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建设行业为例,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建设行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JA130332)
作者简介:袁志锋,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6-0053-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提出,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出口的“顺”直接关系到入学进口的“畅”。就业是学校、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汇点,学生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就业率,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成正比,就业能力越强,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就越高;[1]反之,则越低。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随之就业率也有所提高,但是随着逐年增加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其就业还是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行业性高职院校有着显着的行业背景,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的需求和特点,为特定的行业培养人才而设立的高职院校。目前,国内关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
鉴于以上原因,力求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建设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学生卷)”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企业卷)”对该校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确定就业能力的构成。本研究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应聘能力等六大方面,每方面涵盖数量不等的小项,共计19个就业能力。
三、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见表1。通过表1中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扎实”、“更能吃苦耐劳”、“成长空间较大”是学生和企业共同认可的建设行业学生就业的最大优势所在,这也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毕业生在这行从事第一线工作,首先得具备能吃苦的品质,在学校掌握专业知识,经过用人单位的岗位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次是“能服从组织安排”、“专心本职工作”,不充分构成学生就业优势的有如“劳动力成本较低”及“职位流动性小”;(2)学生的“学习愿望强烈”(286%)特性明显低于企业(37.7%),这也说明,学生未能意识到本身的优势,具有年轻的资本及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这也与招收学生的素质有关。
表1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调查项学生企业
职位流动性小24.5%32.3%
学习愿望强烈28.6%37.7%
能服从组织安排41.4%45.2%
更能吃苦耐劳48.8%46.2%
成长空间较大48.2%46.2%
专心本职工作39%43%
劳动力成本较低24.5%30.1%
专业技能更扎实51%49.5%
(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
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见表2。通过表2中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责任心较差”是学生、企业共同认可的就业劣势。学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一般都是在最后一年才参加实践,平时参加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学生工作年龄较小,心智还未成熟,未能真正意义上从学生转换成职业人这个角色,自然对责任的概念比较糊,本身职业学校的学生学识有限,谈起创新能力比高中后的大学生相差一大截。同时,“缺乏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狭窄”、“专业理论不扎实”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2)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28.3%),没有企业(35.5%)认识的深刻。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表2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
调查项学生企业
实践动手能力差33.8%31.2%
创新能力不足45%37.6%
缺乏专业技能30.8%29.3%
缺乏主动性,责任心较差37.6%44.1%
不能吃苦耐劳25.6%32.3%
社会工作经验不足59.4%60.2%
知识面狭窄35.7%37.6%
专业理论不扎实36.5%32.3%
心理承受能力弱28.3%35.5%
(三)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程度
调查影响就业能力的要素,采用五级量表,1为不重要,5为重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绘制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度,具体见表3。统计结果显示,在19个具体就业能力中,选取排在前面的五项发现:学生和企业都认为,“诚实讲信用”、“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被动的回应”等方面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还要求学生“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充满自信和勇气”;学生则认为,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六大就业能力来看,学生和企业则都认为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应聘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是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 表3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度
六大能力具体构成学生认可度企业认可度
专业能力专业课平均成绩4.104.13
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334.37
参加各级技能大赛、BIM大赛等,某项专业技能突出3.843.82
实践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4.344.53
较强的表达能力4.434.39
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被动的回应4.354.53
在校参加社团组织并承担一定职务3.853.94
在班级、学生会担任干部3.823.90
思维能力能举一反三、迅速、准确的理解问题4.294.40
参加各级创新大赛,有自己的创新成果3.873.83
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4.294.47
诚实讲信用4.374.62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有社会责任感4.314.45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174.34
适应能力充满自信和勇气4.324.54
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4.304.57
应聘能力举止大方,衣着整洁,注重个人形象4.184.28
竞争意识强烈4.174.40
社交能力4.064.18
四、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理想,用最短的时间从校园人过度到企业人。面向社会办学,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制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专业就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还可以让学生客观准确地实现自我定位,缩短就业后与企业、社会的磨合期。[2]
(二)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全面分析其就业能力,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并付诸行动。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职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架起自我需求和行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参加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学业、就业的紧密结合。并注意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激励自己,逐步明确目标。从新生入学开始,有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目标,最后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面对社会。
(三)职业素质培养
营造职业氛围,用行业文化感染学生,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展现行业特点和岗位特点。通过拓展训练、各类大赛、人际交往培训等一系列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增进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既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富有朝气,又要让学生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
出让行业、企业、社会所认可的毕业生。(四)心理素质培养
行业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受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当没有及时和企业签订聘用协议或一时没找到工作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压能力、受挫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在应聘求职时认清自己的位置,用平常心处理好自己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从学校、系部到班级,层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并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宣传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目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计划,并指导系部、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系部心理工作者的培训。系部结合专业特色,制定并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班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定期请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各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结合专业特点与职业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总之,行业性高职院校应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和需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继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洪波.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况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223-225.
[3]曹加平,杨丽君,裴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58-60.
