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披香戴芳,理想远大,志趣高洁,他是黑暗现实的揭发者,是美好光明的追求者。他具有驱使一切的宏大气魄和非凡力量,但却不见知于君,不被容于人。现实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他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对自己的出生很自豪,他夸耀自己的贵族血统,夸耀自己的生日是罕见的寅年寅月寅日,说明他很自信自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努力丰富自己,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可惜生逢浊世,当局不听他的,他又不愿跟坏人同流合污,所以在诗里痛骂那帮小人出气。用美人和楚国特有的各种美丽洁白的植物自比,可惜始终无力驱逐黑暗,只能投身江水,了却一生。他为追求美而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给予后人无限的感动,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其实,他自身浑然就是一个美的集合。
首先,这是一个狂热、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主人公有一种“殉道”的精神,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美善的世界(美政),人人向善,光明磊落,耿介正直。这种理想高于君臣关系,也高于自己的生命。主人公有依恋灵修的诉说,但灵修一旦放弃实行美政,主人公便怨恨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的理想还是第一位的,他不会改变美政的理想而盲从灵修。另外,他可以舍弃生命,但不能放弃理想。虽然屡遭挫折、打击,他痛苦过,怨愤过,矛盾过,徘徊过,但最终不能放弃美的理想。他反复诉说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实现“美政”的理想,诗人曾精心培养人才,希望依靠这些力量改变楚国的政治局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但现实的黑暗熄灭了诗人理想的火花,群小的贪婪摧毁了“众芳”幼稚的心灵。诗人只能感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主人公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有一种宗教般迷狂的精神,执著,专一,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这又是一个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他独立地与黑暗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悲怨地责数楚王朝令夕改、弃贤用谗的昏聩腐朽,辛辣地揭露楚国颠倒黑白、玉石杂糅的险恶世风,尖锐地抨击奸佞群小苟且偷安、祸国殃民的恶德恶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诗中,面对黑暗的现实、污浊的政治、不明的君主、恶毒的党人、变质的群贤,他始终保持坚贞高洁而正直光明的德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长”,“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坚持理想,执著追求,并为了这种理想与追求抗争到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现出诗人“鸷鸟不群”的高风亮节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其人可谓美矣!如灵均者,美的集合,天下能有几人?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披香戴芳,理想远大,志趣高洁,他是黑暗现实的揭发者,是美好光明的追求者。他具有驱使一切的宏大气魄和非凡力量,但却不见知于君,不被容于人。现实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他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对自己的出生很自豪,他夸耀自己的贵族血统,夸耀自己的生日是罕见的寅年寅月寅日,说明他很自信自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努力丰富自己,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可惜生逢浊世,当局不听他的,他又不愿跟坏人同流合污,所以在诗里痛骂那帮小人出气。用美人和楚国特有的各种美丽洁白的植物自比,可惜始终无力驱逐黑暗,只能投身江水,了却一生。他为追求美而毫不畏惧,上天入地,不断求索。他给予后人无限的感动,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其实,他自身浑然就是一个美的集合。
首先,这是一个狂热、执著地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主人公有一种“殉道”的精神,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美善的世界(美政),人人向善,光明磊落,耿介正直。这种理想高于君臣关系,也高于自己的生命。主人公有依恋灵修的诉说,但灵修一旦放弃实行美政,主人公便怨恨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的理想还是第一位的,他不会改变美政的理想而盲从灵修。另外,他可以舍弃生命,但不能放弃理想。虽然屡遭挫折、打击,他痛苦过,怨愤过,矛盾过,徘徊过,但最终不能放弃美的理想。他反复诉说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实现“美政”的理想,诗人曾精心培养人才,希望依靠这些力量改变楚国的政治局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但现实的黑暗熄灭了诗人理想的火花,群小的贪婪摧毁了“众芳”幼稚的心灵。诗人只能感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主人公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有一种宗教般迷狂的精神,执著,专一,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这又是一个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他独立地与黑暗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悲怨地责数楚王朝令夕改、弃贤用谗的昏聩腐朽,辛辣地揭露楚国颠倒黑白、玉石杂糅的险恶世风,尖锐地抨击奸佞群小苟且偷安、祸国殃民的恶德恶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诗中,面对黑暗的现实、污浊的政治、不明的君主、恶毒的党人、变质的群贤,他始终保持坚贞高洁而正直光明的德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长”,“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坚持理想,执著追求,并为了这种理想与追求抗争到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现出诗人“鸷鸟不群”的高风亮节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其人可谓美矣!如灵均者,美的集合,天下能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