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让我采用这种老套的叙述方式吧——认识许君老师,应该有十年了;但着实,我已忘了到底是一个怎样具体的日子和一个怎样具体的场所,以及到底是在他任职所在的那道思南水滨还是我谋食栖居的这方铜仁城郭。毕竟不是一个大地方,而且依照耳熟能详的说法,快捷的现代通讯也早让我们天涯若比邻了,因此之前,我肯定已经“如雷贯耳”知道他的“大名”。相反亦然,弹丸旧府,他亦有理由“久仰”着我的名号。很久之后,我知道了他以“言行如一·表里如一”之意取“两如楼主”作斋号之名,那么我们第一次见面他让我见识的就当是他的“表里如一”吧:例行要说几句言不由衷、让人忍俊不禁的客套话,果然,他接着便很随意地说,他听说过我,学中文的,读书的时候就发表过小说,云云。
因于生性的胆怯,或者更是性情的痼疾,我素来就惧怕着、也就疏离着“官”,而彼时,许君老师就正巧还在体制内一个小“官”位上,而且听说这个“官”位还颇是让人垂涎值得想往不已的。因此,即或他并没有说几句即刻就要让我难为情至极的客套话给我留着好感,最初我也并不打算主动去“亲近”他。
这话说得有些过了。相交相熟之后,我发现其实我们内心都藏着些读书人几乎独属的漫自矜许——但老实说,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却迥然有别于我保留着的那种狐虎并行“兽见之皆走”而虎“不知畏己以为畏狐”的印象,就譬如我后来听得最多的“许伯伯”“许大哥”称呼所印证的那样,他“老少和三班”,全无一点“官家人”或曾是“官家人”的“样子”。
确乎如此,稍后的闲坐,他就再一次“表里如一”直言不讳地说,他偶或读到我编辑的报纸,发现那些冠着“五律”“七绝”“江城子”“巫山一段云”之类名的,“是些个啥子东西嘛”,“糟蹋圣贤”。
之前我即已受到过类似的指责:“律”“绝”及各类词牌曲牌,“押韵”“四声”,“平仄”“对仗”,“拗句”“拗救”,“正体”“变体”,“造势”“造境”,都是极讲“格式”的,若以之名,当循之规,否则方家贻笑不说,作为一份主流媒体,还极易形成误导,以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也不过是古人的矫情和虚张声势,四句七言就是“七绝”,依七、七、七、三、七字凑齐五句三十一颗字就是“忆王孙”……如此这般这般,就不必还将唐诗宋词继续看作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了。
我不以为这是“守旧”,但若真循之蹈之,则又无异于“复古”,只是其时尚未与许君稔熟如后来,我即状以讪讪然貌搪塞而过——直到很久之后,我将我最先面临这样的指责时的回答,大同小异地复述到他的耳边时,他才频频颔首,认为我的苦衷值得谅解,我的“苦心”值得肯定。
我向他“倾诉衷肠”的这一次看来是不会被我忘却了,因为这竟然是交识以来我们绝无仅有的一次二人促膝,而且更是最后一次。
我旧话重提时,他几乎忘了曾经对我有过这样的诘责,但他确乎听得极认真——我说,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只能被后人仰颈的高峰,成为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即因其内涵深广之令人不可意尽,艺术形式之高标超格不可轻意逾越;但若没有之后直至我辈鸦涂的反衬——这话难免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狡辩之嫌——又焉能容李杜苏陆在唐宋之际风骚独领?譬若一座高山,也需浅丘低峦在其周遭比映,方能见其高峻;“再说,难道许君老师您天生就能填诗作词?也应该是一步一步学来的吧。”
我还说,而今眼目下,本就少人有闲心闲情去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来拈须若吟了,天可怜见,某家有幸得以经营上这一块“菜园子”,偶或腾出一季来栽栽这些早在唐宋之际就茂盛得让我们眼花缭乱的“物种”,我们不指望能望李杜苏陆项背,总也不至于让您所在的阵营成一派荒疏景象渐渐后继无人罢。
这话仍然有嫌高自标持,因为至少许君本人,是从不以为在我谋事的这张报纸上发一题或律诗或绝句或词或曲出来,有多么值得欣慕;因为他以“主编”身份主持的一份《乌江流韵》即已生机盎然了整整十年,另还零星“主编”过《乌江翰墨丹青》,并主持着诗词楹联学会主办了诗词专刊《乌江风》——我无暇也无心去计算这些书报已经编发了他多少同道的多少题诗词曲赋,而这些诗词曲赋无疑都经过了他依律按格的修鑿,“造势”成势,“造境”有境;而我曾经编发并将继续编发的一些,或因才力不逮,或因时间不济,不成个“啥子东西”,早已让方家比如许君老师贻笑了。
他相信我对他“方家”的评价绝无戏谑之意,我用我执掌的“菜园子”为他所在的阵营一期一期地栽培几篷差强人意的诗词曲赋之说,也可谓用心良苦,便回我一笑,说:“也是也是。”
之后不久,我即向他奉上我填于走出校门第一年,独在异乡为异客,寄托倍思同窗旧友情怀的一阙《浪淘沙》:
独伫任西风,雾幔千重。秦关梦断觉时空:犹是当时酬唱处,把酒从容。
此景已疏同,问讯无踪:可曾安好无惆慵?莫道茕茕天际远,一样孤篷!