[责任编辑李漪]
关键词:建设行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JA130332)
作者简介:袁志锋,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6-0053-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提出,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出口的“顺”直接关系到入学进口的“畅”。就业是学校、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汇点,学生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就业率,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成正比,就业能力越强,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就越高;[1]反之,则越低。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随之就业率也有所提高,但是随着逐年增加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其就业还是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行业性高职院校有着显着的行业背景,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的需求和特点,为特定的行业培养人才而设立的高职院校。目前,国内关于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
鉴于以上原因,力求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建设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学生卷)”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企业卷)”对该校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确定就业能力的构成。本研究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应聘能力等六大方面,每方面涵盖数量不等的小项,共计19个就业能力。
三、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见表1。通过表1中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扎实”、“更能吃苦耐劳”、“成长空间较大”是学生和企业共同认可的建设行业学生就业的最大优势所在,这也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毕业生在这行从事第一线工作,首先得具备能吃苦的品质,在学校掌握专业知识,经过用人单位的岗位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次是“能服从组织安排”、“专心本职工作”,不充分构成学生就业优势的有如“劳动力成本较低”及“职位流动性小”;(2)学生的“学习愿望强烈”(286%)特性明显低于企业(37.7%),这也说明,学生未能意识到本身的优势,具有年轻的资本及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这也与招收学生的素质有关。
表1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调查项学生企业
职位流动性小24.5%32.3%
学习愿望强烈28.6%37.7%
能服从组织安排41.4%45.2%
更能吃苦耐劳48.8%46.2%
成长空间较大48.2%46.2%
专心本职工作39%43%
劳动力成本较低24.5%30.1%
专业技能更扎实51%49.5%
(二)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
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见表2。通过表2中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责任心较差”是学生、企业共同认可的就业劣势。学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一般都是在最后一年才参加实践,平时参加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学生工作年龄较小,心智还未成熟,未能真正意义上从学生转换成职业人这个角色,自然对责任的概念比较糊,本身职业学校的学生学识有限,谈起创新能力比高中后的大学生相差一大截。同时,“缺乏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狭窄”、“专业理论不扎实”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2)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28.3%),没有企业(35.5%)认识的深刻。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表2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劣势
调查项学生企业
实践动手能力差33.8%31.2%
创新能力不足45%37.6%
缺乏专业技能30.8%29.3%
缺乏主动性,责任心较差37.6%44.1%
不能吃苦耐劳25.6%32.3%
社会工作经验不足59.4%60.2%
知识面狭窄35.7%37.6%
专业理论不扎实36.5%32.3%
心理承受能力弱28.3%35.5%
(三)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程度
调查影响就业能力的要素,采用五级量表,1为不重要,5为重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绘制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度,具体见表3。统计结果显示,在19个具体就业能力中,选取排在前面的五项发现:学生和企业都认为,“诚实讲信用”、“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被动的回应”等方面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还要求学生“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充满自信和勇气”;学生则认为,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六大就业能力来看,学生和企业则都认为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应聘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是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 表3各项就业能力的认可度
六大能力具体构成学生认可度企业认可度
专业能力专业课平均成绩4.104.13
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334.37
参加各级技能大赛、BIM大赛等,某项专业技能突出3.843.82
实践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4.344.53
较强的表达能力4.434.39
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被动的回应4.354.53
在校参加社团组织并承担一定职务3.853.94
在班级、学生会担任干部3.823.90
思维能力能举一反三、迅速、准确的理解问题4.294.40
参加各级创新大赛,有自己的创新成果3.873.83
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4.294.47
诚实讲信用4.374.62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有社会责任感4.314.45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174.34
适应能力充满自信和勇气4.324.54
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4.304.57
应聘能力举止大方,衣着整洁,注重个人形象4.184.28
竞争意识强烈4.174.40
社交能力4.064.18
四、建设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理想,用最短的时间从校园人过度到企业人。面向社会办学,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制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专业就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还可以让学生客观准确地实现自我定位,缩短就业后与企业、社会的磨合期。[2]
(二)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全面分析其就业能力,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并付诸行动。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职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架起自我需求和行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参加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学业、就业的紧密结合。并注意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激励自己,逐步明确目标。从新生入学开始,有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目标,最后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面对社会。
(三)职业素质培养
营造职业氛围,用行业文化感染学生,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展现行业特点和岗位特点。通过拓展训练、各类大赛、人际交往培训等一系列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增进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既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富有朝气,又要让学生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
出让行业、企业、社会所认可的毕业生。(四)心理素质培养
行业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受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当没有及时和企业签订聘用协议或一时没找到工作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压能力、受挫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在应聘求职时认清自己的位置,用平常心处理好自己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从学校、系部到班级,层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并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宣传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目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计划,并指导系部、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系部心理工作者的培训。系部结合专业特色,制定并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班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定期请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各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结合专业特点与职业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总之,行业性高职院校应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和需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继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洪波.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况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223-225.
[3]曹加平,杨丽君,裴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58-60.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