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杏黄狗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d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夜之间,他们就把日子过塌了。一个在床上喊:死了算了!一个在门口答:一起死,早死早托生!
  他们看过别人死,从未想过自己的死,现在死从两个人嘴里冒出来,却把他们击回活的现实。
  床上的人寂静,仿佛已经死去,只有风翻跃门槛,吹得堂屋的门帘扑哒扑哒响,门帘上的两朵并蒂牡丹,一会儿翻出红色的花瓣,一会儿绽开黄色的花蕊,一会儿干脆是一片莹莹的绿叶。牡丹花是她的针线,她的好针线远近闻名,以至于谁家嫁闺女,谁家娶媳妇,都要请她做工。
  但那些都是从前。
  自打老婆像一枚钉子钉进板凳,老景的日子再也回不到从前。从前他可以眺望未来,愿意望多久望多久,要是嫌肉眼看不远,买架望远镜也不是不可以。媳妇是个实诚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如果她当时没反对,过后也不会有意见。但现在,这个实诚人只能躺着或坐着了。为使她坐得舒服些,他亲手给她做了一把椅子,使她背有靠、脚有托、胳膊有扶。她坐进椅子的那一刻,感慨地说:这是你半生所做的最实用、最有能耐的一件事。他赶紧说:你想明白了,不死了吧。
  她的眼泪流下来。不死了。
  不死了,就好好活。
  他们的角色反过来,但不是临时反串,是长期从事。以前她做饭,侍弄土地,生孩子并养大孩子,再把孩子送到远方。他呢?好像也没闲着。最初他打猎,后来打猎简化到捕野猪,再后来,打猎被严禁,他就改行了。他满山满谷找暴露在外的树根,一切他能够得着、觉得好看的树根,他都找回来,堆在院子里。天明起来,吃过她做好的早饭,立即投入工作,像城里人上班一样准时。他又改良了以前堆放柴火和杂物的小屋,弄成工作间。锛子斧子推子刨子樣样俱全。砍斫锛刨,木花四溅,若是陌生人此刻走进来,还以为到了木工的地盘。但谁又能说他不是木工呢,你看,家里几个相当漂亮的凳子、木墩儿,甚至他们吃饭的小桌,都是他用树根做成的。他觉得好,她用得愉快,就够了。
  这就够。他常这么说。她只是笑,不发一言。她大概觉得,她能够做到的,就无须他参与,他做的事情,她不觉得多好,也不觉得多不好,但是,他喜欢,那就让他做吧。
  但现在改变了。她坐着,就够费劲。至于他,有多不适应、多困顿、多艰难,天知道,她也知道。
  从前属于他做的那些事情,他还得做,从前他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他现在也要做。
  他把她从前做的那些事情能省略的都省略,比如猪啊鸡啊,大猪卖了,小猪不再来;鸡卖了,鸡蛋吃了,院子里不再有鸡鸣;田地、坡上的事,他留下窄窄的一溜菜地,其余都种树。树是杏树,这一地儿种杏的人多,但没有白杏。白杏的味道盖过其余杏子的味道,价格也高,但白杏成本高。他选择种白杏。
  他从前不做饭,他过的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他从前没想过那日子好不好,现在他感叹,那样的日子一去不返。他做饭,第一顿碰翻了一壶油,又一次打碎了一只碗。但现在好多了,有时他还会把一把勺子掉在地上,但是,他不会让自己的手受伤了。
  不养猪和鸡了,他倒是养了一只狗,人家送了他一只小狗,开始是白色的,长着长着变成黄色的了。他说不清狗的品种。狗似乎并不见长个儿,这正好,他就担心狗长得太大,还有,他担心过狗的饭量。总之,他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心的人,需要算计的人。有一天,看着狗的时候,他意识到这点,闷闷不乐了一会儿。还有他的那些树根,从前他从未想到要卖。但是一直有人问价格。问了他也不卖。也只这一天,有人问他价格,他就随口说了一个,对方立即和他拍板成交。也是从那一天开始,他的树根开始卖了,甚至有一天,一个人将车开进院子,把他的那些树根都买走。他在空荡荡因此显出空间的那间他摆放树根的屋子站着,觉得陌生,不适应。
  黄狗养着,目的明确,他不在家的时候,狗代替他陪妻子,但狗似乎更爱陪他去外面,杏子熟了的时候,他走到哪里,狗就跟到哪里。他去卖杏,小狗跟在他的推车后,亦步亦趋,像是为他操生计的心。安静的样子,有一种认命的恬静。
  “你的狗乖。”
  “你的杏甜。”
  买他杏的人都爱这么说。
  “杏甜。狗乖。”他轻声附和,完全赞同。
  白杏熟了,除大批交给来收杏的外地客商,他留下一些自己卖,卖给镇上的熟人和可能是第一次买他杏的旅人。镇子附近有家景区,杏熟的时候旅游旺季到来,于是,这种原产朝鲜的白杏,在他这条山沟,和一个又一个人相遇。
  杏树四月下旬开花,七月中旬杏就熟了,淡黄色,却叫白杏。
  七月下旬摘杏,杏味道甜多酸少。他第一次吃白杏,就这么总结了。后来,这感受,是他对那些买他杏的游客一次次,反复说的话。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孟繁华,著名当代文学史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该文为孟繁华教授在安徽省文联举办的“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中的演讲记录稿,经过孟先生的亲自校订,授权《安徽文学》发表。  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已经70年了。这个概念是周扬196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提出来的。至今中国当代文学史已经有一百多部作品了。对于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期刊
