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到来的8月份,是今年以来限售股解禁数量最多的一个月份。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全年时间的分布看,自4月份开始下降的“大小非”解禁规模在8月突然放大,以当前的股价计算,其市值近2500亿元,为2007年10月以来的第四大高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的解禁洪峰?
市场形成心理压力
8月,是今年下半年解禁市值最大的月份,是2008年“大小非”解禁的次高峰。有资料显示,8月份共有144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因股改时承诺的锁定期满而面临解禁,解禁股数为244亿股。投资者对此产生的担忧可能是市场面对利好不涨反跌的主要原因。年初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下跌行情,除了宏观调控、通胀压力、自然灾害、次贷危机、经济减速、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回落等原因之外,“大小非”减持成了市场挥之不去的一大阴影。诚然,在市场趋势向下,场内资金纷纷撤离的大环境之下,“大小非”减持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使本已供不应求的资金捉襟见肘。在相当多的人眼里,“大小非”减持甚至成了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在解禁高峰即将到来之际,市场对此产生的恐慌构成了指数上行的较大压力。而当初股改时“锁一爬二”的制度设计也确实高估了市场对“大小非”的承受能力。
市场担忧似乎过度
不可否认,“大小非”问题对市场资金面的压力确实不小,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在大盘经历了近60%的下跌之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基本和国际成熟市场接轨的今天,再像以前一样谈“大小非”色变,视“大小非”如洪水猛兽,则似乎显得有些不够理性。以6月份为例,“大小非”解禁数量为29.61亿股,减持4.51亿股,减持的股票市值占两市交易量的比重不足1%,说明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已大大减弱。从绝对数量和总体占比来看,“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并不如市场所想的那样猛烈。另外,8月份到解禁期的三一重工早已做出了“自愿延长锁定期两年且减持价格不低于55.76元”的承诺。所以,真正能减持的数额比市场预期的要小得多,市场的担忧似乎过度。
缓解“大小非”减持
为缓解“大小非”减持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一段时期以来,管理层陆续推出包括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减持数量超过股份总数1%的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大小非”减持情况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网站上逐月进行披露等一系列规范减持的措施。虽然有关方面表示不会给“大小非”减持增加“第二把锁”,但结合市场形式的变化,适时出台新的规范措施还是可以预期的。更可喜的是,自三一重工承诺自愿延长锁定期开始,已有多家公司做出了类似的承诺,特别是国资控股的哈飞股份、洪都航空、中航地产、贵航股份、航天动力等公司均承诺延长锁定期两年。这一现象说明公司股东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了乐观,是产业资本对虚拟资本的高度认同。
事实上,在2006-2007年的行情中,“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已经开始,但在亢奋的情绪下,市场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压力。所以,认为“大小非”减持行为是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应该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内在规律和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在市场尚未真正企稳之前,“大小非”的流通还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市场形成压力,但这种压力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心理压力。在市场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在A股市场估值水平已进入合理区间的背景下,“大小非”减持的实际压力将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