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单”设计应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设计基于学习单,因此学习单的设计绝不是简单地将例题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做只会导致“伪学习”的发生。学习单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因此,“思”是学习单的核心要素。学习单的设计应将促进理解放在核心地位,将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学习单设计数学理解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同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对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而这其中,自我规划与学习能力又尤为重要。众多教育工作者业已关注到这一点,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方兴未艾。翻阅杂志会发现,让学、理学、展学、助学、问学、自学等教学方式纷纷涌现,与此同时,让学单、理学单、展学单、助学单、问学单、自学单等也就应运而生,我们统称为“学习单”。
  多数学习单以例题知识学习为主,内容直接针对例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忽视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解答,对于自学的方法基本没有涉及,存在重算法轻算理、重知识轻思维的倾向,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以学习单的反馈取代例题的讲授。这会导致学习单变异为以教材为蓝本的按图索骥式的作业,学生只需将教材中例题的解答过程抄抄便可,至于学习方法几乎没有涉及,更不用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以Y老师设计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习单为例进行分析,学习单内容如下:
  1.我会学。
  自学第3页例3,想一想24×12可以怎样计算。
  2.我会算。
  用竖式计算24×12,想一想书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我会查。
  怎样检验24×12的计算结果呢?想一想乘法可以怎样验算。
  4.我会用。
  李大爷在蔬菜大棚里种了13垄卷心菜,每垄3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卷心菜?
  Y老师设计的学习单是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主的,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内容。教材中给出了相应的解答方法和竖式计算格式,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在学习单上完成相应的内容。事实上,这样的学习难以涉及深层理解,即便学生能通过模仿来完成相应的计算,也并不表示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当然,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达成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提问、思考、交流进行深层理解。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例题为: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并提供了情境图(见图1)和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见图2)。
  那么,Y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呢?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回顾学习单上的要求,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完成的。
  (学生交流。)
  师例题要我们求:12箱南瓜,每箱24个,一共多少个?书上的方法只写了一半,剩
  下的一半你们想出来了吗?
  生可以用24×6,再乘2。就是把2箱看成一组,一共有这样的6组。
  师第二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
  生用24×10,再用24×2,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分的?
  生分成10箱和2箱。
  师除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列竖式。竖式计算分几步呢?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生第一步用2×24,求出的是2箱南瓜的个数。第二步用10×24,是10箱南瓜的个数。
  师这个1是十位上的,乘出的24表示24个十,所以4要写在哪一位上?
  生写在十位上,表示24个十。
  师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到12箱南瓜有多少个了。怎样验算呢?说一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生可以调换24和12的位置再乘一次。
  Y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也经历了学生的同桌交流和全班汇报,完成了教材例题中的相关内容,但总体来看还是浮于表面。如果学习单的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过程都只关注知识结果而不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关注例题提供的解答而不关注意义建构,只呈现零碎的知识片段而不关注算法之间的比较,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结果。学习单的设计必须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向讲活、讲懂、讲深的方向前进。讲活,就是指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内在的思维方法。
  教材的情境图很好地解释了笔算竖式的算理,因此怎样结合情境图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理解是需要教师考虑的。教材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这两种思路的本质都是“拆”,但是拆的方法不同:第一种思路是将一个乘数拆成两数之积的形式,再利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计算;第二种思路是将一個乘数拆成两数之和的形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还可以怎样拆?是不是还可以有以下的方法:
  24×12=24×3×4
  24×12=24×(9+3)=24×9+24×3
  ……
  这样的拆法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如24×12=24×3×4可以用图3来表示:
  24×12的乘法竖式显然采用了24×12=24×(10+2)的拆法,这就值得思考:这么多拆的方法,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来进行竖式计算呢?这个方法有哪些优势?如果是计算24×13可以怎样拆?如果计算17×13可以怎样拆?这些问题想通透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道理就真正弄清楚了。
  想要达到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目的,既要关注学习单的设计,同时又要向讲活、讲懂、讲深的方向迈进。教学设计基于学习单,因此学习单的设计绝不是简单地将例题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做只会导致“伪学习”的发生。学习单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因此,“思”是学习单的核心要素。思什么、怎样思,应该成为学习单设计的核心。   学习单的设计应将促进理解放在核心地位。教师在设计学习单的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学会结合情境对例题的解答赋予意义。从这个角度考虑,结合情境对每个解题步骤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述案例中,对于教材给出的两种解题方法,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图意表述出每个步骤的意义。除了对于例题本身的意义理解,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思考。下面的这些问题就值得引发学生的关注:
  书上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每步的意思是什么?
