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与计较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很大,自东汉末年传入后,历经六朝隋唐的发展,已深入民间,成为中国人生活标准之一种。在宗教上,佛教与其它宗教的比较,是个大问题;它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左右,也是个大问题。这些问题,是民族文化上的问题。
  宗教总是劝人为善。佛教强调主动的为善,也强调被动的逆来顺受。逆来顺受自然是善的表现,它和忍耐有很相似的地方。只是现世中的忍耐,有忍辱负重、忍辱待时的积极性。而佛教的忍耐,却有完全放下的意味。这种完全放下,是对于人生本质的高度认识。这种认识的建立,在于彻底了解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果与归宿。一个人要是真切地知道自己必死,是会放下很多事的。问题是,一个人得知自己必死,和一个人要不要在死前好好活,是两码事情。就像鞋带系上了,终究要解开。难道因为它终究要解开,我们就不把它系上吗?
  佛教劝人放下,基本上,其道理的根源在于因果。认为若是不放下,而与各种逆境相抗,便会造业,便会形成下一轮事件的因。有因即有果,因此烦恼不断。这种业,不但在这一世发生作用,还影响下一世。有人不愿意现世有烦恼,有人怕下世受恶果,所以,放下就成了佛教的重要旨趣。而放下的方法,在佛教而言,可以大约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由戒律来约束之,使人不得不放下;一是主动的透过各种修行,使人面对逆境,而不生分别心——面对事件,不见其利弊得失的分别差异。
  :
  不生分别心,是佛教的重要观念;甚至,分别心的有无,可以看作佛法果位的指标。有分别心是众生,无分别心是佛菩萨。这种分别心的减少,的确是离去烦恼的妙方。但是分别心要减少多少?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减少?对于深究佛法,而非盲目信从的佛徒而言,是个应该思索的问题。
  事实上,人的分别心自婴儿出世便已开始。婴儿对事物的第一个分别,大概是冷热。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地由分别而会分类;又渐渐地由分类而会分析;以致长大成人。人若是如佛教讲的完全没有分别心,就是由分析而退至分类,由分类而退至分别,最后,进入心智丧失的,不如一个婴儿的,无分别无反应状态。一旦他人对自己做什么事,完全没有分别没有反应,也就失去了生物应该具备的趋吉避凶本能。由他人操纵生活、生命甚或生死的人,是不必存在的生命体。因为,活着还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分别。死了,也就算了;活着,也是苟活。这种思想,和生物的求生意志相反。这种不分别的无反应思想,真是一种彻底的虚无思想。它对于个人,团体,甚至一个物种,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办呢?其实分别和不分别,并不是绝对的两极化。凡事两极化,就是极端。佛法不是要讲圆融吗?(中国传统的诸子思想,特别是重量级的儒道二家,则更不讲极端,更讲究圆融)在分别与不分别之间,在所谓的世间法与出世法之间,并不是完全地没有空间。禅宗六祖慧能和尚于《法宝坛经》上就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同样的,不分别这种出世的观念,也可以有入世的讲法。那就是:并非不分别,而是分别后不计较。
  没有疑问,计较是件坏事。当然,那也要看计较什么事。我常喜欢说,“和小人物计较,就变成小人物。和大人物计较,就变成大人物。和时间计较,就变成历史人物”。这个说法,也武断了些。不过我真的把它写下,视为座右。记得见过一个偈子:“何必多计较,自有大乘除。”文辞虽然粗糙,却极有见地。不计较,是理智的行为;是对于事情原委透彻分析后的理智判断;是对于与自己生命主轴无关的逆境一笑置之。不计较,非但有睿智的气味,还透着三分潇洒。它看似与不分别一样,不对世事反应;但是虽不反应,却有精致的原因;虽不反应,却是为了更有效率的发展。这种不计较的无反应,充满生趣。
  佛教说不分别,我看出不分别的问题。我提出不计较的说法,代替不分别。以不计较代替不分别,是我对于佛教的一种批判。因为不计较是理智的,生命操于自己手中。不分别是不理智的,生命操之于他人手中。
  佛法清净优美,但是,每每想到人因为不分别而可能导致的种种,不禁有悲悯的感觉生出。
  
  好书超市
  
  《蒋介石的后半生》,陈红民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58.00元
  这本书的作者在广为搜集两岸出版的各类重要史料,尤其是认真披阅了此一时期的台湾报刊,并逐日查找蒋介石言论与活动的线索,继而又专程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查阅最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的基础上,长期专研,累年经营,创作出了这部有关蒋介石生平的不可多得之佳作。这本书专写台湾时期的蒋介石,以信史的角度,完整而准确地勾绘出蒋介石在台湾26年的面貌。
其他文献
地球仪成了古董    1993年秋目的一天,东四大街边上一个中年汉子扯着嗓子高声叫卖:“都来瞧,都来看啊!五块钱就买个古董啦!”什么样的古董才值五块钱?挤进围观的人群,只见一辆平板三轮车上堆了满满一车地球仪。地球仪怎么会成了古董?那汉子的解释是:“苏联都分成十五瓣了!东欧卫星国的名儿都改了,您说而今这是不是‘古董’?”我掏出五块钱,抱着这个崭新的“古董”,黯然回家去了。古董者,凝固的历史也。可天底
