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岸的曲线和桥的纵深一跃,给了我们自然景观中纵与横的视觉美感,我们似乎找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连线。的确,我们的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江河,不敢想象失去了水和桥的困境。于是,我在这“纵与横”的影像中找到了关于桥的电影记忆。
世界上有两处桥的奇观:一处在卢森堡阿尔泽特河与佩特鲁斯河的比特留斯大峡谷,建有一百多座桥,那里有欧洲最美的桥,我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路过时曾有幸一睹;另一处是中国浙南的泰顺,建有一百多座廊桥,是一处世界廊桥博物馆,像泗溪桥、文兴桥、姐妹桥,那是中国最美的桥。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丽的桥,自然会演绎出趣味十足的影片来。
在电影导演手中,桥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暗示,是一个记忆,是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梦。
说桥,从你记忆中最快跳出来的当属电影《魂断蓝桥》(1940),一个译得十分凄美的带着中国元素的名字。伟大的爱失而复得,桥将河的两个点,大地上人的两颗心连成了一条线。
——河是阻隔,桥与船才是连接,并将其自然结构合理化。
两个年轻恋人别离时,桥成了“在水一方”的连线,此时的离别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中,桥因此更显得凄凄惨惨,《魂断蓝桥》中那段伤心的曲子你一定记得,还有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对剧情精准的诠释。那座“蓝桥”的名字叫“滑铁卢桥”,军官罗依和他的恋人玛拉在此将一场悲剧进行到了最后。
从“蓝桥”到“廊桥”,在电影视觉中,桥一直诉说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演员伊斯特伍德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共同设计了美国版的凄美的“廊桥”视觉——《廊桥遗梦》(1995)。从廊桥桥栏上一张美丽的便条开始,“当飞蛾舞动着翅膀……”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诗差一点改变两个中年男女一生的命运。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夏天,一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和一位富于幻想和诗意的移民自意大利的乡村主妇弗朗西丝卡4天的婚外恋情,最后消失在滂沱的大雨之中,罗伯特·金凯最终没有带走他一见钟情的女人,没有完成河两端的华丽跨越。两位中年人心中的桥刚刚架起就坍塌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让观众记忆深刻:大雨中,弗朗西丝卡在丈夫的汽车里紧攥着车门把手,手紧了又放,放了又紧,前面是金凯将要远离的汽车,汽车的后视镜上分明挂着弗朗西丝卡送给金凯的项链。她打开车门就意味着永远离开她的丈夫——她在意大利巴里恋爱又跟随这位美国大兵远嫁异邦——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情感平衡让她矛盾着犹豫着,眼睛直直地看着远去的汽车。4天,一对中年男女迅速坠入了爱河,又依依不舍地离去,弗朗西丝卡留下了遗嘱,死后把她的骨灰撒在麦迪逊桥。这种爱属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执著于情感的世界,永远地定格在美国西部的旷野。
——我们记住那座廊桥的名字:“麦迪逊桥”。罗伯特·金凯开着一辆墨绿色的“皮卡”,行驶在依阿华起伏不平的美丽乡村,就像那个撑着油纸伞的雨巷,邂逅了一位4天值得一生怀念的女人。当年拍“雨中离别”一场戏时,在场的演职员和观众都感动得哭了。作家赵玫曾亲历现场,她写过一篇很漂亮的散文。罗伯特·金凯去世后留给弗朗西丝卡一箱遗物,其中有两台尼康F相机,在整个60年代,它几乎是专业相机的代名词。金凯用它拍下了麦迪逊桥和弗朗西丝卡美丽的笑容,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个中年女人的妩媚、纯朴和健康表演得那么尽善尽美。有人说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她的影片中有三个绝佳角色:莎拉(《法国中尉的女人》)、苏菲(《苏菲的选择》)和弗朗西丝卡(《廊桥遗梦》),演绎这三个角色,她都有着教科书般的表演。
其实,我国有数不清的廊桥,既是为了遮风避雨又兼有男女相聚,谈情说爱就再自然不过了。关于桥的爱情故事还有影片《新桥恋人》(1992),是法国电影史上投资最高的一部爱情文艺片,朱丽叶·比诺什给了我们精彩的艺术视觉。
把“桥”拍到极致也是无法模仿、复制的是日本导演今村昌平。这位两次戛纳“金棕榈”大奖得主曾执导影片《赤桥下的暖流》(2001),他大书特书了一曲生命的伟大赞歌。
赤桥是一座红色的桥,是生命的象征,赤桥下有水,而女人是水做的,是生命之源。你看,水中有鱼,有水草,岸边有苔藓,一片水的世界,潮湿的世界,而潮湿才有生命的活力,是生命生长之温床。
