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若追根溯源,可能很难说清国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兴于何时何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职业学校,一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而形成的重视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这种理念渗透着“行知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教育追求,指引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学校的课堂变革:先进的教学手段——“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丰富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灵活的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竞争”、“合作交流”,等等。“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这样努力着,实践着,收获着。然而,在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演式的课堂、程式化的“时尚”教学、形式化的合作,等等。
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教学的多媒体手段是否有效,是否仅仅是从“黑板”到“白板”的媒体置换?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设计是否必须,我们是否只是为了制作课堂的虚假繁荣?
教学设计是否以生为本,“任务驱动”是否变成了“傻瓜式”的操作指南,而学生则成了任务引领的操作工?
教学互动是“因材施教”,还是成为了少数精英学生的“表演秀”?
……
进一步地追问:
如果一堂公开课在华丽亮相之前需要“试讲”,甚至需要数次“试讲”和“安排”,那么这节课的价值究竟何在?这究竟是在展示课改成果,还是与课改背道而驰?
再去审视我们的每一节课,我们有没有依据课改精神设计每一次教学,我们的课堂教会了学生什么,我们的课将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怎样的痕迹?
上述问题是令我们纠结的。面对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理念到教学实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课改理念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神话”?静静地反思,我想,是我们教学实施中的错位。
有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课改是为了什么?课改是为了教育能更好地“育人”,是为了教育能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我们现在的逻辑却有些混乱。课改仿佛成了一件时髦的衣裳,我们是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不落伍,我们把课改当做时尚挂在嘴边,刻在墙上,写入计划。我们急于事功,匆忙间,我们只看到了一些课改外显的形式,没有用心去领悟课改的真谛;匆忙间,我们有些功利,我们将课改异化为只有华丽外衣的表演课。我们热衷于模仿——模仿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的理念没有真正转变,如果我们没有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和实践课改,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并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那么课改之于我们永远只是一个舞台上的道具,我们的“新”课堂也就成了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课堂。
如何给课堂赋予灵魂?
我想,我们应当重读叶澜先生1997年的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时至今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依然是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呼唤。“教育”和“生命”这两个词在其本质上是相近的,教育的本质意义是要产生一种影响,一种对生命的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当如叶澜先生所呼吁的,去“关注师生共在的课堂生命质量”,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课堂的生命和灵魂,这与课改的初衷是一致的。
课改实践的前提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我们便不再浮躁,我们就会在学习课改理念的同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需求,精心设计好我们的教育活动,让课堂上的生命都舒展起来,明丽起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的教学不应当在所谓的“方法和技术”中迷失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必须要和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师生、特定的场景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陶西平先生说,“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我们应当加强专业修养——包括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从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研究课程,从“做学合一”的角度研究教法、学法,选取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追求和实现有效教学。说到这里,《孔子游春》一文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生动的启示。它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既是生活中的教育,亦是启发中的教育,更是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学生的“自我教育”,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如此的教育,学生怎能不铭刻于心呢?
叶澜先生认为“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是的,在为课堂精心设计好方案以后,我们还要凭借智慧和能力——智慧和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中不断地修炼——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丰美起来。彼时,课堂就拥有了灵魂,彼时,课堂就将成为师生记忆中的有价值的生命历程。我想,教学达到这一境界,该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学校)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学校的课堂变革:先进的教学手段——“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丰富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灵活的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竞争”、“合作交流”,等等。“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这样努力着,实践着,收获着。然而,在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演式的课堂、程式化的“时尚”教学、形式化的合作,等等。
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教学的多媒体手段是否有效,是否仅仅是从“黑板”到“白板”的媒体置换?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设计是否必须,我们是否只是为了制作课堂的虚假繁荣?
教学设计是否以生为本,“任务驱动”是否变成了“傻瓜式”的操作指南,而学生则成了任务引领的操作工?
教学互动是“因材施教”,还是成为了少数精英学生的“表演秀”?
……
进一步地追问:
如果一堂公开课在华丽亮相之前需要“试讲”,甚至需要数次“试讲”和“安排”,那么这节课的价值究竟何在?这究竟是在展示课改成果,还是与课改背道而驰?
再去审视我们的每一节课,我们有没有依据课改精神设计每一次教学,我们的课堂教会了学生什么,我们的课将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怎样的痕迹?
上述问题是令我们纠结的。面对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理念到教学实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课改理念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神话”?静静地反思,我想,是我们教学实施中的错位。
有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课改是为了什么?课改是为了教育能更好地“育人”,是为了教育能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我们现在的逻辑却有些混乱。课改仿佛成了一件时髦的衣裳,我们是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不落伍,我们把课改当做时尚挂在嘴边,刻在墙上,写入计划。我们急于事功,匆忙间,我们只看到了一些课改外显的形式,没有用心去领悟课改的真谛;匆忙间,我们有些功利,我们将课改异化为只有华丽外衣的表演课。我们热衷于模仿——模仿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的理念没有真正转变,如果我们没有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和实践课改,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并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那么课改之于我们永远只是一个舞台上的道具,我们的“新”课堂也就成了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课堂。
如何给课堂赋予灵魂?
我想,我们应当重读叶澜先生1997年的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时至今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依然是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呼唤。“教育”和“生命”这两个词在其本质上是相近的,教育的本质意义是要产生一种影响,一种对生命的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当如叶澜先生所呼吁的,去“关注师生共在的课堂生命质量”,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课堂的生命和灵魂,这与课改的初衷是一致的。
课改实践的前提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我们便不再浮躁,我们就会在学习课改理念的同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需求,精心设计好我们的教育活动,让课堂上的生命都舒展起来,明丽起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的教学不应当在所谓的“方法和技术”中迷失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必须要和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师生、特定的场景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陶西平先生说,“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我们应当加强专业修养——包括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从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研究课程,从“做学合一”的角度研究教法、学法,选取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追求和实现有效教学。说到这里,《孔子游春》一文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生动的启示。它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既是生活中的教育,亦是启发中的教育,更是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学生的“自我教育”,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如此的教育,学生怎能不铭刻于心呢?
叶澜先生认为“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是的,在为课堂精心设计好方案以后,我们还要凭借智慧和能力——智慧和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中不断地修炼——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丰美起来。彼时,课堂就拥有了灵魂,彼时,课堂就将成为师生记忆中的有价值的生命历程。我想,教学达到这一境界,该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