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展。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符合规律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出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的面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事迹列表格分成三个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树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我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经过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找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机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对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
  深入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言文字的表层,使学生融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学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从这里开始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又如在讲授《白杨礼赞》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时,我没有采用那种偏重理性的分段分析方法,即让学生先分段,归纳段意,然后讲解篇章结构。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感情线索,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礼赞白杨树的过程中感情的波浪式的抑扬变化,把着眼点放在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变化上,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谋篇布局的特点,进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他文献
一、开放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模式下,学生无条件接受评价结果,造成经常得低分的同学学习积极性受挫伤,因此,教师必须优化美术评价机制,将学生互评,散评,教师补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自我价值认识,提高学习信心,体验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美术评价的功能。  关键词:美术作业;评价模式,多元化    作业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对知识、技能等掌握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
期刊
摘 要: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一种进步,同时也迫切地呼唤着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的单一传授者角色,向课堂“引路人”、“人类灵魂工程师”、“青少年的朋友”、“榜样”等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
期刊
摘 要: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是临床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应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探讨更多更好的培训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強化技能训练;临床教学    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是在实习前一个月,对学生集中进行一系列的临床操作技能规范性训练。它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
期刊
7月5日晚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危害,严重伤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感情,遭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社会和谐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新疆维稳教育渗透于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我们政治课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高中政治课中的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
期刊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作用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探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在语文课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感到无处下手,更多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往往在教学中事倍功半,很多的观摩课实际上成为了表演课,孩子们并没有从中学到了些什么;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不惜花费太多的精力,把新理念中提出的“快乐学习”错误地运用于教学中,生硬地在课堂中做“游戏”,这样时间
期刊
摘 要: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特点,总结了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误区以及应用原则,探索如何改善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1 引言    CAI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ing?Assisted?Instruction)。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
期刊
摘 要: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有许多的优点,但之不当,会使之成为一柄“双刃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有着许多我的优点,但在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上不恰当。  关键词:多媒体 优点 时机方式    在中学教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景,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显著地
期刊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收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外注意力呢?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理解他(她)所不知道的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