乍看小说题目,有种学术论文的感觉:研究范围限定为三维时代,研究对象则为三维时代语境下的打人事件。这不禁让读者发问:何为三维时代,具体指哪三维?又为何不是四维、五维乃至多维?如此语境下的“打人事件”和正常语境下的“打人事件”有何不同?  带着这些疑问来看文本。小说分成三章,从行文结构上与“三维”正好呼应。在第一章里,我们看见一个名叫徐阳的小伙子,在失业、失恋、受骗等系列受挫情绪的刺激下,暴揍了一个该
期刊
“你把大方向搞错了,再往前跑,就到水泥厂了。”永浩套着老头衫,穿着大短裤,趿拉着拖鞋,一边走一边指着两边说:“喏,石桥,长河,前头就是长江了,这都没变,想起来了吧?”正午的石桥像一只灰色的老猫,病恹恹的,看上去就像快要死了。石桥下的长河绿中泛黄,像一大块变质的绿豆糕。咕噜,咕噜,气泡翻起来,味道翻起来。石墩周围,淤积着一大堆醒目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白色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妇女用过的卫生巾,猪
期刊
无怨无悔  四月,是玉树的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正悄然落下,两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大字,在玉树援青指挥部的食堂里显得格外醒目。第四批北京对口援青玉树医疗的专家们正在吃晚饭,他们大多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工作。常常因为就诊的病人太多,或者处理急重症患者晚到,于是,指挥部把开饭时间推后了半小时。  往常,他们会一边吃饭,一边小声交谈,或者独自与家人通话、视频。可今天,指挥部来了位陌生人,
期刊
在我的身体上,看得见的最丑陋的部件无疑是牙齿。家乡的水质含氟量高,我从不在意乡人的满口黄牙,对自己参差不齐的牙齿也漠不关心,仿佛丘陵有沟壑、岩石有罅隙、镰刀有豁口,牙齿有瑕疵天经地义。当然,这都是年少时的想法,进城之后,我自觉或不自觉便恪守了笑不露齿的古训,并非有教养,而是满口不自信;尤其照相的时候,我会嘴唇紧闭,就像人有意无意把心底的恶念隐藏。我有时想,如果把我的牙齿放大,会是峡谷里林立的怪石吗
期刊
雨水:草色遥看  杏花开了,杏花开得有些孤独,在村庄寂寞的墙角,像一位寂寞的小妇人,向春天倾尽所有。杏和梅是姊妹,只不过有着不同的命运。梅走得远,远嫁烟雨朦胧的江南,穿小巷,走咯噔的青石小桥,平添了几许思乡的酸涩;杏守着,守着辽阔的北地,每当梅花开过,从风中传来丝丝缕缕微弱的香——噢!蓦然一惊,原来是梅花传递的消息。  羊圈里的羊,憋了一冬,看够了寂寞的天空,吃够了没有汁水的干草,骨子里躁动着一缕
期刊
黄卷青灯  《野味读书》是我买的、看的第二本孙犁的书。从此书开始,进入孙犁的文学世界,之后才买了《孙犁全集》,继而开始了近十年的孙犁阅读之旅。如孙犁年轻时根据鲁迅的书帐购书一样,我买书,也常得自孙犁文章的指引。曾将他文中提到的书名记下,作为我的购书指南。  晚年孙犁写了为数众多的读书随笔。这个时候的孙犁,已经“有了一些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对文艺书籍的“虚无缥缈、缠绵悱恻”不再感兴趣,从而转向了史籍
期刊
一  虽然徐阳再三警告自己,不能再迟到,但今天早上他还是迟到了。  昨天晚上,徐阳十点半就上了床,但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直到后半夜才迷迷糊糊入睡,不想一睁眼都七点四十多了,离上班只有不到十五分钟。他掀掉被子,一下从床上跳下来,三下两下穿上衣服,也顾不得刷牙,只拿毛巾擦了把脸,就抓过包冲出了屋子。来到街上,他直接叫了一辆出租,然而他还是迟到了十分钟。  他进办公室的时候,晨会已经开始了,盛总
期刊
现实、尘世生活的丰富、芜杂、悖谬、奇葩已经超越了作家的想象,非虚构叙事的异军突起喻示着文学虚构的危机已非一日:文学虚构不是高于现实,而是低于现实的现象在当今创作界普遍存在。评论家雷达更是直言不讳:“很久以来,我们的文学缺乏超越性和恣肆的想像力,总是热衷于摹写和再现,读来虽有平实的亲近,却无腾飞的提升。”由此观之,惠兆军短篇小说《三维时代的打人事件》也是日常生活形态的复制、仿真与拼贴,是一篇止于事件
期刊
放蜂人第一次来到双槐树街的时候,双槐树街上的槐花开得正盛,空气中到处都是流动的花香。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天的午后,放蜂人看见,双槐树街周围的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槐花。放蜂人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槐花。放蜂人也从来没有闻过那么浓郁的花香。放蜂人站在温暖的阳光下,他感觉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  这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么说的时候,放蜂人正和爹从车上往下搬着东西。那是一个又一个的蜂箱。放蜂人和爹把它们搬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