《赤桥下的暖流》是一部视觉美丽且情色大胆的影片,今村昌平时年已是76岁高龄,他那“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手法,把母性的伟大推到了极致。影片描写女人在做爱时,她的体液会奇迹般地喷涌,像美丽的喷泉,在阳光下常常划出一道彩虹般的桥横跨幸福的蓝天之上。今村昌平大大夸张了人本身的自然力量——女性的生殖力量,充满了一种原始力量的美。赤桥下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游弋在水中,桥是男性,红色、凝重;水是女性,白色、晶莹,桥与水构成了和谐的生命中的两极,而母性的伟大滋养着我们的一切。役所广司和清水美砂这两位在电影《鳗鱼》(1997)中配合默契的演员表演得自然流畅。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有一幅油画《日本桥》,水和桥的构图也充满了红色的元素,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勃发,不知道今村昌平是否研读了这幅作品。
其实,桥是一个象征。同《赤桥下的暖流》一样,许多文学、影视作品的某一名称就成为一种特指,比如--卡桑德拉(古希腊神话)(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福克斯河监狱(电视剧《越狱》)、古拉格群岛(小说《古拉格群岛》)、卡延森林(电影《卡廷惨案》)、麦迪逊桥(电影《廊桥遗梦》)。
冷兵器时代早就过去,火药武器似乎也不再神勇,于是战争狂人们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生化武器。当然,如果有曝光的可能,他们便会不顾一切地阻止。电影《卡桑德拉大桥》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两名恐怖分子试图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与警察打斗时打碎了装有肺鼠疫菌的试管,其中X被感染后-逃上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为了不让细菌扩散,高层下令列车改道驶向波兰隔离区的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这是冷战时期的典型叙事。好在列车上的医生张伯伦带领乘客与军人展开搏斗,最后大部分人逃出了险境,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用古希腊神话主吉凶的“卡桑德拉”女神作为片名,它暗示了死亡、恐惧与地狱。冲出地狱、挽救生命成为了这部电影的鲜明主题。
桥,在电影里表现更多的是战争的冲击点,《飞夺泸定桥》(中国)、《桥》(南斯拉夫)、《奇袭》(中国)、《桂河大桥》(英国)、《遥远的桥》(美国),还有《最后的桥》都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场面宏大,常常惨烈异常。这又是“桥”中比较好归类的影片。其中“二战”题材的影片《遥远的桥》,我真佩服美国人演绎了一场败在德国军人手下的战斗,死伤惨重的美国兵最后也没有占领莱茵河上德国兵把守的大桥,电影的结尾是德国人很绅士地将战俘移交给美国人。而《最后的桥》讲述德国战败前夕,兵源紧缺,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被派上了战场“保家卫国”,一张张稚嫩的脸,单薄的身子,他们被战争的机器无情绞杀。
当我们从电影的影库中把一类电影进行检索,也就相当于把一类物品放到一个筐里,你在摆弄中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
世界上有两处桥的奇观:一处在卢森堡阿尔泽特河与佩特鲁斯河的比特留斯大峡谷,建有一百多座桥,那里有欧洲最美的桥,我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路过时曾有幸一睹;另一处是中国浙南的泰顺,建有一百多座廊桥,是一处世界廊桥博物馆,像泗溪桥、文兴桥、姐妹桥,那是中国最美的桥。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丽的桥,自然会演绎出趣味十足的影片来。
在电影导演手中,桥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暗示,是一个记忆,是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梦。
说桥,从你记忆中最快跳出来的当属电影《魂断蓝桥》(1940),一个译得十分凄美的带着中国元素的名字。伟大的爱失而复得,桥将河的两个点,大地上人的两颗心连成了一条线。
——河是阻隔,桥与船才是连接,并将其自然结构合理化。
两个年轻恋人别离时,桥成了“在水一方”的连线,此时的离别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中,桥因此更显得凄凄惨惨,《魂断蓝桥》中那段伤心的曲子你一定记得,还有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对剧情精准的诠释。那座“蓝桥”的名字叫“滑铁卢桥”,军官罗依和他的恋人玛拉在此将一场悲剧进行到了最后。
从“蓝桥”到“廊桥”,在电影视觉中,桥一直诉说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演员伊斯特伍德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共同设计了美国版的凄美的“廊桥”视觉——《廊桥遗梦》(1995)。从廊桥桥栏上一张美丽的便条开始,“当飞蛾舞动着翅膀……”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诗差一点改变两个中年男女一生的命运。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夏天,一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和一位富于幻想和诗意的移民自意大利的乡村主妇弗朗西丝卡4天的婚外恋情,最后消失在滂沱的大雨之中,罗伯特·金凯最终没有带走他一见钟情的女人,没有完成河两端的华丽跨越。两位中年人心中的桥刚刚架起就坍塌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让观众记忆深刻:大雨中,弗朗西丝卡在丈夫的汽车里紧攥着车门把手,手紧了又放,放了又紧,前面是金凯将要远离的汽车,汽车的后视镜上分明挂着弗朗西丝卡送给金凯的项链。她打开车门就意味着永远离开她的丈夫——她在意大利巴里恋爱又跟随这位美国大兵远嫁异邦——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情感平衡让她矛盾着犹豫着,眼睛直直地看着远去的汽车。4天,一对中年男女迅速坠入了爱河,又依依不舍地离去,弗朗西丝卡留下了遗嘱,死后把她的骨灰撒在麦迪逊桥。这种爱属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执著于情感的世界,永远地定格在美国西部的旷野。
