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史纸:百年不褪色的“纸中丝绸”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咚……”木桩撞击着料槽发出沉闷的响
  声,仿佛时光深处的回响。水槽里盛满调好的
  纸浆,连城县姑田镇连史纸古法造纸作坊美玉堂中,连史
  纸技艺传承人邓金坤双手抓住廉床,熟练地在水槽里上下
  各“抄”几次,廉网上便形成厚薄均匀的一层纸,随后他
  把纸捞起扣放在纸托上,待烘干后,一张连史纸便诞生
  了。
  400年前,连城姑田一带遍布造纸厂,产出的连史纸更
  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清嘉庆年间,连史纸不仅在国内受
  到热捧,还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南洋国家,成
  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大宗出口商品,姑田人因此获
  益颇丰,在当地素有“金姑田”之称。
  400年后,连城造纸业走向没落,纸厂相继关闭。邓金
  坤成了这个传统工艺为数不多的守望者,传了十一代的美
  玉堂,成了连史纸制作的“独苗”。2008年,“连城连史
  纸制作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中丝绸”: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
  在美玉堂,邓金坤向我们“炫耀”他的传家宝:一张
  产于清嘉庆年间的连史纸,它虽历经近200年,却还是洁白
  如新,且质感柔滑,薄韧整洁。
  邓金坤说,“连史纸”的叫法,在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编纂的《连城县志》中就有记载,这是我国最
  早记载“连史”纸法名称的史料。“连史纸自从问世后,
  就名重艺林,为世人所珍爱,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
  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连史纸因其独特的品质,被誉为
  ‘纸中丝绸’,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
  连史纸制作,就连朝廷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官府榜文
  用纸,都采用连史纸。”
  为了考究证明连史纸的品质,邓金坤还将连史纸送往
  权威机构检测。检测结果证实,连史纸白度变化值为2.8%,
  大大优于国家宣纸变化值5%的标准。
  连史纸作为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
  珍贵纸料一时名声大噪,吸引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
  的杭州西泠印社前来与美玉堂合作建立连史纸产业合作基
  地。这是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首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连史纸为何品质如此好?邓金坤说,这与连城精湛的
  造纸技术有关。别看薄薄一张纸,工艺却很复杂。“片纸
  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史纸需72道工艺制造
  而成,这样产出的宣纸质地好,让它享有了“百年不褪
  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
  邓金坤说,连史纸制作技艺是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和连
  城捞纸法的结合,主要工艺流程分为备料和制纸两大部
  分,总耗时8个月。备料主要在山上,先是上山砍嫩竹,将
  嫩竹下竹塘,费时两个月沤烂,然后洗成竹丝,坯吹,先
  在石灰水里浸渍,洗净进行炊料蒸煮,后用纯碱浸渍,再
  次进行炊料蒸煮。竹丝洗净后上竹竿晒干做成竹丝饼,在
  山上漂白3个月,最后送到碓料房进行碓料。至此,造纸的
  原料方才备好。
  制纸首先是在纸寮(造纸场所)进行手工捞纸。捞到
  约300张、15厘米厚的湿纸层后,将其水分榨干,送至焙纸
  房进行焙干,焙干后再经过老师傅精心整纸、选纸,将不
  合要求的纸张剔除。最后,用60厘米长的裁纸弯刀按规格
  进行切纸,包装好后就可以销售了。
  明清时期,连史纸代表着中国竹纸生产技术的最高水
  平,被称作“民间国宝”。2010年,它还亮相上海世博会。
  “连城纸贵”
  若说“洛阳纸贵”,那么在明清时期,当时连城纸业
  发达,也曾上演过“连城纸贵”。
  “400多年前,连城遍地是造纸厂,一派生机勃勃景
  象,家家争当纸老板,连城宣纸订单很多。”邓金坤说,
  鼎盛时期当地有1000余户手工纸号,工人1万多人,年产纸
  6万多担。
  清顺治年间,连史纸已饮誉京华,后转销台湾。台湾
  府志中的《范志》、康熙时期的《佩文韵府》、乾隆时期
  的《帝王纪要》、四库全书的经部《月解令》、连城四堡
  书坊印刷的《幼学琼林》《西厢记》及清代皇室刊印的
  《膳房清册》等,均采用连史纸印制,无不是图书中的精
  品。
  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在书籍第一
