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学语文最重要的方法,是基本功。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笔者根据课堂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做法:①美好的朗读从清晨开始,读出语文之美。②规范的朗读字字锤炼,读出语言之妙。③理解的朗读声声传情,读出语文之味。
【关键词】 朗读 高效课堂 晨读 正确 理解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学改革走到今天,从专家到教师都感到必须和“内容分析”式的课堂说再见,构建“高效课堂”。尽管,大家对阅读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看法,可我认为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朗读始终是最重要的方法。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手段,从朗读入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养语感,灵活掌握和自如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 美好的朗读从清晨开始,读出语文之美
晨读,是一天校园生活的开始,以往我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学生们从第一篇课文读起,一篇篇往下读,读到上课为止,我则在这段时间做些检查作业、卫生、批评迟到学生等与朗读无关或破坏朗读氛围的事。据我观察,多数班级也几乎天天如此。孰不知单调重复的朗读内容和方法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这正是学生厌烦朗读的原因。如果,每天在这样的状态中开始学习,师生的心情怎么会好呢?所以,我决定把晨读定为朗读训练的专属时间,每天坚持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古诗文。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说这是“与黎明共舞”。的确,晨读的15分钟,是大声朗读,浸润在经典诗文中的心灵之旅,是一种享受。说起来方法极其简单,但贵在持之以恒。前一天,在黑板上抄写一篇古诗文,每天学生一进教室就读,自由读,大声读,熟读成诵,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读,组内检查评价,最后认真抄写下来,抄完上课。学生读得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偶尔点拨,点滴渗透,集腋成裘。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词,一年下来,竟然也积累了百余首。古诗文语言含蓄,用词凝练,意境优美,情感细腻,而埋藏在这些久远干燥的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就要通过大声读让它鲜活湿润起来。晨读,让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
2 规范的朗读字字锤炼,读出语言之妙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首先要正确。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务求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读得字字响亮,字字标准。听起来似乎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比如:莘莘学子、铿锵有力、屏息凝视、不谙水性、纵横捭阖、瞠目结舌、徜徉、粗糙、刹那等词语,看起来都眼熟,读准的却没几个,再加上多音字,轻声、儿化、变调、停顿、方言习惯等诸般变化,朗读要正确需下大工夫。我曾用几天的时间集中突破儿化音和轻声的读法,找出普通话考级材料,带领学生反复练习,直到脱口而出,读准为止。朗读课文中遇到难读或易混淆、易读错的字,更不叫一字放过,反复练读,有时甚至全班开火车读,努力做到遇到一个解决一个,字字锤炼、字字标准。成功无捷径,朗读不是感觉,是一种技能,悟是悟不出来的,只有练出来。读得不准,就会产生歧义,造成理解偏差,形成沟通障碍,甚至闹出笑话。朗读,值得扎扎实实地训练。
3 理解的朗读声声传情,读出语文之味
好的朗读必须植根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时,我朗读了几遍课文,被这个故事字里行间浓浓的父子之情深深感动,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上课时,我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关键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学生很快回答,这样写突出了挖掘的艰辛和父亲的执着。接着我请学生自读体会,指名读后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于是我顺势引导:把父亲挖的每一个时段,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生说:“仿佛看见父亲满手都是血,还在挖。我感觉父亲很坚强,很爱他的儿子。”“你读懂了父亲的坚毅和爱,请读出你的感受。”又一个学生说:“天黑了又亮了,人们走了又来了,父亲不吃不睡,一刻不停地用鲜血沥沥的双手挖,我感觉他答应过儿子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他有坚定的信念,不见儿子,绝不放弃!”“你体会的多么深刻啊,读出来吧!”就这样,在读中悟,悟中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最后,我出示高尔基的话:“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请学生朗读并结合课文谈谈对父爱的理解。使整个课堂在动情的朗读和对话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师生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感动着。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言有尽而意无穷,接着我对学生说: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深深的爱,请你写一写你的父亲。通过练笔,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悟父爱,感悟人生,感悟成长。在这节课上,朗读代替了繁琐的分析和追问,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滋养,所以语文是充满情味的,语文的味道,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华毓等主编.我们的朗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