试图要他相信至少罗某尚不属纯粹的滥竽充数之辈,还是雕琢可期的。我记得他阅毕倒真是抬起眼来对我作了一阵认真的睃视,似有“刮目”之意。
尽管之后,我一如既往要隔三岔五在这块“菜园子”挤出一小爿来栽植几篼绝律词曲,只是更其警惕,每有疑难之处即要去翻出“格式”来对照对照,原则上“不以一眚掩大德”,只要最起码能够让我读出“诗”之意味并保证了有韵则用之。
那么,既然之前即已“如雷贯耳”着了许君老师的“大名”,加上初次面缘他即率性表露了一种磊落豁达,倒真让我不忍继续拒之于“亲近”之列了。
也仿佛就在当年吧,我又得知要到好几年才应退休的他,刚刚从所谓岗位“退职”,就义无反顾决计彻底退出仕途之旅。
后来找到的答案之一是——他应该在这一年才退休,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一阙他填作如前的《春风袅娜·六十抒怀》,大抵可以看作他心志的一种写照:“曾去官场,挥鞭策马”,厌倦了“文山会海”的“难自由”,便思慕着去棚檐“听雨”,去“仰观云影”令月“含羞”,去“聊寄词笺,闲题书款”,去“艺海行舟”——如此这般的“骚人豪兴”,可以恣意笑傲江湖,又何需营营苟苟再作“他求”? 羁鸟恋旧,池鱼思渊。尽管迄今大半的时日都谋稻粮于外乡,但所谓的“家乡情结”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让我或者也纯属一厢情愿地兀自要常自叨念起我的“家乡”思南;而思南,就譬如阿Q的祖上一樣,也曾经是“阔”的,田秋、李渭,“文化大县”“教育大县”,已早成了许多文本必不可少的“门面”。不管是不是夸大或者拔高,我以为,许君老师对仕途毅然决然的诀别,另外一个答案就是,他定然是想着要尽一己之“绵簿”来尽可能地打理修葺一下这道正在日渐颓唐凋敝起来的“门面”的——有他后来主办的诗词专刊《乌江风》发刊词为证:“……而今地球如村,古典传承堪虞;重构诗词艺术,彰显人文精神,是谓任重路遥,义不容辞矣!”“切望中华诗词界同仁援笔呈玉,臻善致美,以期《乌江风》熙和浩然也。”
我稍后得知,许君老师已先后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委员会等多家协会,有多题作品在《中华诗词》《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个人词集《两如楼词笺》也即将杀青付梓。当然他的本意是为打造“中华诗词之乡——思南”付出的努力却着实让人不禁肃然,因为甚至域内的许家坝、塘头等地,都在他的鼓动下成立了乡镇级的诗词楹联学会等民间组织。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是的,许君老师,“梁父”之艰不足畏——仅仅此举,您即在我的心中永踞了上宾之位。
我就这么慢慢与许义明老师“亲近”热络了起来。
除了一度难免唐突嫌于“王婆”地要向他证明,某家绝非浪得虚名之徒不堪任编辑之职而向他奉承过一阙《浪淘沙》而外,之后的某一日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搜肠索肚炮制了一阙《桃源忆故人·致许君先生》出来:
临江遥指三千载,司马田秋云霭。风流悠悠埋汰,仅剩夕阳晒。
诗题白鹭才如海,豪气干云澎湃。掌上河山如脉,誓把霓虹采。
这仍然是为了一种私心的证明,找一个机会呈到他的手中之初,我的内心还有一丝昭然自得。我可以在很多时候以及很多人面前做作一点点孤傲,但面对许君老师,自忖却无资本——不久,他就将词作原题奉还,只是作了理所当然的修改:
临江矗立思天外,横看楼头云霭。风雨苍苍豪迈,只是容颜改。
诗题白鹭才如海,豪气干云澎湃。掌上河山如脉,笑傲三千载。
对比的结果最起码让我发现了“誓把霓虹采”的小儿作态,移置到末句的“三千载”,更让词作平空“增势”不少。
我顿然赧颜,期期然失语。
