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体质指数(BMI)和腰臀围比(WHR)对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州市18-75岁的2 610人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随BMI、WHR增加而逐渐增加(P﹤0.001)。BMI﹤24.0kg/m2时,SBP、DBP、高血压患病率患病最低,当BMI达到超重和肥胖时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结论 MBI和WHR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将明显减少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
【关键词】青州市成人 体质指数 腰臀比 血压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高血压现在已成为中国人口主要死因的第一位[1],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体质指数(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作为简易的超重、肥胖体表测量指标已被业内人士广为接受。近年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各年龄段均比体形正常或偏瘦者更易患高血压。本文通过探讨青州市成人体质指数(BMI)和臀围比(WHR)对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高血压健康宣教提供基线数据;同时为研究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和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于 2007年1月-2009年6月份对青州市18-75岁的常居2 610人采用统一调查表,由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高血压史、高血糖史,吸烟、饮酒、饮食情况。体格检查主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体质指数(BMI)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 (米,m)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 kg/m2)。
(2)诊断标准:高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血压<140/90mmHg者。成人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超重为体质指数(BMI)24.0-27.9kg/m2,肥胖为体质指数(BMI)≥28kg/m2。
(3)统计学处理
用Excel建立相应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对两性人群的BMI和WHR做描述性探索分析;各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用列联表资料分析。
2 结果
(1)一般情况
共调查2 610人,其中男性1 732人,女性878人,男:女=1.97:1;年龄18~29岁321人,30-39岁783人,40-49岁701人,50-59岁513人,60-75岁292人,平均年龄56.9岁。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见表 1。平均BMI为24.55kg/m2;平均WHR为0.86。
(2)不同BMI者的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表2):SBP及DBP在不同BMI组不同;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其中SBP及DBP、高血压患病率在BMI为18-20kg/m2为最低,且随BMI增加而逐渐增加。BMI<18kg/m2因例数较少,而SBP及DBP、高血压患病率相对偏高。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我国超重人群已达2亿、肥胖人群达6000万。
目前认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由肥胖引起高血压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增加、伴随胰岛素抵抗、血浆瘦素与尿中NO代谢产物浓度和肥胖者心输出量增高引起动脉血管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有BMI,WC和WHR。BMI是反映身体整体肥胖程度的指标,WC和WHR是反映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的指标。Ashley和Kannel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一般可以导致SBP水平升高7mmHg。另有研究表明,如果超过正常体重的患者每减掉1kg体重,将会使SBP下降0.33mmHg,使DBP下降0.43mmHg。He等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体重控制的长期作用的巨大的,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77%。本研究分析了不同BMI和WHR对成人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发现男、女人群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与BMI、WHR关联。随着BMI和WHR的增加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本资料通过对青州市18-75岁人群抽样调查表明,MBI和WHR与高血压患病相关。因此,应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从而,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7.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262500
【关键词】青州市成人 体质指数 腰臀比 血压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高血压现在已成为中国人口主要死因的第一位[1],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体质指数(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作为简易的超重、肥胖体表测量指标已被业内人士广为接受。近年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各年龄段均比体形正常或偏瘦者更易患高血压。本文通过探讨青州市成人体质指数(BMI)和臀围比(WHR)对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高血压健康宣教提供基线数据;同时为研究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和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于 2007年1月-2009年6月份对青州市18-75岁的常居2 610人采用统一调查表,由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高血压史、高血糖史,吸烟、饮酒、饮食情况。体格检查主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体质指数(BMI)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 (米,m)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 kg/m2)。
(2)诊断标准:高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血压<140/90mmHg者。成人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超重为体质指数(BMI)24.0-27.9kg/m2,肥胖为体质指数(BMI)≥28kg/m2。
(3)统计学处理
用Excel建立相应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对两性人群的BMI和WHR做描述性探索分析;各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用列联表资料分析。
2 结果
(1)一般情况
共调查2 610人,其中男性1 732人,女性878人,男:女=1.97:1;年龄18~29岁321人,30-39岁783人,40-49岁701人,50-59岁513人,60-75岁292人,平均年龄56.9岁。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见表 1。平均BMI为24.55kg/m2;平均WHR为0.86。
(2)不同BMI者的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表2):SBP及DBP在不同BMI组不同;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其中SBP及DBP、高血压患病率在BMI为18-20kg/m2为最低,且随BMI增加而逐渐增加。BMI<18kg/m2因例数较少,而SBP及DBP、高血压患病率相对偏高。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我国超重人群已达2亿、肥胖人群达6000万。
目前认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由肥胖引起高血压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增加、伴随胰岛素抵抗、血浆瘦素与尿中NO代谢产物浓度和肥胖者心输出量增高引起动脉血管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有BMI,WC和WHR。BMI是反映身体整体肥胖程度的指标,WC和WHR是反映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的指标。Ashley和Kannel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一般可以导致SBP水平升高7mmHg。另有研究表明,如果超过正常体重的患者每减掉1kg体重,将会使SBP下降0.33mmHg,使DBP下降0.43mmHg。He等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体重控制的长期作用的巨大的,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77%。本研究分析了不同BMI和WHR对成人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发现男、女人群血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与BMI、WHR关联。随着BMI和WHR的增加压均值、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本资料通过对青州市18-75岁人群抽样调查表明,MBI和WHR与高血压患病相关。因此,应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从而,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7.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2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