新月派诗人在新诗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艺术尝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诗歌个性、风格,而徐志摩正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的诗歌创作集个性化与创造性为一体,从意象创造到情绪情感的宣泄以及音律和谐,都带有“徐志摩式”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收录于中学教材与读本中,对于学生掌握现代新诗的艺术技巧和体味诗美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课文逐词逐句的翻译和解释,忽略了从整体上分析诗歌意
2005年三四月间,父亲病情危重。想到他将不久于人世,我们决定把《薛暮桥回忆录》重印,以便在他辞世后送给他的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以及经济界的同仁,一方面是为给大家留个纪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在对全书做了一遍检校后,过了“五一”长假,我就把书稿送到天津人民出版社。遗憾的是,这件事启动得太迟了,新书的问世没有赶上父亲的葬礼。在葬礼上,我们向前来吊唁的人们分送了《薛暮桥晚年文稿》。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随后,又根据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六省市于2019年秋已率先使用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必修上、下册),预计2022年前其他省市将全部使用新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探索新版语文教材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家吕澎先生的巨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全面梳理和系统呈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史学专著,浓缩了过去100年绚丽壮观的中国艺术发展史。从全新的艺术史观出发,作者在该著中明确告诉我们:“政治与经济的历史绝不能混淆于艺术的历史,并且,艺术的历史也绝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道德与伦理的发展史。”从这一论述中我们清楚地发现一个问题:艺术史家的工作
60年前的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在中国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注视下,两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在条约上签字。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上方并排刊登“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大幅照片;第二版全文刊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几个相关协定;第三版发表新华社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60年过去了,许多人仅知道两国公告所说“谈判是在恳切与友好的互相谅
评周方银的《解码》。    学界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道理,即一部人文经典,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预留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读出不同的意蕴。正是在这各不相同的阐释之中,人文经典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周方银的《解码(西游记)》就是一部立足于现代视野,对《西游记》进行全新阐释的力作。    争议中
中东的沙漠,浩瀚而安宁。一列车队停靠在公路的一侧。然而,坐在这些轿车里的乘客们想不到的是,透过监控设备,美军的技术人员早已将他们的位置掌握得一清二楚。随着兵士们的沉静的声音——“四英里”、“二英里”,一枚导弹落在排在第四位的银色轿车上。车内乘客无一幸免,连路面也被炸出一个大坑。这是美国影片《辛瑞那》(Syfiana)结尾处的场景。《辛瑞那》拍摄于2005年,是一部以石油问题为主题的影片。虽然就绝大
读书愿作“一字师”    眼下中国出版界几乎“无错不成书”,虽然一些名社的情况还好,但也有意外的时候,试举一例:  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的《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第142页说到北洋政治的“府院之争”,冯国璋总统与段祺瑞总理因“二人政治观点殊异,由朋友变为对手,时生诅语,情势渐坏。”这里的“诅语”,当系龃龉。读者阅书,如能行当年吕叔湘先生所倡导的,愿作“一字师”,出版质量或
在读林贤治先生的新著《漂泊者萧红》之前,我已完整地读过他的两本书:《自制的海图》与《鲁迅的最后十年》;而他那些散见于报刊与网络的文章,他所主编的文丛,读过多少已记不清了。林贤治先生的著作文章总会让我想到劲健、风骨、思想的穿透力、学在民间等等,那是他作为作家与学者留给读者的余味。作为出版人,关于他的佳话也不少。当年徐晓把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从美国背回,书稿辗转多家出版社而未果,最终是林贤治让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