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说过:“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这都说明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经典作品中可供学生挖掘的素材很多。要想提升写作能力,挖掘优秀的作品中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讲授《渔父》时,我让学生比较屈原的以死明志,司马迁的以生践志和渔父的以隐守志,这里有对生死的思考,有面对厄运的人生选择,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而《论厄运》和《直面苦难》正好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苦难对人生的作用,这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看问题,也是一个好的作文素材。所以教师要在提倡鼓励课外阅读的同时,教会学生收集整理作文素材。
4、模仿借鉴,丰富写作技巧
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作文的营养,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在作文是规范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作文写作服务。作文中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尽量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而这些都可以从经典作品中找到范例,在阅读过程中要记住些,并在作文中尝试。
学习《拿来主义》时,我让学生在作文是尝试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平时积累的经典作品、美文佳作,在课堂上分组交换共同赏读,讨论其中可以学习模仿的内容。这样文中那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精辟新颖的个性化创作,生动形象的个性化描写,富有文采的修辞语句,会埸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产了写作的冲动感,亦纷纷挥笔学写。同时还要积累写作技巧,就是弄清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遣词造句的等等问题。
从课本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精神的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一、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社会,学校教育一味追求成绩,课文讲解只为提高阅读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因而忽视了这样一个很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机会。事实上在对课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可以不断地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加深学生对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苏教版教材选择了不少经典美文,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歌颂友谊,赞美爱情,热爱故乡,直面人生,笑对苦难……如《十八岁和其他》深入到学生和父母两代人的沟通上。十八的孩子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于是,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成了我们教育的重心。在这篇文章的讲授时,我们在学生熟悉文章后,首先让他们凭直觉判断是否喜欢这位父亲,接着让他们回答为什么,同时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语句,然后让他们分析能产生共鸣的原因,最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学会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课本是学生阅读的最核心的内容,但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诸如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图书馆等一切语文教学资源,加以筛选、补充、整合,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驰骋想象,提高语文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离开了想象力,鉴赏诗歌就成了一句话。因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唐诗宋词选读》里有大量经典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李白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宁静清幽的月下境湖,巍峨壮观的日出美景,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这里有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而要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番梦境,就离不开想像。只有身临其境地让自己运用想像,经历这样一场梦境,才能理解这样的惊心动魄背后,诗人想表达的感情: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为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这样的课文赏析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想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样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想像力。
另外我国古代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甚至西方的《安徒生童话》《巴黎圣母院》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如果能够充分份发挥它们的价值,让学生在这些美好的世界中建立精神的家园,不亦乐乎?
3、源头活水,挖掘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写的文章干巴巴的,议论文材料论据更是千篇一律。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经典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作用。要想作文中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必须大量地反复地阅读,显然只读课内书本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尽量多读健康的、有意义的课外书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养成建立“间接材料仓库”(秦牧语)的习惯。鲁迅先生说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说过:“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这都说明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经典作品中可供学生挖掘的素材很多。要想提升写作能力,挖掘优秀的作品中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讲授《渔父》时,我让学生比较屈原的以死明志,司马迁的以生践志和渔父的以隐守志,这里有对生死的思考,有面对厄运的人生选择,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而《论厄运》和《直面苦难》正好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苦难对人生的作用,这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看问题,也是一个好的作文素材。所以教师要在提倡鼓励课外阅读的同时,教会学生收集整理作文素材。
4、模仿借鉴,丰富写作技巧
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作文的营养,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在作文是规范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作文写作服务。作文中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尽量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而这些都可以从经典作品中找到范例,在阅读过程中要记住些,并在作文中尝试。
学习《拿来主义》时,我让学生在作文是尝试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平时积累的经典作品、美文佳作,在课堂上分组交换共同赏读,讨论其中可以学习模仿的内容。这样文中那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精辟新颖的个性化创作,生动形象的个性化描写,富有文采的修辞语句,会埸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产了写作的冲动感,亦纷纷挥笔学写。同时还要积累写作技巧,就是弄清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遣词造句的等等问题。
从课本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精神的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