  页印上“上等连史纸印制”,以此吸引顾客,足见连史纸
  在江南地区印书业中的地位和地方品牌效应。
  前些年,邓金坤等人在姑田镇上堡村牛栏桥碾米厂水
  渠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高2.1米、
  宽0.8米、厚0.16米、重约600公斤。他们用铲车将石碑翻
  转,发现石碑朝下的一面刻满了字,仔细看完竟是一篇清
  咸丰十一年的《福峰纸纲》碑文,字迹清晰可辨,保存十
  分完好。碑上所刻内容大意是统一连史纸生产和销售条
  约,参议者有广东客商10人,当地业界人士50人和纸号24
  家,规定凡福建、江西和广东客商一律遵守条约。
  据碑文记载,原立石碑之处是姑田镇公王庙。邓金坤   说,纸纲石碑的发现,说明当年的连史纸,深受商贾喜
  欢,是个热门行业,全国各地商贾汇集连城,抢做连史纸
  生意。
  连史纸的辉煌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民国初期,连史纸
  业还有纸庄商号50多家。
  “百年老字号”执著坚守
  但如今,连史纸已今非昔比,当地只剩下一些荒弃的
  古厂房。
  “连史纸的没落,主要是现在市场需求减少,加上书
  画篆刻及古籍修复是小众需求,销量十分有限。”邓金坤
  说。
  “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如果在自己手上消
  失,感觉非常对不起老祖宗。”80岁的黄大爷从事造纸64
  年,依然坚守着,每天还能捞300多张纸。说起连史纸的现
  状,他和老人们一阵唏嘘。
  姑田镇目前只剩美玉堂一家老字号还在生产连史纸。
  邓金坤说,祖上经营的百年纸号美玉堂始于1897年,传到
  其父时已历经十代,其间,祖业差一点就在他手上“沦
  陷”。
  原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镇上的纸厂受到
  波及,邓金坤的父亲也决定关闭美玉堂。一位老客户雪中
  送炭,不但送来订单,还借给他5万元。凭着这5万元,美
  玉堂重新开张。然而,那时年轻的邓金坤对连史纸造纸技
  术一窍不通,只能跟着一些老师傅,从点滴学起。
  “刚开始,我也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很向往走出大
  山,去山外头发展,但是心里就是舍不得放下祖传的工
  艺,就算亏损,也要把它坚持下去。”在邓金坤经营下,
  近年来,百年老字号美玉堂渐有起色。
  为了让连史纸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他为连史纸申请
  了国家专利,还利用微博、淘宝等网络营销模式进行销
  售,纸厂的效益大幅好转。
  更令人欣喜的是,连史纸作为连城“乡愁文化”的重
  要组成符号,受到了连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
  将支持邓金坤投资600万元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打
  造集生产、文化展示、技术研究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
  基地,让更多人领略传承400年的原始造纸技艺的独特魅
  力,使这一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尽管如此,邓金坤还是有自己的担忧:目前美玉堂的
  造纸工人,多数是一些老阿伯,年纪最大的80岁。由于造
  纸工艺复杂、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一个学徒要成为一名
  合格的制纸师傅,没有经过3年的苦练,难以出师。年轻人
  多不愿意苦练基本功,从事繁复的造纸工作,这让邓金坤
  为连史纸后继无人的前景感到担忧。
  他说,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
  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在保留其工艺精髓的
  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改进原有工艺中一些较为繁琐的
  工序,减轻劳动强度,让学习者能更快地掌握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让更多年轻人乐意加入保护
  和传承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队伍中。
  (摘自《福建日报》)
其他文献
为推进企业更好地了解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厦门市海沧区近日召开民企、侨企资本市场对接会。  福州市侨联日前举办产业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论坛,为侨商们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探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困境破解之道。  目前,安溪县金谷镇侨联暨威镇庙管委会应新加坡樟宜凤山寺理事会邀请,组团赴新加坡开展广泽尊王文化交流活动。  近日,澳门福州十邑社团总会访问团到闽侯考察访问
期刊
