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探讨报告文学的时代性特征,凸显报告文学体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的功能,指出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与真实性统一,并探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媒体发达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时代性 真实性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简单勾勒
本文拟以《包身工》与《船长》、《中国863》为例谈谈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它能够以文学的手段迅速地报道人民所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将许多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也就是说,报告文学创作既要具备文学性,又要具备新闻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这两者比较而言,首先在于它的“新闻性”,即真实地反映时代气息。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侧重于叙事性的散文作品,它跟一般的散文小品在写作原理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对题材的处理方面有所不同。后者较多描写与自己直接有关的生活,即使这些生活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作者也只是着重描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前者却集中力量表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活题材,也就是报告文学所体现的时代性特征。
夏衍的《包身工》可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代表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因为它一方面刻画了包身工们的群体形象,另一方面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二人被侮辱、被摧残的个体形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当时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上海的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免受罢工威胁,日本资本家更大量使用“包身工”来代替自由劳动者。这种社会现实就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也是《包身工》能强烈地震撼人心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报告文学时,我们必须联系时代进行分析,方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否则,我们很难理解“芦柴棒”的悲哀与旧中国的不幸,很难领会作者的愤懑与警告。
报告文学《船长》表现的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人民冲破思想桎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过程中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和作为这两种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传统。作品中的主人公贝汉廷不过是一个典型代表。
而《中国863》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更是在人类科技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全局中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最高决策者和科技界精英对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强烈使命和责任。朱丽兰,这位科学家出身,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十分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甄为民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别是贯穿于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更应该注意,以便能领会报告文学的主题思想和独特风格,并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1.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
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表达人民的心愿,倾吐人民的呼声,这是报告文学的神圣责任。只有反映人民的利益,倾吐人民的心声,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志愿军战士的无限深情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吃苦牺牲的魅力。《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表达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焦裕禄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的心愿。《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表达了人民群众需要陈景润、李四光这样的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作品既是为人民代言,又是为人们指路。
2.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与真实性统一。
报告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写的是人们能看到,也能学到的真人真事。如果离开了真实性或不能完全显示客观存在的生活,报告文学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所记事件都发生在雷锋本人身上,而且事事经得起核实,因而它表现的“雷锋精神”才有巨大的感召力,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雷锋也就成了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学习榜样。正像郭小川在《有关报告文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的:“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反对掺假。关于这一点,刘白羽在《论特写》中也指出真实性“是个高度的党性原则问题”,“应当无条件地遵守这个原则,否则,我们就会以随便的虚构报纸上充满粉饰与歪曲”。虽然这是对新闻特写的要求,但它同样适合于报告文学。我们不能让粉饰和歪曲充斥作品,使报告文学在人民心目中威信扫地。当然,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描写,事实报道也应该是典型的,要求作者能以敏锐的观察力选取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思想进行创作,再深思熟虑地决定强调突出什么,删减省略什么。因此,雷锋、焦裕禄等这些人物为了时代的象征和代表,具有穿越时代的感召力。
3.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源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报告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因此,作家必须深入沸腾的生活,秉承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写出能揭示生活本质,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的好作品。魏巍亲赴前线,亲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生活,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才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如果没有亲身感受葛洲坝建设建设的宏伟场面也不可能写出《刑天舞干戚》这样充分体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豪情与信心的佳作。
三、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内心世界,特别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和需要,而减少了对社会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加之由于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报告文学及时大量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在时代气息、迅速及时及形象生动诸多方面都比报告文学还强。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当今文坛报告文学相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讲显得沉寂的原因。
尽管如此,报告文学仍然发挥着其他文学体裁锁不能替代的作用,依然彰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王树增的《长征》无疑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品,因其具有鲜明的史志性和较强的可读性,在2007年将“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重要奖项悉数收入囊中。有鉴于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报告文学必将重铸辉煌。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时代性 真实性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简单勾勒
本文拟以《包身工》与《船长》、《中国863》为例谈谈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它能够以文学的手段迅速地报道人民所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将许多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也就是说,报告文学创作既要具备文学性,又要具备新闻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这两者比较而言,首先在于它的“新闻性”,即真实地反映时代气息。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侧重于叙事性的散文作品,它跟一般的散文小品在写作原理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对题材的处理方面有所不同。后者较多描写与自己直接有关的生活,即使这些生活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作者也只是着重描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前者却集中力量表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活题材,也就是报告文学所体现的时代性特征。
夏衍的《包身工》可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代表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因为它一方面刻画了包身工们的群体形象,另一方面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二人被侮辱、被摧残的个体形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当时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上海的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免受罢工威胁,日本资本家更大量使用“包身工”来代替自由劳动者。这种社会现实就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也是《包身工》能强烈地震撼人心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报告文学时,我们必须联系时代进行分析,方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否则,我们很难理解“芦柴棒”的悲哀与旧中国的不幸,很难领会作者的愤懑与警告。
报告文学《船长》表现的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人民冲破思想桎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过程中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和作为这两种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传统。作品中的主人公贝汉廷不过是一个典型代表。
而《中国863》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更是在人类科技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全局中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最高决策者和科技界精英对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强烈使命和责任。朱丽兰,这位科学家出身,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十分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甄为民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别是贯穿于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更应该注意,以便能领会报告文学的主题思想和独特风格,并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1.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
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表达人民的心愿,倾吐人民的呼声,这是报告文学的神圣责任。只有反映人民的利益,倾吐人民的心声,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志愿军战士的无限深情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吃苦牺牲的魅力。《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表达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焦裕禄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的心愿。《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表达了人民群众需要陈景润、李四光这样的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作品既是为人民代言,又是为人们指路。
2.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与真实性统一。
报告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写的是人们能看到,也能学到的真人真事。如果离开了真实性或不能完全显示客观存在的生活,报告文学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所记事件都发生在雷锋本人身上,而且事事经得起核实,因而它表现的“雷锋精神”才有巨大的感召力,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雷锋也就成了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学习榜样。正像郭小川在《有关报告文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的:“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反对掺假。关于这一点,刘白羽在《论特写》中也指出真实性“是个高度的党性原则问题”,“应当无条件地遵守这个原则,否则,我们就会以随便的虚构报纸上充满粉饰与歪曲”。虽然这是对新闻特写的要求,但它同样适合于报告文学。我们不能让粉饰和歪曲充斥作品,使报告文学在人民心目中威信扫地。当然,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描写,事实报道也应该是典型的,要求作者能以敏锐的观察力选取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思想进行创作,再深思熟虑地决定强调突出什么,删减省略什么。因此,雷锋、焦裕禄等这些人物为了时代的象征和代表,具有穿越时代的感召力。
3.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源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报告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因此,作家必须深入沸腾的生活,秉承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写出能揭示生活本质,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的好作品。魏巍亲赴前线,亲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生活,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才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如果没有亲身感受葛洲坝建设建设的宏伟场面也不可能写出《刑天舞干戚》这样充分体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豪情与信心的佳作。
三、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内心世界,特别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和需要,而减少了对社会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加之由于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报告文学及时大量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在时代气息、迅速及时及形象生动诸多方面都比报告文学还强。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当今文坛报告文学相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讲显得沉寂的原因。
尽管如此,报告文学仍然发挥着其他文学体裁锁不能替代的作用,依然彰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王树增的《长征》无疑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品,因其具有鲜明的史志性和较强的可读性,在2007年将“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重要奖项悉数收入囊中。有鉴于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报告文学必将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