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多年的教学观摩活动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笔者看来,所谓“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要“细”。文本中的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篇章结构等,都可取来细细分析,品味揣摩,从而把握文本内容、挖掘文本深意、体味文本真情,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家来一次心灵的共鸣,提升阅读素养。

一、细读关键(重点)字词


  每一篇文章,在细读过程中,总能让人找到一些关键(重点)的字词——或对文章有“点睛”作用,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或具有特殊的深意。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思考并说出个人见解,从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家感情,丰富个人的阅读体验。
  如在教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时,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关键字“绿”来学习:这“绿”除了指“绿色”还指什么?作者对这“绿”怀有怎样的感情?请举例说明。通读课文后,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
  生1:“绿”还指常春藤。
  生2:作者喜爱“绿”。第4段“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的伙计都惊奇了。”从这句中的“欢喜”“喜悦”,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生3:第5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其中的“宝贵”,说明作者很喜欢这绿。
  生4:第5段“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绿对“我”的重要性,从中可看出“我”对绿的喜爱。
  生5:第7段一整段写“我”对常春藤生长状况的关注,“天天”望着窗口,可见“我”对绿的喜爱。
  ……
  师小结:正是因着对“绿”的喜爱,所以即使房子简陋,作者也住了进去,也正是因为爱“绿”,所以才萌发了“囚绿”的念头,固执地将它“牵进”了作者的屋子里。那么除了对这“绿”怀有喜爱之情外,作者还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1:怀念之情,从最后一段“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可看出。
  生2:第5段也说到,“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句中的“怀念”一词,也可看出作者对绿的想念。
  师小结:细读课文后,我们发现作者对“绿”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离开北平一年后还对它极为怀念牵挂,盼着有一天能够重逢见面。
  这样,通过抓住关键(重点)字词来学习,学生便能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感情,引发共鸣。

二、细读重点文段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然后再回到语言,反复地回往。为此,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可设置“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好重难点问题,使学生从中获益。
  如在讲《囚绿记》时,我们应抓住“囚绿”这一重点内容进行赏析,了解被囚后的“绿”的状况,“我”当时的心理,以及“我”固执“囚绿”的原因。过程如下:首先使学生明确,第8-11段的“囚绿”内容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读一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其次通过“想一想”来解决问题:被囚后的“绿”,是否心甘情愿被囚?“我”对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囚绿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抛出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找一找”,回到文本,再次细读后找出相关答案。最后就让大家一起来探讨,“说一说”,说出你的答案,你的感受。
  生1:不情愿。因为被囚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第10段)窗外有阳光,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生2:不情愿。从它被囚前的状态和被囚后的生长状况截然不同可看出。被囚前枝叶繁密,绿意盎然,充满无限生机(第4段、第7段)。被囚后枝条颜色不再青苍,枝条也细瘦得很,“好像病了的孩子”(第11段)。
  生3:作者因为喜爱它,便囚禁了它。后来则“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第11段),心中不快。最后在心中产生了“魔念”(第11段)。
  生4:作者“囚绿”的原因在第8段,“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綠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生5:第8段的最后一句也是。“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有了伴,有了“歌声”,“我”也不至于那么寂寞、抑郁了。
  师小结:作者因为爱绿,所以萌生了囚绿的念头。可我们知道,“绿”属于自然,它需要的是阳光,所以它并不甘愿被囚,以致后来“生病”了。而作者除了爱绿外,更多的是想让这充满生机的绿来装饰自己那简陋的房子,抚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以及点燃自己心中的那份希望——生的希望。
  这样下来,学生便能较好地从中感受作者囚绿的固执,因爱而生的占有欲,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执著——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三、细读文章背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文学作品多以生活为素材,有着个人独特的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作品更是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在阅读作品时,了解作者,了解其生活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了解作品,读懂作品,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碰撞,思想的融合。
  在《囚绿记》一文中,我们能够读到这样一句话:“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第13段)作者直接向我们点明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被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而具有爱国情怀的陆蠡,此时的心情可谓是复杂的。
  初读课文,我们感知到,作者通过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时,因为喜爱而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故事,赞美了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后来,我们结合写作背景,再次细读文本时则发现:常春藤被作者固执地囚禁后,渐失青苍颜色,像病了的孩子,这样的常春藤仿若当时被列强侵略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不得自由,不得安生,痛苦不堪。同时,常春藤的不甘被囚,它对窗外大自然的向往,也让人仿佛看到了被列强侵略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不甘,在压迫下竭力求生存。于是作者在离开时,“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让它重获了自由和光明,并祝愿它“繁茂苍绿”。细细思来,这声祝福,其实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国人的祝福——愿那些像常春藤般渴望光明和自由的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这样细读后,我们便能够从中把握住作者写作的深意,借写自己囚禁一株常春藤的故事来赞美那些“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能够早日摆脱日寇侵略,早日获得光明和自由的深切希望。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种子贮藏的任务是保持种子播种品质不发生劣变,与繁育同等重要。品质优良的种子在干燥低温的条件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可延长寿命,反之则不能,甚至引起种子迅速变质。因此,从提
从教十数载,“师德”作为从业的标准和岗位的要求,每每被提及和弘扬。每一次的学习,我感动、我赞叹、我深思:何为师德?我何德何能以“德”者自居?我辈又应该如何以“师德”为尺,反省自身,将其付诸每一天的教书育人的行动中?又该怎么样以“师德”为度,规行矩步,严格要求自己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何以“师德”为量,修身明志,从容应对,在纷扰喧嚣的时代里守住自己的德与行?  我想,“师德”二字,不应是一句泛泛的
期刊
“双千五田”立体栽培,是指每667m~2产粮大于750kg(1500斤)、产值大于1500元的高产高效立体复合栽培的简称。这种栽培方式是对传统低产出、低效益的单一式栽培的改革,是“双
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急慢性肝病中,凋亡是肝细胞损害的基本特征,它可能是不同类型肝病肝细胞死亡的最终通路,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
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知识、 有仁爱之心” 的好老师, 可见,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且必要
期刊
背景与目的: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之一,其患病率为1%-5%,而南方患病率高达5%-10%,10年的复发率高达50%。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饮食营养结构的改变,泌尿系
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山区农村中学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山区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着眼国学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国学教育的创新,将传承与创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求活求新,探索符合山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用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成长,把校园打造成充满书香的文化乐园。一、问题的提出  1. 背景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發布《完善中华优
期刊
广东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加、对未来的考虑提前,可大多数学生对此还是一片茫然。为此,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设置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整合一切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加强自我认知、探索外部世界的平台,使他们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生规划能力。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背景  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期刊
夜深了.rn岭南酷热的夏夜总是让人辗转反侧, “你知道衍射极限吗?” 牛憨笨院士和我说第一句话时的情景总是萦绕在眼前.rn记忆是从2012年10月开始的. 那时我来到深圳大学面试
期刊
列位看官切莫紧张,本文所称的“谍影”一词,纯系借用,用以指代近年来报业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一些不常被人提起、却又时时在发生的现象。 这些现象,与人们大多谈论的新闻策划、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