——我们记住那座廊桥的名字:“麦迪逊桥”。罗伯特·金凯开着一辆墨绿色的“皮卡”,行驶在依阿华起伏不平的美丽乡村,就像那个撑着油纸伞的雨巷,邂逅了一位4天值得一生怀念的女人。当年拍“雨中离别”一场戏时,在场的演职员和观众都感动得哭了。作家赵玫曾亲历现场,她写过一篇很漂亮的散文。罗伯特·金凯去世后留给弗朗西丝卡一箱遗物,其中有两台尼康F相机,在整个60年代,它几乎是专业相机的代名词。金凯用它拍下了麦迪逊桥和弗朗西丝卡美丽的笑容,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个中年女人的妩媚、纯朴和健康表演得那么尽善尽美。有人说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她的影片中有三个绝佳角色:莎拉(《法国中尉的女人》)、苏菲(《苏菲的选择》)和弗朗西丝卡(《廊桥遗梦》),演绎这三个角色,她都有着教科书般的表演。
其实,我国有数不清的廊桥,既是为了遮风避雨又兼有男女相聚,谈情说爱就再自然不过了。关于桥的爱情故事还有影片《新桥恋人》(1992),是法国电影史上投资最高的一部爱情文艺片,朱丽叶·比诺什给了我们精彩的艺术视觉。
把“桥”拍到极致也是无法模仿、复制的是日本导演今村昌平。这位两次戛纳“金棕榈”大奖得主曾执导影片《赤桥下的暖流》(2001),他大书特书了一曲生命的伟大赞歌。
赤桥是一座红色的桥,是生命的象征,赤桥下有水,而女人是水做的,是生命之源。你看,水中有鱼,有水草,岸边有苔藓,一片水的世界,潮湿的世界,而潮湿才有生命的活力,是生命生长之温床。
《赤桥下的暖流》是一部视觉美丽且情色大胆的影片,今村昌平时年已是76岁高龄,他那“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手法,把母性的伟大推到了极致。影片描写女人在做爱时,她的体液会奇迹般地喷涌,像美丽的喷泉,在阳光下常常划出一道彩虹般的桥横跨幸福的蓝天之上。今村昌平大大夸张了人本身的自然力量——女性的生殖力量,充满了一种原始力量的美。赤桥下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游弋在水中,桥是男性,红色、凝重;水是女性,白色、晶莹,桥与水构成了和谐的生命中的两极,而母性的伟大滋养着我们的一切。役所广司和清水美砂这两位在电影《鳗鱼》(1997)中配合默契的演员表演得自然流畅。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有一幅油画《日本桥》,水和桥的构图也充满了红色的元素,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勃发,不知道今村昌平是否研读了这幅作品。
其实,桥是一个象征。同《赤桥下的暖流》一样,许多文学、影视作品的某一名称就成为一种特指,比如--卡桑德拉(古希腊神话)(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福克斯河监狱(电视剧《越狱》)、古拉格群岛(小说《古拉格群岛》)、卡延森林(电影《卡廷惨案》)、麦迪逊桥(电影《廊桥遗梦》)。
冷兵器时代早就过去,火药武器似乎也不再神勇,于是战争狂人们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生化武器。当然,如果有曝光的可能,他们便会不顾一切地阻止。电影《卡桑德拉大桥》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两名恐怖分子试图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与警察打斗时打碎了装有肺鼠疫菌的试管,其中X被感染后-逃上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为了不让细菌扩散,高层下令列车改道驶向波兰隔离区的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这是冷战时期的典型叙事。好在列车上的医生张伯伦带领乘客与军人展开搏斗,最后大部分人逃出了险境,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用古希腊神话主吉凶的“卡桑德拉”女神作为片名,它暗示了死亡、恐惧与地狱。冲出地狱、挽救生命成为了这部电影的鲜明主题。
桥,在电影里表现更多的是战争的冲击点,《飞夺泸定桥》(中国)、《桥》(南斯拉夫)、《奇袭》(中国)、《桂河大桥》(英国)、《遥远的桥》(美国),还有《最后的桥》都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场面宏大,常常惨烈异常。这又是“桥”中比较好归类的影片。其中“二战”题材的影片《遥远的桥》,我真佩服美国人演绎了一场败在德国军人手下的战斗,死伤惨重的美国兵最后也没有占领莱茵河上德国兵把守的大桥,电影的结尾是德国人很绅士地将战俘移交给美国人。而《最后的桥》讲述德国战败前夕,兵源紧缺,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被派上了战场“保家卫国”,一张张稚嫩的脸,单薄的身子,他们被战争的机器无情绞杀。
当我们从电影的影库中把一类电影进行检索,也就相当于把一类物品放到一个筐里,你在摆弄中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