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披香戴芳,理想远大,志趣高洁,他是黑暗现实的揭发者,是美好光明的追求者。他具有驱使一切的宏大气魄和非凡力量,但却不见知于君,不被容于人。现实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他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对自己的出生很自豪,他夸耀自己的贵族血统,夸耀自己的生日是罕见的寅年寅月寅日,说明他很自信自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努力丰富自己,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可惜生逢浊世,当局不听他的,他又不愿跟坏人同流合污,所以在诗里痛骂那帮小人出气。用美人和楚国特有的各种美丽洁白的植物自比,可惜始终无力驱逐黑暗,只能投身江水,了却一生。他为追求美而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给予后人无限的感动,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其实,他自身浑然就是一个美的集合。
  首先,这是一个狂热、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主人公有一种“殉道”的精神,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美善的世界(美政),人人向善,光明磊落,耿介正直。这种理想高于君臣关系,也高于自己的生命。主人公有依恋灵修的诉说,但灵修一旦放弃实行美政,主人公便怨恨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的理想还是第一位的,他不会改变美政的理想而盲从灵修。另外,他可以舍弃生命,但不能放弃理想。虽然屡遭挫折、打击,他痛苦过,怨愤过,矛盾过,徘徊过,但最终不能放弃美的理想。他反复诉说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实现“美政”的理想,诗人曾精心培养人才,希望依靠这些力量改变楚国的政治局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但现实的黑暗熄灭了诗人理想的火花,群小的贪婪摧毁了“众芳”幼稚的心灵。诗人只能感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主人公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有一种宗教般迷狂的精神,执著,专一,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这又是一个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他独立地与黑暗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悲怨地责数楚王朝令夕改、弃贤用谗的昏聩腐朽,辛辣地揭露楚国颠倒黑白、玉石杂糅的险恶世风,尖锐地抨击奸佞群小苟且偷安、祸国殃民的恶德恶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诗中,面对黑暗的现实、污浊的政治、不明的君主、恶毒的党人、变质的群贤,他始终保持坚贞高洁而正直光明的德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长”,“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坚持理想,执著追求,并为了这种理想与追求抗争到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现出诗人“鸷鸟不群”的高风亮节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其人可谓美矣!如灵均者,美的集合,天下能有几人?
其他文献
作文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文不着题、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作文,教师总是感到头痛。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怎样提高后进生的作文能力。  一、反复模仿训练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只要对学生反复进行模仿训练,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怎样训练呢?首
期刊
自从语文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更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高中语文教学更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不应是空谈,因此应在教学中摸索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努力在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愿景。  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是达成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确
期刊
对于白嘉轩来说,他的最重要的关系在于家庭。他的所作所为,主要都是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把父亲的坟迁到那块他认为蕴藏着白鹿精魂的地里去,他谎说自己做了梦,梦中父亲示警;为了“传宗接代”,他理直气壮地宁可变卖家产也要不断地续弦;为了发家致富,他最先种植罂粟;为了李家寡妇的那六分好地,他和鹿子霖大打出手;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他便送他们上学,沿着“耕读传家”的道路发展;为了延续香火,他提出了借种计划。白嘉轩
期刊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极重要的一环。教学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的关键在于善“问”。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往往可以使学生思维主动,获得完美的答复。所以提问中要讲求艺术性,但要克服教学中提问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问”不“评”。其实,提问应该包括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部分。没有评价,达不到设计问题的目的;没有评价,答者若有所失,听者无所适从,效果可想而知。下面就从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方面,谈一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期刊
考场上如何迅速破解话题,打开思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大关键。先来看两篇高考范文的提纲:  《甩掉包袱,实现人生目标》的写作提纲: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甩掉包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白);甩掉包袱,才能创造人生辉煌(无臂钢琴师刘伟);甩掉包袱,才能收获人生硕果(袁隆平)。让我们甩掉包袱,驾起人生的风帆,驶向光明的彼岸,实现人生奋斗的目标吧!这个提纲对话题分解合理
期刊
江苏高考从08年开始增加了语文附加题(限文科生),这40分的附加题对于高三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语文的前160分经过12年的学习基本上已经定型,而这40分大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它对于高考的最终成绩影响很大。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15分的名著题,十部名著洋洋洒洒,内涵丰富,耗时长而收益少。而最最让学生痛苦的是简答题,似乎都能答一些,可与参考答案一对照,所获分数甚少,10分2题的简答题经常相差4、5分
期刊
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要求高中生必须在三年学习期间阅读相关文学名著。这一要求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面狭窄、能力较低的局面,从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通过广泛阅读,能够取得极大的收获,个人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首先,阅读经典充实了学生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匆匆易逝,有些学生很是茫然:或者埋首于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以至于满面沧桑,未老先
期刊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亲近课堂,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要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从头到尾来分析课文,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富有激情
期刊
河南省高考,自从2009年开始使用新课程改革的全国卷。这套试卷较过去相比,加大了阅读量,变得注重阅读,淡化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个新题型——探究题。从近几年此题的设题形式和答案组合来看,似乎不难,但要想精益求精,完善答案,还需雕琢历练。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
期刊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