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务中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判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ls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认定的法学标准是司法精神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疾病认定的法学标准所表现出来的辩证性、发展性和復杂性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司法精神病学的内容。司法实务中,精神疾病法学标准及其相关理论,对于客观地认定精神疾病,准确地评判刑事责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内容
  从法学的角度,认定精神疾病,判断刑事责任能力,所应遵循的标准,视为精神疾病法学标准。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1、2、3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可以看作是精神疾病法学标准在刑法上的渊源。从刑法的规定来看,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程度及精神疾病认定的程序标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以行为人对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内容的责任能力,精神疾病法学标准关注行为人在同一时空中所存在的两个变量,一个是行为人内在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一个是外在的具体行为,判断刑事责任能力的状况,就是判断这两个变量的关系。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程度在刑法上表现为三种情形: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精神疾病认定的程序标准,其一要要经法定程序鉴定,其二强调鉴定的客观程度要达到“确定”的程度。
  二、精神疾病法学标准与医学标准的关系
  认定行为人精神疾病是否达到医学标准,是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审查中准确判断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司法工作人员储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很有必要。法学标准与医学标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两个标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从业的群体来操作的,一个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群体,另一个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群体;医学标准的价值取向在于,掌握行为人的言行、心理内容,诊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准确判断精神疾病的种类,法学标准的价值取向在于,在精神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准确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体现公平与正义的裁判,并经得住公众评价的考验。
  对犯罪嫌疑人精神疾病的鉴定,法学标准与医学标准统一于对行为人精神疾病客观、准确地认定,统一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客观、准确地判断。法医是法学与医学两门学科交汇的桥梁,这一特殊身份兼顾法学与医学两个标准。法医所作的精神疾病的鉴定意见,其质量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其重要性不言而预。实践中,在法医鉴定的基础上,引入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取有关精神疾病判断的意见,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做法,这是检察官、法官准确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三、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辩证性
  放在思维的空间里,在医学标准的基础之上,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时,法学标准要走得更远一些。十九世纪英国的麦克纳顿行刺首相罗伯特·皮尔案中,麦克纳顿因精神病被法院判决无罪,该案的判决在英国的上议院进行了讨论,面对上议院的问题,法官回答:“……他必须被置于妄想事实是实际存在的环境下去考虑其责任问题。例如如果在妄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另一个人正在实施试图剥夺其生命的行为,并且在其自认为是自卫的情况下杀死该人,他应该被免除处罚。如果他的妄想是死者使之在人格和财产上造成严重的损害,因而杀死他以复仇,那么应该受到惩罚。”法官的回答提醒人们,要理性地分析行为人的疾病状况、心理内容、历史背景等,综合判断其刑事责任能力及可能要承担的刑事责任,以此方能赢得民众的认可,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与因病无罪判决并存着的是因病有罪的判决。在英国与以上案例同时期的Luigi Burannelli杀人案中,接受政府旨意访问过这位犯人的Thomas Mayo医生认为,“属于疑病妄想的人中,有很多人的判断力是出类拔萃的,单单在自己的健康方面不能正确地判断。”这位作为公诉的证人有效地提醒了陪审团妄想的性质,使他们明白妄想的病人可以为理性,结果Luigi Burannelli被判因病有罪。该案中,法官对医生判断的认可,背后隐藏的是法学标准对医学标准的统一。法学标准的辩证性在于,在判断为精神疾病的背景下,重视并认定行为人当时的主观内容,并根据其主观内容与客观行为的逻辑关系,裁判其是否应承担道义上的谴责和刑罚的处罚。
  四、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发展性
  精神疾病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与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关于精神疾病患者侵害法益行为的原因,也已有研究。无论怎样,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判断,应该存在这样一种结构,一个心智状况正常的人→介入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心理学因素)→精神疾病→介入因素→法益侵害行为。我们可称之为精神疾病及精神病人法益侵害行为的评判结构。不同的精神疾病种类与刑法中各罪名指向的相应法益侵害行为之间是否具有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如果具有规律性关系的话,关系的内容具体是怎样的,这些内容尚需深入的研究。
  精神疾病及精神病人法益侵害行为的评判结构,精神疾病的种类与刑法中各罪名所指向的相应法益侵害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均是认定精神疾病及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检验手段。法官们关于行为人精神疾病及其刑事责任能力的最终评判结果,要符合“评判结构”及“对应关系”所指向的规律,否则就会存在案件判决错误的风险。
  五、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复杂性