  書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书上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为什么最后例题的解答只选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它的优势是什么?
  这个例题和过去的知识有联系吗?
  学习单的设计应将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放在重要地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往往会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之后还有疑问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总是希望表现出“我都会”的状态,这种现象与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光鼓励还不够,还要教学生怎样质疑——确实存在学生不会质疑的现象,因为当唯一指向例题结果时,过程就被自动忽略了。教师可以尝试下面几个方法指导学生质疑,并且在学习单的设计中安排相应的质疑环节——
  对算法的质疑:书上的解法分几个步骤?还有什么解法?
  对算理的质疑:每步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用图表示吗?
  对评价的质疑:不同解法的特点是什么?哪种解法好?好在哪里?其他的解法有优势吗?
  对联系的质疑:和过去的什么知识有联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质疑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通过解决问题理解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对于促进深层理解是有益的,并且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基于上述考虑,仍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例,展现更新后的学习单,内容如下:
  1.阅读课本第3~4页例3,并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2.小青椒的算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能在点子图中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3.小番茄的算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能在点子图中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4.比一比两种方法,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5.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计算24×12吗?可以在电子图中圈一圈,写一写。
  6.第4页24×12的笔算竖式和上面哪种方法的道理相同?你能说出竖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7.想一想,如果计算17×13,你会选择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8.你还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写在下面。
  当然,要发挥好学习单的作用,仅靠设计学习单还是不够的,相应的教学过程也应该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下功夫,这种主体性更深刻地反映在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上。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口述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应把学数学看成班级群体的一种共同的活动,既有个人的理解,又有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学会以集体通力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在各种想法和办法的冲突中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225211)  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就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教读课”要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教材本身设计的阅读思考题,重视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重视阅读的过程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读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就是构建了
期刊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单元设计的创造,需要教师立足单元目标,对原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根据“评价要点在单元学习中的运用”的观察主题,对四人小组的课堂进行观察,收集、分析学生对评价要点的理解和运用的相关证据,发现:评价要点的描述,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评价要点的运用,要“量的结果”更要“质的提升”;评价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要开放也要有序。  关键词:评价要点单元学习有效学习  钟启泉教授提出,“一线教师必
期刊
摘要:高年级培智课堂教学推进需适时设计多个观察点,连点成线,一步步地引着学生思考,进而得到面的提升。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教前,分析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跟进教学准备;课中,需安排适切的内容,融入适度的缓冲方法,适当地下放主权。  关键词:培智课堂适切内容方法缓冲主权下放  培智学生由于脑部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病变与损伤,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受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学习
期刊
摘要:“轴对称图形”的复习教学应该强化基本图形,突出变式研究,从而实现知识的生长和经验的迁移。可以安排“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核心知识”“利用轴对称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新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三个环节,并围绕相应问题展开。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复习教学基本图形变式研究  一、“轴对称图形”复习教学的目标与思路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章的复习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期刊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造成了“假探究”。为了引发“真探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抓住学生的生成,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键字:探究教学前概念生成发展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比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学生实验”等栏目,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期刊
摘要:教师的课堂巡视,其实质就是教师发现学习资源,继而加以专业处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资源发现、判断与处理的过程即教学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执教教师能在课堂巡视中发现错误资源、优质资源并及时处理,且在资源不足时有效引发,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但在资源处理的广度、深度上尚有欠缺。通过此次课堂观察,得出结论:课堂巡视要找准学习资源中的共性问题,把握好学习资源的处理方法,努力发现
期刊
摘要:课堂巡视是教师的常见行为,但关于教师课堂巡视的观察与研究却还很不够。以学生座位表为观察工具,观察《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中执教教师的巡视线路以及在巡视过程中的关注点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发现巡视线路对于提高课堂质量的意义:教师应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关注覆盖面、加强针对性、提高敏感性。  关键词:课堂巡视巡视线路巡视策略  一、为什么要关注教师的课堂巡视线路与策略  课堂巡视是教师的常见行为,
期刊
摘要:《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阅读本书前设计了一堂导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读图质疑,了解背景;走进书本,初涉情节。本课教学,让学生触摸到立体的人物,体会到纯粹的理想。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
期刊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的思辨能力类级模型中的低阶层次和高阶层次的思维能力循序渐进,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第一篇阅读文本教學,基于这一理论开展系列思辨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辨能力类级模型低阶高阶  语言与思维能力有着天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生为本。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生本理念。为落实生本理念,课堂提问要做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设计真实自然的生活问题;设计语言简洁、导向明确的问题;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留足思考、探索的时间;进行适时、适度的点评。  关键词:生本理念课堂提问调查原则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生为本,促使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