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禹锡,乃非等闲之辈,他在我国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
据《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说这个刘禹锡是唐代(中唐时期)文学家、哲学家。他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他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极深,人称“刘柳”,又常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以《竹枝词》著名。其哲学著作《天论》论证天人区别,驳斥天人感应的“阴骘”之说,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说,认为天不能主宰人世祸福,对有神论进行有深刻分析。
但我们在这里既非着墨于他的政治主张和官场沉浮,也非渲染于他的哲学观点和理论贡献,而是着重于讲一讲他富有达观精神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历史上,用诗歌的形式,以达观的精神抒怀述志者,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能够正视挫折,正视衰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激励后来者,除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慷慨放歌的曹操以外,刘禹锡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我们不妨从刘禹锡被召回朝庭那时说起。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深秋,刘禹锡结束了长达23年的放逐生涯,刚返回京城不久,就在古城扬州的一间客舍里,遇上了山苏州刺史离任返京的白居易。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早在被贬前,就已十分交好。因而这次相遇,就把酒言欢,庆贺。但在席间,两人回首往事,觉得当年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而如今却关山千重、岁月蹉跎。所以就禁不住感慨万千,黯然神伤。乘着酒兴,白居易即兴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作(古人常以家族中同辈人的长幼排序来作称谓,刘禹锡位列二十八,使君是对刺史的尊称)。诗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借着酒意,把箸击歌,为刘禹锡的坎坷遭遇打抱不平。他说,你的诗才尽管堪称为国手,但面对命运的打击,又奈之何也?放眼看一看世界的风光,它显得多么的寂寞!然而,朝中升官者频频,却唯独你被放逐。就算你因才遭人妒嫉,可一贬就被贬了23年,这也太过分了吧!全诗不仅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也对朝庭的昏庸不公进行了一定的抨击。
但通观全诗,不得不说此诗的基本调子,还是显得有点儿低沉压抑。它将刘禹锡的挫折,更多的归结于命运的捉弄。这与刘禹锡的看法有些不同。因此,刘禹锡为了对好友的情意表达感谢外,也决定一扫其诗所带来的消沉气氛。于是,他从白居易的手中接过笔来,略加思考,就写下了一首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的答谢诗。其诗风格迥异,充满哲理,令人读之耳目一新。诗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诗作中,刘禹锡首先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无限的感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弃置生涯,他现在故地重游,听闻许多诗友已经逝世,不禁伤悲不已。当年嵇康蒙冤死后,向秀曾为其作《思旧赋》。此刻,他一遍遍背诵,也难解心头愁绪,真让人有隔世之感。但伤悲不是目的,颓唐也应排遣,人生总是应该奋发向上的。因此,他以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给关心他的白居易作了回答(也包括他所有的诗友们):个人虽遭不幸,但祖国的河山依旧美好,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面对这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蓬勃生机,我个人的不幸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的好朋友,我看我们还是振作起来,正视挫折,着眼未来,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举杯畅饮,慷慨高歌吧!
刘禹锡的诗作,乐观豁达,富有深刻的哲理,让白居易受到了强烈的感动,不由得连声赞叹,大呼“神妙”、“神妙”,并说此诗“在在处处有灵物护之”。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禹锡在漫长的放逐生涯中,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没有像柳宗元那样抑郁幽愤,只活了四十七岁,就被黑暗的势力所吞没,靠的就是诗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正确思想和达观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正像白居易所连声赞叹的“神妙”那样,都是“在在处处”像“灵物”一样在保护着他。因此,此诗一经闻世,就不胫而走,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好评。它像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直到如今,它还被后人广泛引用。人民日报的社论,就多次引用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来形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现在,我们再将文章的注意力,放回到本文主角的身上去。刘禹锡返回京城后,他究竟作了一些什么“行生”?原来,刘禹锡先后在长安、同州等地任职后,就长期居住在洛阳,晚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这一时期,他虽然得到过宰相裴度的照应,但朝中宦官依然专权,封建官僚内部仍旧纷争倾轧,处境并不是很顺。再加上他后来年老体衰,疾病染身,行动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所有这一切境遇,都没有改变他的豁达情怀。相反,他为了排难去烦,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初回长安的两三年间,他仅与白居易的唱和就多达数百首。退居洛阳后,则更经常参加以裴度为首组织的“文酒之会”,切磋诗艺,以诗言志,抒发豪情之志。如下面一首名为《秋词》的小诗,就表达了他这种不同凡响的壮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时序轮转,秋气肃杀,草木枯萎,对一般人说来,往往逢秋而悲,容易感叹人生的苦短。但就是这种常人感觉中的秋天,却在刘禹锡的眼中发生了“质变”。他看到的秋天竟是一幅晴天朗朗,鹤翔碧空的豪迈图景。因而,他赞美这种明亮辽阔的秋天,认为它胜过繁花似锦的春天,从而也表达了他在官场上受到挫折后,依旧不改其志,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气节。这首诗令人振奋,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鼓舞。许多在逆境中的人,每每都会从它的不凡意境中受到启发,决心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刘禹锡就是这样,豪情满怀,壮心不已,用诗歌鼓励别人,也激励着自己。因此,面对晚秋的到来,他决心老而不衰。在人生的夕阳时刻,他认为仍大有可为。有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难得的感悟心情。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咏老绝唱。是他回答白居易见赠的《咏老赠梦得》所作。白居易的原诗是这样的: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全诗描写了白居易的老态,生动地反映了一个老年人的晚景写照。但诗中的“慵”、“懒”两字,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诗歌作者慑于年老,而百无聊赖的消极情绪。刘禹锡读了此诗,当然不同意他的观点和态度。为此,他一如既往,又热情洋溢地写了一首“黄昏颂”,来满怀真诚地劝诫他的老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恨,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儡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诗中以反问开头,说明一个人的老之将至,是没有办法的事。接着,他也向白居易诉说了自己也是身瘦发稀,老得连帽子也戴不稳了。但尽管如此,他却并未消极沉沦。而是说他为了能够看书,非常爱惜眼睛:为了健康,也常以艾叶灸烤用以舒筋活血。要知道,老年人见多识广,通晓事理,历经了川流不息的世事变迁,在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许多阅历。细细想来,觉得活到现在都算是幸运的人了。所以,面对年老都要心平气和,泰然处置。不要说那些黄昏日暮的消极话了,那挂在桑榆林上的夕阳,不是依然还是放射着满天的绚丽霞光吗?
