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诗歌鉴赏;音韵语法;意境典故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8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于是各种复习资料关于这方面的题型,答题模式比比皆是,学生对此有所掌握,但接触到一首不熟悉的诗歌。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学生对诗歌的音韵,语法,典故等基础方面掌握不到位,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为此我将鉴赏诗歌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归纳于后,计有以下几点:
第一,诗歌鉴赏,学生应注意古人遣词造语中同义词的组联替换。古典诗歌有很多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四声,这是构成诗歌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懂得这一点,去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鉴赏,离开这一点侈谈诗歌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词泛语。众多诗歌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比如“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即此可见,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诗人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诗歌音律的真实功夫。正因此故,“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创组和选用。学生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馀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把“月照房宇””说成是“桂华流瓦”,这其实是“代字”,原本是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关系所产生的诗歌艺术中的一大特色。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词语间极为精微的分别。“青霄”、““碧空””意味不同,“征燕”、“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霜娥幽独”,绝不相似于“桂魄高寒”,如此类推,整理辨析,对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要讲诗歌欣赏,学生还要掌握诗词创作中词类活用的特点。苏东坡的诗说“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流已摇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动摇了一座村庄,这里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是使动用法,它很形象地活画出整个村庄在春风荡漾,江柳轻拂中的神态。秦观的词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怎么是“惊秋”?是“惊动”了秋天,“震惊”于秋季?都不是的。这样的把“惊”字与“秋”字紧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使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快。用现代句式來理解,一定会大为吃惊,大感困惑。王安石的《岁晚》“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这里不是笑语冰凉,而是说新月朦胧,明月与清波相映,明朗动人,笑语在风中缓缓荡漾,使人感到风的清凉,“凉”字是使动用法。汉字运用的奇妙之趣,表现在诗词文学上,更是登峰造极,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赏者必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三,要讲欣赏,学生还应注意诗歌创作中的潜台词,也就是思考出诗句后面隐藏的东西。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婉转低回,余味无尽。晏殊作《鹧鸪天》,写道:“醉拍青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此词写怀人念远,离恨无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泉涌——此本相思之极致,而词人偏说:来书纸上诉说相思,有什么做凭据呢?不如丢开。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情,相忆之苦。
第四,要讲诗歌鉴赏,就是让学生关注诗人所创造的独特意境,这一方面是指诗歌所创造的具体的、独特的、生动的、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官并引起美感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是指诗歌蕴含的深广的内容,通过启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到作者未曾直接描绘的东西。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欧阳修的“绿杨楼外出秋千”著一“出”字而境界全出、这乍看很像“炼字”。仔细思考,“闹”写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出”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荡的神情意态。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8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于是各种复习资料关于这方面的题型,答题模式比比皆是,学生对此有所掌握,但接触到一首不熟悉的诗歌。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学生对诗歌的音韵,语法,典故等基础方面掌握不到位,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为此我将鉴赏诗歌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归纳于后,计有以下几点:
第一,诗歌鉴赏,学生应注意古人遣词造语中同义词的组联替换。古典诗歌有很多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四声,这是构成诗歌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懂得这一点,去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鉴赏,离开这一点侈谈诗歌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词泛语。众多诗歌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比如“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即此可见,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诗人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诗歌音律的真实功夫。正因此故,“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创组和选用。学生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馀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把“月照房宇””说成是“桂华流瓦”,这其实是“代字”,原本是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关系所产生的诗歌艺术中的一大特色。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词语间极为精微的分别。“青霄”、““碧空””意味不同,“征燕”、“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霜娥幽独”,绝不相似于“桂魄高寒”,如此类推,整理辨析,对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要讲诗歌欣赏,学生还要掌握诗词创作中词类活用的特点。苏东坡的诗说“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流已摇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动摇了一座村庄,这里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是使动用法,它很形象地活画出整个村庄在春风荡漾,江柳轻拂中的神态。秦观的词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怎么是“惊秋”?是“惊动”了秋天,“震惊”于秋季?都不是的。这样的把“惊”字与“秋”字紧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使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快。用现代句式來理解,一定会大为吃惊,大感困惑。王安石的《岁晚》“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这里不是笑语冰凉,而是说新月朦胧,明月与清波相映,明朗动人,笑语在风中缓缓荡漾,使人感到风的清凉,“凉”字是使动用法。汉字运用的奇妙之趣,表现在诗词文学上,更是登峰造极,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赏者必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三,要讲欣赏,学生还应注意诗歌创作中的潜台词,也就是思考出诗句后面隐藏的东西。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婉转低回,余味无尽。晏殊作《鹧鸪天》,写道:“醉拍青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此词写怀人念远,离恨无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泉涌——此本相思之极致,而词人偏说:来书纸上诉说相思,有什么做凭据呢?不如丢开。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情,相忆之苦。
第四,要讲诗歌鉴赏,就是让学生关注诗人所创造的独特意境,这一方面是指诗歌所创造的具体的、独特的、生动的、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官并引起美感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是指诗歌蕴含的深广的内容,通过启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到作者未曾直接描绘的东西。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欧阳修的“绿杨楼外出秋千”著一“出”字而境界全出、这乍看很像“炼字”。仔细思考,“闹”写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出”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荡的神情意态。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