当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响起时,不少福建音乐人都怀念起刚刚病逝的阎肃。“这是他留给大家猴年最美好的新春祝愿。”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王鼎南说。  2013年,停办两年的央视青歌赛重新启动,在福建也设了分赛区。作为青歌赛资深评委的阎肃说:“福建赛区,我看错不了!”  说起福建选手在历届青歌赛中的表现,阎肃特别提到了曾在第十届比赛中一举夺得美声唱法业余组金奖的孙砾,这个奖实现了福建
期刊
在城市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除了红绿灯,总少不了交警的身影。而在众多的交警中,谢启明无疑是特殊的。  2015年11月,谢启明拄着拐杖在厦门湖里区蔡塘路口执勤的过程被网友拍成视频上传网络,短时间内就引来了800多万次的点击,无数人为他的公益之心点赞。  一天达到一个月的任务量  清晨6时许,起床洗漱;7时44分,到达协勤点;10时,完成协勤任务。这是谢启明一天早上的行程。  “五通灯塔公园今天有菊花展
期刊
陈澄,1983年生于莆田,2001年移居美国,曾参与阿富汗维和行动,退伍后在美国休斯敦担任警察,后提拔为警队队长。  他参加过阿富汗维和行动,不仅活着回来,还获得了美国陆军最高级的V级铜星勋章。退伍后,他又成为美国休斯敦市鲜见的华人警察,并于2014年被提升为警队队长。作为一个福建人,在枪案频发的世界头号持枪大国当“洋警官”,是一种什么感觉?遭遇险情时,他会不会像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队长”一样拔枪
期刊
“和尚背尼姑”“能补天巷”“祭酒岭”……这些奇奇怪怪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其实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地名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国际”“某某天下”这些没有文化底蕴的“洋地名”。久别的游子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过北京的人都有一种感受,满城各种“门”与“桥”的地名特别多,宣武门、地安门……三元桥、安慧桥……总会令游客置身于古都的文化氛围之中。  去过上海的
期刊
位于南平政和县杨源乡的杨源村,始建于公元889年,  旧时村中有一片柳树林,因而又称“柳州”。  2013年,乡里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古村修缮改造,这个  古朴的村庄,在散发“老味道”的同时,焕发出了新生。  走进如今的杨源村,古色古香的老街、清澈的溪流、见证  沧桑的石拱桥,让人恍惚间以为到了云南丽江。  村里147栋古民居,一栋挨一栋,是村民们居住的地  方。这些保存完整的老房子,多建于明末清初,
期刊
当猎人放下了猎枪  1979年初夏,年过花甲的唐瑞干作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会议的特邀代表,又来到了武夷山这个他一家几代都曾为之付出心血的世界著名生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  3天的学术性发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生物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分成3组出发到实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唐瑞干没有和大家结伴同行,而是带着简单的行装,肩背一支西德产的双管猎枪,独自走了。  他来到萦系着家族几代人追寻和思念的
期刊
上个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乱频繁,再加上沙溪流域盗匪横行,永安的大部分笋商都不愿外出卖笋干。而在永安西门五层阶,有一家“常兴商号”,店主人名叫陈广选,因为勤快、厚道、有胆识,笋农们大都愿意先把笋干赊销给他,等到来年再来收账。  在大伙的信任和支持下,陈广选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他在西门上桥尾置办了一个仓库,从事闽笋干收购,并把收购来的笋干用龙眼船装载,顺着沙溪运往福州,再通过海运销往
期刊
如果在食物界里来个奥斯卡评选,应该给糟菜提名“最佳配角奖”,煎鱼、炒肉、煸菜、煮汤,哪里都用得上它。早上起来一碗白粥,几筷子糟菜,一顿饭就解决了。  自然发酵的糟菜,比起醋来,那酸爽的滋味真叫人开胃。而糟菜要数闽清的好,不光是名头响亮、历史悠久,关键还在味道上。  闽清地处山区,溪涧纵横,又有肥沃的冲积盆地,到了冬天,昼夜温差大,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这里的人们有在冬季农闲时候种芥菜的传统
期刊
年年过年,年年祭灶。摆贡品、烧香烛、吃灶糖,这些事情让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不过,除了这些保留项目外,福建各地祭灶的风俗,也各有特色。  就拿祭灶的时间来说。福州有句俗话叫“官三、民四、曲蹄五”,意思是过去当官的腊月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而身份低下、被叫做“曲蹄”的连家船民,则只能在廿五祭灶。  闽南人祭灶俗称“送灶君”,时间也不是腊月廿三,而是除夕夜。此外,在闽南民间传说中,农历七月廿四是灶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