全诗以辩证的观点,采用夹叙夹议的诗歌语言,对老年人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旗帜鲜明地点出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主题!普天下的老年人,读了这些饱含深情、谆谆劝诫的激昂诗句,有谁能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怦然心动?正如现在老年人所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可见,刘禹锡的思想已经融进了当代老年人的观念中了!
刘禹锡的一生,创作热情极其高涨,作品十分丰富,著有《刘宾客集》40卷,《全唐诗》存其诗12卷。当年同他一起被贬的八司马,或很快死于被贬之中,或于第二次被贬后相继逝世。唯有他寿至古稀,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其中,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就起了非常良好的“养生”功能。直到会昌二年(842),年届71岁的刘禹锡自知病情转笃,将不久于人世,才在临终前,写下了最后一篇《子刘子自述》,公开为自己和战友当年参加革新集团的行为辩护。他回首往事,问心无愧。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这些捍卫真理的话语,像金石掷地,为他坎坷的尘命旅程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也像一枝巨大有彩笔,为他的晚年画上了一抹美丽的霞光!
据《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说这个刘禹锡是唐代(中唐时期)文学家、哲学家。他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他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极深,人称“刘柳”,又常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以《竹枝词》著名。其哲学著作《天论》论证天人区别,驳斥天人感应的“阴骘”之说,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说,认为天不能主宰人世祸福,对有神论进行有深刻分析。
但我们在这里既非着墨于他的政治主张和官场沉浮,也非渲染于他的哲学观点和理论贡献,而是着重于讲一讲他富有达观精神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历史上,用诗歌的形式,以达观的精神抒怀述志者,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能够正视挫折,正视衰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激励后来者,除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慷慨放歌的曹操以外,刘禹锡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我们不妨从刘禹锡被召回朝庭那时说起。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深秋,刘禹锡结束了长达23年的放逐生涯,刚返回京城不久,就在古城扬州的一间客舍里,遇上了山苏州刺史离任返京的白居易。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早在被贬前,就已十分交好。因而这次相遇,就把酒言欢,庆贺。但在席间,两人回首往事,觉得当年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而如今却关山千重、岁月蹉跎。所以就禁不住感慨万千,黯然神伤。乘着酒兴,白居易即兴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作(古人常以家族中同辈人的长幼排序来作称谓,刘禹锡位列二十八,使君是对刺史的尊称)。诗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借着酒意,把箸击歌,为刘禹锡的坎坷遭遇打抱不平。他说,你的诗才尽管堪称为国手,但面对命运的打击,又奈之何也?放眼看一看世界的风光,它显得多么的寂寞!然而,朝中升官者频频,却唯独你被放逐。就算你因才遭人妒嫉,可一贬就被贬了23年,这也太过分了吧!全诗不仅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也对朝庭的昏庸不公进行了一定的抨击。
但通观全诗,不得不说此诗的基本调子,还是显得有点儿低沉压抑。它将刘禹锡的挫折,更多的归结于命运的捉弄。这与刘禹锡的看法有些不同。因此,刘禹锡为了对好友的情意表达感谢外,也决定一扫其诗所带来的消沉气氛。于是,他从白居易的手中接过笔来,略加思考,就写下了一首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的答谢诗。其诗风格迥异,充满哲理,令人读之耳目一新。诗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诗作中,刘禹锡首先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无限的感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弃置生涯,他现在故地重游,听闻许多诗友已经逝世,不禁伤悲不已。当年嵇康蒙冤死后,向秀曾为其作《思旧赋》。此刻,他一遍遍背诵,也难解心头愁绪,真让人有隔世之感。但伤悲不是目的,颓唐也应排遣,人生总是应该奋发向上的。因此,他以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给关心他的白居易作了回答(也包括他所有的诗友们):个人虽遭不幸,但祖国的河山依旧美好,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面对这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蓬勃生机,我个人的不幸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的好朋友,我看我们还是振作起来,正视挫折,着眼未来,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举杯畅饮,慷慨高歌吧!