  精神疾病法学标准的复杂性,集中表现为精神疾病辩护适用的复杂性。比如美国,对比过去,现在作精神病辩护的数量和成功率均明显下降。一般人不愿意以精神疾病为辩护理由主要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留下两个坏名声,既违反了刑法,又成了精神病人;即使被认定是精神病人,也不能获得自由,他们要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强制治疗,并且有的精神病院的设备和生活条件比监狱更糟糕。不过不愿意以精神病为辩护理由的人大多是社会一般条件的人,而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一般愿意雇请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医生律师为其辩护,如果因精神病而宣告无罪,他们也可以设法住进设备和条件比较好的精神病院。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更应坚持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的统一,把认定精神疾病及相应刑事责任能力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把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判决,呈现给公众。
其他文献
摘 要: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转隶后,刑诉法修正案规定保留检察机关部分侦查权,面对新形势,检察机关应坚守“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定位,聚焦监督主责主业,在履行刑事追诉职能的同时强化检察监督职能,保留部分侦查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延伸和强制力保障,解决检察监督刚性缺失的问题,部分侦查权具有法律监督的司法属性,与转隶前侦查权相比范围受到限制,应对保留部分侦查权行使机制进行重塑,从办案组织、线索发现
期刊
回顾人民法院近年来的金融审判司法改革,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和新兴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金融纠纷案件越来越成为商事审判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背景,不同于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传统金融纠纷案件,涉及融资租赁、保理、基金、财富管理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等新类型金融纠纷案件以及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小额担保、P2P平台等类金融(民间金融)纠纷案件的司法政策正逐步以前所未有的调整反映着党中央和国家的金融
期刊
摘 要:民间借贷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的融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及企业的资金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由于监管缺失和机制构建尚不完善,借贷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多,新类型案件、疑难案件不断产生。本文通过对S市Y区法院近年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梳理,分析该类案件的新特点及疑难法律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关键词:民间借贷;新特点;疑难问题  一、民间借贷案件的基本情况及新特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保险法学的领域中,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与对方达成意思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交易,履行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7条中就有关于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更是对保险的说明义务进
期刊
摘 要:基于刑法补充法的定位,刑法在违法性的判断上,应以民事违法的判断为前提,对严重的民事违法进行调整。对民事违法的判断,立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事实体系与民法规范配置体系下具体探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起码的伦理要求构成划分民事违法界限的标准。民法上合法的行为,不可能具有刑事违法性;在具体问题的认定上,要求实质范畴的对应;民事上的违法,是以民事侵权为核心进行的建构。“先刑后民”在实践
期刊
摘 要:“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历程启示我们,聚焦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准确把握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党建引领,践行群众路线,实施“三治融合”,推行“四防并举”,着力健全乡村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化解机制。  关键词:“枫桥经验”;乡村治理;矛盾纠纷;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
期刊
摘 要: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内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交往日益便利、频繁,跨境犯罪日益增多。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尽快建立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需求愈发迫切,故本文针对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可能采取的模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立法方式、立法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广东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基于独特的地缘关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并且卓有成效。在我国的司法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崭露头角,构建“智慧司法”打破传统司法实践的桎梏,已成为法治进程中的重要助推力。该文主要分析人工智能现阶段在我国司法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同案同判”为例,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构建起一套客观评价标准,解决“同案异判”,实现司法公正。同时准确定位人工智能在实现“同案同判”中的辅助位置,建立人和机器的良性互动模式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痛点。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相对于旧《食品安全法》,新法对食品安全的监测与把关更加严格。2013年至2017年,家庭农场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浙江宁波、上海松江、吉林延边、湖北武汉和安徽郎溪为代表的五种模式。其中,湖北武汉模式
期刊
摘 要: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提出新挑战。虽然新法中规定了互联网专款,但是就本法适用时,对竞争关系的界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结合互联网竞争特性厘清竞争关系的界定问题。  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竞争关系;互联网不正当竞争  一、背景  互联网的长足进步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互联网的影响因子,互联网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由于互联网的在生活中的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