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之知行合一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guiqq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重头戏”一望即知:浓墨重彩做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在《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中,专家教授用深沉睿智的剖析,梳理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的理念、路径、环节、方法。其文虽有“行”的探讨,似更倾向于“知”的层面。而在《杂技金牌何时变成真金白银——杂技艺术走出国门的践行与战略思考》中,上海杂技家赵力志用美国12年的杂技践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输出的具体成果。其中不乏理性思考,但更倾向于“行”的层面。两篇重头文章一起推出,意在推行知行合一,也即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结合。
  
  分而说之。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探讨中,中国翻译家的声音显得比较微弱,直到前不久《红楼梦》英译本译者杨宪益先生辞世,才有专家发出“大师断层期”的忧叹。忧叹的背后,是对文化走出去的忧患。虽然有学者云:先有“软实力”,才有“走出去”,只要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即便不推广,也会不胫而走,流向世界,挡也挡不住。此话有理,此乃“道”的范畴。但“道”之外,“术”也不可偏废;输出之术,翻译居首。你的东西再好,还是需要吆喝,还要懂得如何吆喝。如今这么多成就斐然的翻译家侃侃而谈娓娓而谈,谈的就是吆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与艺术地吆喝;是自个儿吆喝,还是和老外一起吆喝;何种吆喝才是高水平和高效益等等。这些有益的探讨,不啻一贴清醒剂和良药。
  
  同时,作为“国家战略”,究竟实施何种“走出去”战术,还有决策者和执行者如何到位的问题。有一实例值得借鉴:法国驻华使馆新近在中国设立首届“傅雷”翻译奖,奖掖多位中国优秀的法国文学译者。而近年来,法国外交部更是资助了超过200本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法国小说和诗集——法国政府的这一战术,有效地推动了法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反观我国,是否亦能设立类似奖项,有效激励有志于推广中国文化的各国学人?如若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于操作上新意迭出,“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国家战略就不限于“知”的探讨,而是付诸“行”的实践了。知行合一,日后必有实绩。
  
  “文化走出去”的形态各不相同。翻译,主要是文字形态;杂技,主要是肢体形态。肢体形态如何“舞”到最佳状态,学问高深。中国的杂技人才究竟是成为有尊严的文化使者,还是成为“海外文艺农民工”,其实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杂技的绝活特色有利于吸引眼球,但其“重技术、轻艺术”的弊端又削弱了它的含金量,削弱了它的可持续发展。当“挂着金牌去打工”变成一种普遍现象时,转眼之间,优势就变成劣势。在那样的文化生态下,杂技金牌不可能变成真金白银。故此,专家忧心忡忡献计:唯有把中国杂技艺术烹制成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而不是随手可弃的街边小食,其文化魅力、文化竞争力、文化生产力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本期专访的杂技家赵力志在美国的践行多有可圈可点之笔,其“产业意识”明显走到了艺术同行的前面。本刊之所以邀请文化名家为赵力志“搭脉”,意在通过出谋划策,把这块从上海走出去的“海外蛋糕”做大做美,使之成为绚烂的上海名片和中国名片。
  
  赵力志的海外践行结下了一些硕果,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未来,面对这些硕果,如何“互相搭车”,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作为海外民营化团体,既要立足生存发展,又要肩负文化使命,如何长袖善舞,借助外力,特别是借政府和资金之力,无疑是其心头之痛。而作为政府,若想做大海外文化产业,没有赵力志这种“吃水很深”的人才,会多付很多学费;借船出海,借力打力,不失为一条捷径。假如能够共赢,就不只是“产业”的斩获,更有“事业”的收获——“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的文化事业,假如既鼓了腰包,又获了名声,岂不喜上加喜?
  