刘禹锡的诗作,乐观豁达,富有深刻的哲理,让白居易受到了强烈的感动,不由得连声赞叹,大呼“神妙”、“神妙”,并说此诗“在在处处有灵物护之”。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禹锡在漫长的放逐生涯中,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没有像柳宗元那样抑郁幽愤,只活了四十七岁,就被黑暗的势力所吞没,靠的就是诗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正确思想和达观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正像白居易所连声赞叹的“神妙”那样,都是“在在处处”像“灵物”一样在保护着他。因此,此诗一经闻世,就不胫而走,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好评。它像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直到如今,它还被后人广泛引用。人民日报的社论,就多次引用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来形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现在,我们再将文章的注意力,放回到本文主角的身上去。刘禹锡返回京城后,他究竟作了一些什么“行生”?原来,刘禹锡先后在长安、同州等地任职后,就长期居住在洛阳,晚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这一时期,他虽然得到过宰相裴度的照应,但朝中宦官依然专权,封建官僚内部仍旧纷争倾轧,处境并不是很顺。再加上他后来年老体衰,疾病染身,行动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所有这一切境遇,都没有改变他的豁达情怀。相反,他为了排难去烦,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初回长安的两三年间,他仅与白居易的唱和就多达数百首。退居洛阳后,则更经常参加以裴度为首组织的“文酒之会”,切磋诗艺,以诗言志,抒发豪情之志。如下面一首名为《秋词》的小诗,就表达了他这种不同凡响的壮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时序轮转,秋气肃杀,草木枯萎,对一般人说来,往往逢秋而悲,容易感叹人生的苦短。但就是这种常人感觉中的秋天,却在刘禹锡的眼中发生了“质变”。他看到的秋天竟是一幅晴天朗朗,鹤翔碧空的豪迈图景。因而,他赞美这种明亮辽阔的秋天,认为它胜过繁花似锦的春天,从而也表达了他在官场上受到挫折后,依旧不改其志,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气节。这首诗令人振奋,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鼓舞。许多在逆境中的人,每每都会从它的不凡意境中受到启发,决心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刘禹锡就是这样,豪情满怀,壮心不已,用诗歌鼓励别人,也激励着自己。因此,面对晚秋的到来,他决心老而不衰。在人生的夕阳时刻,他认为仍大有可为。有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难得的感悟心情。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咏老绝唱。是他回答白居易见赠的《咏老赠梦得》所作。白居易的原诗是这样的: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全诗描写了白居易的老态,生动地反映了一个老年人的晚景写照。但诗中的“慵”、“懒”两字,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诗歌作者慑于年老,而百无聊赖的消极情绪。刘禹锡读了此诗,当然不同意他的观点和态度。为此,他一如既往,又热情洋溢地写了一首“黄昏颂”,来满怀真诚地劝诫他的老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恨,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儡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诗中以反问开头,说明一个人的老之将至,是没有办法的事。接着,他也向白居易诉说了自己也是身瘦发稀,老得连帽子也戴不稳了。但尽管如此,他却并未消极沉沦。而是说他为了能够看书,非常爱惜眼睛:为了健康,也常以艾叶灸烤用以舒筋活血。要知道,老年人见多识广,通晓事理,历经了川流不息的世事变迁,在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许多阅历。细细想来,觉得活到现在都算是幸运的人了。所以,面对年老都要心平气和,泰然处置。不要说那些黄昏日暮的消极话了,那挂在桑榆林上的夕阳,不是依然还是放射着满天的绚丽霞光吗?
全诗以辩证的观点,采用夹叙夹议的诗歌语言,对老年人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旗帜鲜明地点出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主题!普天下的老年人,读了这些饱含深情、谆谆劝诫的激昂诗句,有谁能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怦然心动?正如现在老年人所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可见,刘禹锡的思想已经融进了当代老年人的观念中了!
刘禹锡的一生,创作热情极其高涨,作品十分丰富,著有《刘宾客集》40卷,《全唐诗》存其诗12卷。当年同他一起被贬的八司马,或很快死于被贬之中,或于第二次被贬后相继逝世。唯有他寿至古稀,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其中,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就起了非常良好的“养生”功能。直到会昌二年(842),年届71岁的刘禹锡自知病情转笃,将不久于人世,才在临终前,写下了最后一篇《子刘子自述》,公开为自己和战友当年参加革新集团的行为辩护。他回首往事,问心无愧。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这些捍卫真理的话语,像金石掷地,为他坎坷的尘命旅程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也像一枝巨大有彩笔,为他的晚年画上了一抹美丽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