表白说,我同时也是极为在意朋侪的年轮齿序的,那么对与我在年龄上有近二十年之悬的许君老师,更兼我又尤其膺服于他的才识和学养——填词作诗之外,他还有书法作品入选《中华诗词书法集》,获评过诸多大奖等等,乃至篆刻、收藏,都可堪行家里手——那么,仅停留于忘年之好就似乎不够,是应该把他当成尊长来待看的。亦“兄”亦“长!只是不巧,他的一个仕途如鱼得水的兄弟,偏偏与我有过三载的同窗,也便作罢。
他仍莞尔一笑。
而这也显然是我的多问,因为他不是就被许多人叫着“许大哥”?而这之前的十来年间,他就曾付我如许的兄弟情谊。而且,书艺同样驰名的他,竟就在我某一次也试着要附庸一下风雅,说出想向他讨要一幅字之后不久,真送了我一帧俊朗飘逸的书法:“文学思南”;更而且,在他六十华诞出版的《两如楼词笺》中,还专为我填有一阙《唐多令·致罗漠贤弟》:
明月下西丘,严霜上北楼,霎时云,横过心头。不怨人间风雨疾,居淡泊,赋春秋。
清梦欲何求,依然戏浪舟。远尘嚣,书海悠游。莫笑生涯闲处老,身自在,也风流。
其实我也始终在意着,困兽犹斗似地持守着我应该的持守,勉为其难地摒弃着我不必的摒弃。斯勉斯诫何其之至诚!那么我就愿意哪怕或嫌自作多情地将这题“唐多令”理解成是许君老师对我的一厢偏私厚爱。
接下来,且算是我一次投桃报李吧:一则身为思南籍贯人,一则感铭于许君老师“振兴思南文化”的初衷和赐我“文学思南”字幅之殷殷情意,便利用每月一县一市一特区刊发一版文学专版之机,于那年年的仲秋刊发了整整一版28位思南诗家词人的共计73题古韵诗词曲。
哪里知道两天之后他就踏足腾云驾鹤而去呢!
想见或无语,日日又思君。但自此以往,天地茫茫,阴阳两隔。
“念去去、千里烟波,更兼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您且走好;远了尘嚣,悠游天庭的艺海,也定然有一番别样滋味的自在风流。
因于生性的胆怯,或者更是性情的痼疾,我素来就惧怕着、也就疏离着“官”,而彼时,许君老师就正巧还在体制内一个小“官”位上,而且听说这个“官”位还颇是让人垂涎值得想往不已的。因此,即或他并没有说几句即刻就要让我难为情至极的客套话给我留着好感,最初我也并不打算主动去“亲近”他。
这话说得有些过了。相交相熟之后,我发现其实我们内心都藏着些读书人几乎独属的漫自矜许——但老实说,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却迥然有别于我保留着的那种狐虎并行“兽见之皆走”而虎“不知畏己以为畏狐”的印象,就譬如我后来听得最多的“许伯伯”“许大哥”称呼所印证的那样,他“老少和三班”,全无一点“官家人”或曾是“官家人”的“样子”。
确乎如此,稍后的闲坐,他就再一次“表里如一”直言不讳地说,他偶或读到我编辑的报纸,发现那些冠着“五律”“七绝”“江城子”“巫山一段云”之类名的,“是些个啥子东西嘛”,“糟蹋圣贤”。
之前我即已受到过类似的指责:“律”“绝”及各类词牌曲牌,“押韵”“四声”,“平仄”“对仗”,“拗句”“拗救”,“正体”“变体”,“造势”“造境”,都是极讲“格式”的,若以之名,当循之规,否则方家贻笑不说,作为一份主流媒体,还极易形成误导,以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也不过是古人的矫情和虚张声势,四句七言就是“七绝”,依七、七、七、三、七字凑齐五句三十一颗字就是“忆王孙”……如此这般这般,就不必还将唐诗宋词继续看作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了。
我不以为这是“守旧”,但若真循之蹈之,则又无异于“复古”,只是其时尚未与许君稔熟如后来,我即状以讪讪然貌搪塞而过——直到很久之后,我将我最先面临这样的指责时的回答,大同小异地复述到他的耳边时,他才频频颔首,认为我的苦衷值得谅解,我的“苦心”值得肯定。
我向他“倾诉衷肠”的这一次看来是不会被我忘却了,因为这竟然是交识以来我们绝无仅有的一次二人促膝,而且更是最后一次。
