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广西普通高中也进入课改阶段。新的形式,对高中各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困难;而高中语文教学尤显时间紧、任务重,因为师生得在两个半学期完成必修一至必修五总共五册书的教学任务,而同等的任务,我们过去可以用两年半(五个学期)时间完成。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思想上树立效率优先意识,行为上更得突破常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新要求。
根据今年的教学情况,结合从教7年以来的经历,我觉得巧妙地制作、使用教具,就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比较好、比较实用的高效课堂方法。
就语文科而言,像其他学科一样的实体教具(如三角板、植物标本等)往往无从制作,也不必制作,因而往往普遍被语文教师忽视。而模拟教具、数字教具因为制作繁琐,基本无人问津,非用不可时,最多下载些关于某一篇课文的风景图片、活动的图像、有声读物、多媒体视频而已。而这些教具,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只能勉强切合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语文教师自制一些这方面的教具,并不是很难的事,而且使用起来,既得心应手,又效率明显。下面就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毛泽东作于1925年的一首词。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整首词的结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最后,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艺术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由上面分析可知,写景不仅是作者写作的着力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学生学习研究的重点难点。换言之,该词中的写景的语句,既是理解全词思想意义的突破口,又是让学生获得审美趣味的关键,还是一扇打开后可直通语文教学较高境界的必经之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简单套用固然不错,但“诗画一体”可能更接近诗歌教学的旨趣。因而我在教授这首词时,正是紧紧抓住“画面”二字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口,而为让学生更明白、更透彻地理解诗歌之美,我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简单教具,引导学生先进入实物的直观世界,而后深入语言的抽象世界,再由语言的世界回归到生活本真,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诗歌中“情与景”的密切关系。窃以为,我的做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效果相当好。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上这首词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画家、摄影家、导演,你在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之后,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设想出你会拍到怎样的镜头?或是你会导出怎样的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去找词中的意象,进而完成自己的“画作”,接着让他们七嘴八舌发言描述。接着,我让几个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而后大家进行评论补充。最后,我就展示我自己根据《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内容进行制作的图画(如图所示),学生一看就情绪高扬。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可谓水到渠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一、领略到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所写事物数量之多(百舸、万山、万类)、动作之强(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色彩之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二、领悟到诗人的情感——诗人借这样的视野开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来表达一种博大的胸怀,即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志向,而这正符合“诗言志,诗言情”,有什么样意境的景就有什么样基调的情的写景诗的特点。三、学习并掌握了写作技巧——借景抒情等。诗人毛泽东借意境开阔之湘江秋景来表达出自己胸怀天下之“大志”。
不仅如此,通过学生对图画的眼观心感,可达到快速背诵的效果。如词的上阕:开头三句是总说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接下来七句写诗人所看之景——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诗人列举不完,一言以括之“万类霜天竞自由”。最后三句,诗人由上面所看之景进而到有感而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我制作的这幅图,学生可在一节课40分钟之内学完、学好这首词,进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可以说达到了“花时少、见效快、收获多”的新课程目标。
2012年秋季学期,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已经进入广西普通高中,特别是高一年级,新教材,新理念,新的授课方法。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更加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改革浪潮的步伐,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找到最好、最有效、最实用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方法,尽量做到:帮助学生在非常紧迫的学习时间中,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进新课改向前发展。
而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所作的尝试——通过制作教具,即根据词的内容自制图画,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画面美”,进而领悟画中的“胸中情”,最后由看画面到想画面进而达到熟练成诵的目的的导课方式,我自己感到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今后我会更努力去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进而做到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引导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
根据今年的教学情况,结合从教7年以来的经历,我觉得巧妙地制作、使用教具,就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比较好、比较实用的高效课堂方法。
就语文科而言,像其他学科一样的实体教具(如三角板、植物标本等)往往无从制作,也不必制作,因而往往普遍被语文教师忽视。而模拟教具、数字教具因为制作繁琐,基本无人问津,非用不可时,最多下载些关于某一篇课文的风景图片、活动的图像、有声读物、多媒体视频而已。而这些教具,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只能勉强切合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语文教师自制一些这方面的教具,并不是很难的事,而且使用起来,既得心应手,又效率明显。下面就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毛泽东作于1925年的一首词。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整首词的结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最后,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艺术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由上面分析可知,写景不仅是作者写作的着力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学生学习研究的重点难点。换言之,该词中的写景的语句,既是理解全词思想意义的突破口,又是让学生获得审美趣味的关键,还是一扇打开后可直通语文教学较高境界的必经之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简单套用固然不错,但“诗画一体”可能更接近诗歌教学的旨趣。因而我在教授这首词时,正是紧紧抓住“画面”二字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口,而为让学生更明白、更透彻地理解诗歌之美,我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简单教具,引导学生先进入实物的直观世界,而后深入语言的抽象世界,再由语言的世界回归到生活本真,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诗歌中“情与景”的密切关系。窃以为,我的做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效果相当好。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上这首词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画家、摄影家、导演,你在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之后,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设想出你会拍到怎样的镜头?或是你会导出怎样的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去找词中的意象,进而完成自己的“画作”,接着让他们七嘴八舌发言描述。接着,我让几个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而后大家进行评论补充。最后,我就展示我自己根据《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内容进行制作的图画(如图所示),学生一看就情绪高扬。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可谓水到渠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一、领略到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所写事物数量之多(百舸、万山、万类)、动作之强(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色彩之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二、领悟到诗人的情感——诗人借这样的视野开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来表达一种博大的胸怀,即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志向,而这正符合“诗言志,诗言情”,有什么样意境的景就有什么样基调的情的写景诗的特点。三、学习并掌握了写作技巧——借景抒情等。诗人毛泽东借意境开阔之湘江秋景来表达出自己胸怀天下之“大志”。
不仅如此,通过学生对图画的眼观心感,可达到快速背诵的效果。如词的上阕:开头三句是总说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接下来七句写诗人所看之景——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诗人列举不完,一言以括之“万类霜天竞自由”。最后三句,诗人由上面所看之景进而到有感而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我制作的这幅图,学生可在一节课40分钟之内学完、学好这首词,进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可以说达到了“花时少、见效快、收获多”的新课程目标。
2012年秋季学期,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已经进入广西普通高中,特别是高一年级,新教材,新理念,新的授课方法。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更加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改革浪潮的步伐,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找到最好、最有效、最实用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方法,尽量做到:帮助学生在非常紧迫的学习时间中,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进新课改向前发展。
而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所作的尝试——通过制作教具,即根据词的内容自制图画,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画面美”,进而领悟画中的“胸中情”,最后由看画面到想画面进而达到熟练成诵的目的的导课方式,我自己感到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今后我会更努力去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进而做到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引导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