  光知不行,失之空谈;光行不知,失之粗劣。但愿本刊推动“文化走出去之知行合一”的努力,变成艺术家和政府的共识。于愿足矣。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但凡了解当代文学的,对“卢新华”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派,“伤痕文学”,就是由他青年时期的一篇《伤痕》发轫、命名的。1978年8月,《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独家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新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让历经“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痛痛快快地释放出郁积在心中整整10年的冤屈、苦闷和眼泪。彼时的光景用“一文倾国”来形容也不过分,那绝对不是今日那些所
期刊
50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了。在中国音乐史上它无疑是一页光辉篇章。然而,围绕着《梁祝》,媒体报道不断。由于某些媒体的“过滤”或不当误传,致使“诞生史”频频失真,甚至在当事人之间生出许多是是非非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两位作曲者同时出现在同一媒体上,广大观众对在《梁祝》这样优美的乐曲声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而感到非常遗憾。令人高兴的是,在纪念《梁祝》诞生50年之际,“芥
期刊
编者按:本刊开辟“大师背影”栏目,旨在通过对文学艺术大师的怀念启迪现实和未来,同时为文坛留下珍贵史料。本期刊登的“风雨谢晋路”乃此栏目的首篇文章,系原《文汇电影时报》副主编罗君雪藏20余年的旧作。由于“种种原因”,此文当时未能发表。今旧作新刊,是作者与本刊对谢晋的一种致敬:您用一系列坚实力作矗立的“现实主义电影模式”经过岁月洗礼,越发证实了它的生命力,您当含笑九泉。    谢晋宴客绿波廊  谢晋嗜
期刊
长裙难穿这回事,很多人在很多场合说了很多次。  然后我突然想到,如果孤零零的长裙难以演绎,加上一些配件是否能将整体平衡?  于是找到如下数图,关于背包、外套的搭配。      街拍,绝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Jessica用毛线外套搭配长裙,加上两只硕大的手提袋,看起来不堪重负。很让人担心她会不会踩到裙子而跌倒……Nicole的长裙唯美浪漫,但如果不是明星,除非有强大气场,否则走在路上难免有点胆
期刊
如果追根溯源,在上世纪50年代,当crossover(跨界)现象的发源地——音乐界还没有crossover music这个词时,crossover风格的汽车就已经诞生了。  当时,好莱坞正歌舞片盛行,Mario Lanza,当时最著名的男高音和电影明星,在1951年主演了歌舞电影The Toast of New Orleans(中文译为《彩凤朝阳》),在片中,他演唱的歌曲《Be My Love》,
期刊
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开幕    国内第一家高端原创设计产品体验馆——上海设计之窗于2009年7月18日在创意地标1933老场坊惊艳亮相,当晚,作为开窗首展的“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也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来自13家设计企业的上百件原创家居产品闪亮登场,成为当晚真正的“主角”。家居生活用品跟大众的日常起居、办公、休闲、娱乐都息息相关,引领着大众的消费潮流及生活方式
期刊
8月,当再一次飙升的房价如同炎炎烈日让人们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时,改编自六六小说《蜗居》的同名电视剧和话剧将在东方卫视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同步上演,给人们一剂清醒药。  《蜗居》以“房”为题,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一直住在租来的10平米小屋里,由于不堪忍受与儿子的长期分离,决心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经济拮据的海萍夫妇省吃俭用仍无法筹齐首付。苏淳迫于海
期刊
看书的姿势从90度到140度,  最后成了幸福的平躺。  自由歪斜着,完全慵懒,  大概是我们最爱的读书“原生态”了,  配合着墨香,  180度没有褶皱的舒展。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离开了书本、杂志和报纸,坐在小小的电脑屏幕前,一样可知天下事,同样可读到经典或者流行。    但是,每次路过书店,依旧抑制不住要进门翻看一番,再买个一两本。路过书报亭,还是会停下脚步,报上与摊主
期刊
现在最红的美剧是什么?《越狱》?《24小时》?这些伤神费脑的剧目已经统统out了。2008/2009年度最红的美剧是那些青春无敌的校园男女的天下,比如《绯闻女孩》,比如《汉纳·蒙塔纳》。而你以为捧场的一票观众都是90后的小朋友么?又out了,统统是我们一众朝九晚五、三十岁上下的格子间男女。是的,剧情很幼齿,很梦幻,很不现实;主角很幼稚,很年轻,很不深刻;可是“童真”和“梦”,不正是我们这些苦苦挣扎
期刊
玄糖  70年代生人。毕业于艺术学院,偏爱拿着画笔写字。先后转战广告公司、出版社、娱乐策划公司以及报社……曾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多次发表文章。  个人性格:偶尔小心眼,大部分时候仗义;容易受骗,但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一切;年纪不轻,却总是不可救药地天真……    一    明天就是情人节。  早晨7点钟的浴室,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嘴的牙膏泡沫,一脸大战来临前的恐慌。明天就是情人节。  我一走出大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