我旧话重提时,他几乎忘了曾经对我有过这样的诘责,但他确乎听得极认真——我说,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只能被后人仰颈的高峰,成为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即因其内涵深广之令人不可意尽,艺术形式之高标超格不可轻意逾越;但若没有之后直至我辈鸦涂的反衬——这话难免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狡辩之嫌——又焉能容李杜苏陆在唐宋之际风骚独领?譬若一座高山,也需浅丘低峦在其周遭比映,方能见其高峻;“再说,难道许君老师您天生就能填诗作词?也应该是一步一步学来的吧。”
我还说,而今眼目下,本就少人有闲心闲情去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来拈须若吟了,天可怜见,某家有幸得以经营上这一块“菜园子”,偶或腾出一季来栽栽这些早在唐宋之际就茂盛得让我们眼花缭乱的“物种”,我们不指望能望李杜苏陆项背,总也不至于让您所在的阵营成一派荒疏景象渐渐后继无人罢。
这话仍然有嫌高自标持,因为至少许君本人,是从不以为在我谋事的这张报纸上发一题或律诗或绝句或词或曲出来,有多么值得欣慕;因为他以“主编”身份主持的一份《乌江流韵》即已生机盎然了整整十年,另还零星“主编”过《乌江翰墨丹青》,并主持着诗词楹联学会主办了诗词专刊《乌江风》——我无暇也无心去计算这些书报已经编发了他多少同道的多少题诗词曲赋,而这些诗词曲赋无疑都经过了他依律按格的修鑿,“造势”成势,“造境”有境;而我曾经编发并将继续编发的一些,或因才力不逮,或因时间不济,不成个“啥子东西”,早已让方家比如许君老师贻笑了。
他相信我对他“方家”的评价绝无戏谑之意,我用我执掌的“菜园子”为他所在的阵营一期一期地栽培几篷差强人意的诗词曲赋之说,也可谓用心良苦,便回我一笑,说:“也是也是。”
之后不久,我即向他奉上我填于走出校门第一年,独在异乡为异客,寄托倍思同窗旧友情怀的一阙《浪淘沙》:
独伫任西风,雾幔千重。秦关梦断觉时空:犹是当时酬唱处,把酒从容。
此景已疏同,问讯无踪:可曾安好无惆慵?莫道茕茕天际远,一样孤篷!
试图要他相信至少罗某尚不属纯粹的滥竽充数之辈,还是雕琢可期的。我记得他阅毕倒真是抬起眼来对我作了一阵认真的睃视,似有“刮目”之意。
尽管之后,我一如既往要隔三岔五在这块“菜园子”挤出一小爿来栽植几篼绝律词曲,只是更其警惕,每有疑难之处即要去翻出“格式”来对照对照,原则上“不以一眚掩大德”,只要最起码能够让我读出“诗”之意味并保证了有韵则用之。
那么,既然之前即已“如雷贯耳”着了许君老师的“大名”,加上初次面缘他即率性表露了一种磊落豁达,倒真让我不忍继续拒之于“亲近”之列了。
也仿佛就在当年吧,我又得知要到好几年才应退休的他,刚刚从所谓岗位“退职”,就义无反顾决计彻底退出仕途之旅。
后来找到的答案之一是——他应该在这一年才退休,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一阙他填作如前的《春风袅娜·六十抒怀》,大抵可以看作他心志的一种写照:“曾去官场,挥鞭策马”,厌倦了“文山会海”的“难自由”,便思慕着去棚檐“听雨”,去“仰观云影”令月“含羞”,去“聊寄词笺,闲题书款”,去“艺海行舟”——如此这般的“骚人豪兴”,可以恣意笑傲江湖,又何需营营苟苟再作“他求”? 羁鸟恋旧,池鱼思渊。尽管迄今大半的时日都谋稻粮于外乡,但所谓的“家乡情结”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让我或者也纯属一厢情愿地兀自要常自叨念起我的“家乡”思南;而思南,就譬如阿Q的祖上一樣,也曾经是“阔”的,田秋、李渭,“文化大县”“教育大县”,已早成了许多文本必不可少的“门面”。不管是不是夸大或者拔高,我以为,许君老师对仕途毅然决然的诀别,另外一个答案就是,他定然是想着要尽一己之“绵簿”来尽可能地打理修葺一下这道正在日渐颓唐凋敝起来的“门面”的——有他后来主办的诗词专刊《乌江风》发刊词为证:“……而今地球如村,古典传承堪虞;重构诗词艺术,彰显人文精神,是谓任重路遥,义不容辞矣!”“切望中华诗词界同仁援笔呈玉,臻善致美,以期《乌江风》熙和浩然也。”