【关键词】 朗读 高效课堂 晨读 正确 理解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语文教学改革走到今天,从专家到教师都感到必须和“内容分析”式的课堂说再见,构建“高效课堂”。尽管,大家对阅读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看法,可我认为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朗读始终是最重要的方法。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手段,从朗读入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养语感,灵活掌握和自如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 美好的朗读从清晨开始,读出语文之美
晨读,是一天校园生活的开始,以往我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学生们从第一篇课文读起,一篇篇往下读,读到上课为止,我则在这段时间做些检查作业、卫生、批评迟到学生等与朗读无关或破坏朗读氛围的事。据我观察,多数班级也几乎天天如此。孰不知单调重复的朗读内容和方法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这正是学生厌烦朗读的原因。如果,每天在这样的状态中开始学习,师生的心情怎么会好呢?所以,我决定把晨读定为朗读训练的专属时间,每天坚持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古诗文。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说这是“与黎明共舞”。的确,晨读的15分钟,是大声朗读,浸润在经典诗文中的心灵之旅,是一种享受。说起来方法极其简单,但贵在持之以恒。前一天,在黑板上抄写一篇古诗文,每天学生一进教室就读,自由读,大声读,熟读成诵,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读,组内检查评价,最后认真抄写下来,抄完上课。学生读得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偶尔点拨,点滴渗透,集腋成裘。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词,一年下来,竟然也积累了百余首。古诗文语言含蓄,用词凝练,意境优美,情感细腻,而埋藏在这些久远干燥的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就要通过大声读让它鲜活湿润起来。晨读,让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
2 规范的朗读字字锤炼,读出语言之妙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首先要正确。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务求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读得字字响亮,字字标准。听起来似乎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比如:莘莘学子、铿锵有力、屏息凝视、不谙水性、纵横捭阖、瞠目结舌、徜徉、粗糙、刹那等词语,看起来都眼熟,读准的却没几个,再加上多音字,轻声、儿化、变调、停顿、方言习惯等诸般变化,朗读要正确需下大工夫。我曾用几天的时间集中突破儿化音和轻声的读法,找出普通话考级材料,带领学生反复练习,直到脱口而出,读准为止。朗读课文中遇到难读或易混淆、易读错的字,更不叫一字放过,反复练读,有时甚至全班开火车读,努力做到遇到一个解决一个,字字锤炼、字字标准。成功无捷径,朗读不是感觉,是一种技能,悟是悟不出来的,只有练出来。读得不准,就会产生歧义,造成理解偏差,形成沟通障碍,甚至闹出笑话。朗读,值得扎扎实实地训练。
3 理解的朗读声声传情,读出语文之味
好的朗读必须植根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时,我朗读了几遍课文,被这个故事字里行间浓浓的父子之情深深感动,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上课时,我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关键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学生很快回答,这样写突出了挖掘的艰辛和父亲的执着。接着我请学生自读体会,指名读后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于是我顺势引导:把父亲挖的每一个时段,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生说:“仿佛看见父亲满手都是血,还在挖。我感觉父亲很坚强,很爱他的儿子。”“你读懂了父亲的坚毅和爱,请读出你的感受。”又一个学生说:“天黑了又亮了,人们走了又来了,父亲不吃不睡,一刻不停地用鲜血沥沥的双手挖,我感觉他答应过儿子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他有坚定的信念,不见儿子,绝不放弃!”“你体会的多么深刻啊,读出来吧!”就这样,在读中悟,悟中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最后,我出示高尔基的话:“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请学生朗读并结合课文谈谈对父爱的理解。使整个课堂在动情的朗读和对话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师生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感动着。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言有尽而意无穷,接着我对学生说: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深深的爱,请你写一写你的父亲。通过练笔,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悟父爱,感悟人生,感悟成长。在这节课上,朗读代替了繁琐的分析和追问,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滋养,所以语文是充满情味的,语文的味道,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华毓等主编.我们的朗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