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说:“诵读以贯之,思通以诵之。”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把握文中情感、感悟作品深意,为写作积累素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笔者从诵读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并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自身的语文素质。
一、注重诵读的重要性
一是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二是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文言文的诵读,往往比单纯的逐字逐句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学生体察感受深刻。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经过反复诵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和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是诵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学习文言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了。教师可采用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朗诵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熟读,再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熟悉感,畏难情绪自然会减轻些。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上少诵读、不诵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国家语委检查团曾经对部分省市师范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检查,其中一项是朗读课文。结果,理科生读得层次分明、表达清楚的为数不多,中文系学生读得也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现象,中小学乃至高中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数量少,此其一;其二,即使有诵读,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缺少方法指导,诵读成了走过场,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三、利用诵读,搞好高中文言文教学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笔者结合《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利用诵读教好高中文言文。
第一步,粗读。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地写在课本上。笔者提示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释和翻译书工具。让笔者高兴的是几位学生到办公室,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笔者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诵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笔者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地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然后笔者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诵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笔者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诵读,最后进行了齐读。
通过反复的诵读,在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笔者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和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笔者发现学生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四、运用诵读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但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旨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或记人叙事,或抒怀说理,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让口耳开放起来,让心灵开放起来,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不断“反刍”,不断加深,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才能为作品所感染,直至爱不释手,掩卷遐思;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精力,积极愉快接受学习任务。
优秀文言文作品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若通过诵读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一经诵读,文章也就了然于胸,溢于言表,学生正是从这诵读中,心领神会,获得极大满足,达到审美目的。
一、注重诵读的重要性
一是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二是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文言文的诵读,往往比单纯的逐字逐句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学生体察感受深刻。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经过反复诵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和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是诵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学习文言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了。教师可采用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朗诵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熟读,再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熟悉感,畏难情绪自然会减轻些。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上少诵读、不诵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国家语委检查团曾经对部分省市师范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检查,其中一项是朗读课文。结果,理科生读得层次分明、表达清楚的为数不多,中文系学生读得也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现象,中小学乃至高中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数量少,此其一;其二,即使有诵读,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缺少方法指导,诵读成了走过场,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三、利用诵读,搞好高中文言文教学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笔者结合《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利用诵读教好高中文言文。
第一步,粗读。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地写在课本上。笔者提示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释和翻译书工具。让笔者高兴的是几位学生到办公室,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笔者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诵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笔者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地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然后笔者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诵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笔者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诵读,最后进行了齐读。
通过反复的诵读,在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笔者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和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笔者发现学生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
四、运用诵读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但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旨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或记人叙事,或抒怀说理,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让口耳开放起来,让心灵开放起来,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不断“反刍”,不断加深,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才能为作品所感染,直至爱不释手,掩卷遐思;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精力,积极愉快接受学习任务。
优秀文言文作品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若通过诵读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一经诵读,文章也就了然于胸,溢于言表,学生正是从这诵读中,心领神会,获得极大满足,达到审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