我稍后得知,许君老师已先后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委员会等多家协会,有多题作品在《中华诗词》《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个人词集《两如楼词笺》也即将杀青付梓。当然他的本意是为打造“中华诗词之乡——思南”付出的努力却着实让人不禁肃然,因为甚至域内的许家坝、塘头等地,都在他的鼓动下成立了乡镇级的诗词楹联学会等民间组织。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是的,许君老师,“梁父”之艰不足畏——仅仅此举,您即在我的心中永踞了上宾之位。
我就这么慢慢与许义明老师“亲近”热络了起来。
除了一度难免唐突嫌于“王婆”地要向他证明,某家绝非浪得虚名之徒不堪任编辑之职而向他奉承过一阙《浪淘沙》而外,之后的某一日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搜肠索肚炮制了一阙《桃源忆故人·致许君先生》出来:
临江遥指三千载,司马田秋云霭。风流悠悠埋汰,仅剩夕阳晒。
诗题白鹭才如海,豪气干云澎湃。掌上河山如脉,誓把霓虹采。
这仍然是为了一种私心的证明,找一个机会呈到他的手中之初,我的内心还有一丝昭然自得。我可以在很多时候以及很多人面前做作一点点孤傲,但面对许君老师,自忖却无资本——不久,他就将词作原题奉还,只是作了理所当然的修改:
临江矗立思天外,横看楼头云霭。风雨苍苍豪迈,只是容颜改。
诗题白鹭才如海,豪气干云澎湃。掌上河山如脉,笑傲三千载。
对比的结果最起码让我发现了“誓把霓虹采”的小儿作态,移置到末句的“三千载”,更让词作平空“增势”不少。
我顿然赧颜,期期然失语。
表白说,我同时也是极为在意朋侪的年轮齿序的,那么对与我在年龄上有近二十年之悬的许君老师,更兼我又尤其膺服于他的才识和学养——填词作诗之外,他还有书法作品入选《中华诗词书法集》,获评过诸多大奖等等,乃至篆刻、收藏,都可堪行家里手——那么,仅停留于忘年之好就似乎不够,是应该把他当成尊长来待看的。亦“兄”亦“长!只是不巧,他的一个仕途如鱼得水的兄弟,偏偏与我有过三载的同窗,也便作罢。
他仍莞尔一笑。
而这也显然是我的多问,因为他不是就被许多人叫着“许大哥”?而这之前的十来年间,他就曾付我如许的兄弟情谊。而且,书艺同样驰名的他,竟就在我某一次也试着要附庸一下风雅,说出想向他讨要一幅字之后不久,真送了我一帧俊朗飘逸的书法:“文学思南”;更而且,在他六十华诞出版的《两如楼词笺》中,还专为我填有一阙《唐多令·致罗漠贤弟》:
明月下西丘,严霜上北楼,霎时云,横过心头。不怨人间风雨疾,居淡泊,赋春秋。
清梦欲何求,依然戏浪舟。远尘嚣,书海悠游。莫笑生涯闲处老,身自在,也风流。
其实我也始终在意着,困兽犹斗似地持守着我应该的持守,勉为其难地摒弃着我不必的摒弃。斯勉斯诫何其之至诚!那么我就愿意哪怕或嫌自作多情地将这题“唐多令”理解成是许君老师对我的一厢偏私厚爱。
接下来,且算是我一次投桃报李吧:一则身为思南籍贯人,一则感铭于许君老师“振兴思南文化”的初衷和赐我“文学思南”字幅之殷殷情意,便利用每月一县一市一特区刊发一版文学专版之机,于那年年的仲秋刊发了整整一版28位思南诗家词人的共计73题古韵诗词曲。
哪里知道两天之后他就踏足腾云驾鹤而去呢!
想见或无语,日日又思君。但自此以往,天地茫茫,阴阳两隔。
“念去去、千里烟波,更兼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您且走好;远了尘嚣,悠游天庭的艺海,也定然有一番别样滋味的自在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