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演变与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小学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经过了不断改进与优化。特别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使得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可选择性更强,评价、内容和方式逐步多元化。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显示出国家体育事业向着不断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上不断迈进,未来的体育教育要继续总结经验,为今后体育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问题分析
(一)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
建国初期,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针对小学与中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建议。两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一个中学体育教育的教学大纲[1]。50年代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了有关体育教育对于中小学的计划和要求,小学体育教育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为我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强健体魄的接班人,有保卫祖国的能力。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个阶段,国家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要求,先后颁布了6个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的计划,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育部要求,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还延长了体育课的学时。强调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早操和课间操的锻炼。在1961年,国家出台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使得中小学体育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学内容。改革开放后,体育课程地位进一步稳定,学生上体育课的总课时占比达到了10%左右[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进入义务教育新阶段。体育课程要按照最新的编写标准进行处理,为教材的编写、规范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条件与支持。21世纪以后,国家强调体育教育要发展成为以学科为主,相关活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将进一步拓宽体育活动的内涵,各大学校要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全面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目标制定上,教育者开始注重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建设上,重视保持体育课程的民族传统与特色文化,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用于体育课程的编订,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教育管理者对体育课程的多方参与格局。
(二)从课程体系改进问题
要使得体育教育为个人发展而服务,就需要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体现社会功能;通过体育的课程体系改进,可以突出人的健康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要重视主要的运动项目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体育课程体系改进应注重学生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个性,找到他们最擅长的科目,体现改进课程指标对于个体教育的成长价值,更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体育课程适时反映学生发展,解决阻止教育体制改革的困扰。
(三)注重体育课程在内容上的调整
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在内容结构上难免会出现与国家体育课程改革计划不相适应的地方,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教育内容受到了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方面,有关教育者必须改善自己的教学习惯,在课程教法上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解决客观条件对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先进的课程理念,不能生搬硬套直接使用,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育课程在内容结构上的设计与调整要经学校开会商议,向上级领导请示后再实施,加强对优秀学校课程的学习,以此作为标准,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到改进与思考相结合[2]。
二、总结对策,助力未来的发展
(一)课程的建设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一定要适应时代对体育课程培养的要求,应当从我国的社会舆论、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出发,立足学校的理念,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加强科学分析,以专业扎实的知识培养人、积极建设合理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不断对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
(二)明确体育课对培育国民素质的重大价值
体育教育具有综合性价值。要体现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上,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教育者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使得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的价值,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加强自身锻炼为主,使其成长为适应国家发展,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国民[3]。体育课程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强健体魄要坚持这个体育课程的大方向不动摇,要按照最新文件与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要以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要求与国家发展相一致。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要明确学校课程是否已经按照国家规定课程计划实行,履行规定的职责和义務,学校要把体育课程实践性当作重点工作抓起来,要将其放在与主要文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比较顺利地完成教育计划,发挥自身体育培养国民素质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快节奏生活,顺利完成建设国家的使命。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当前需要培育更多体育专业的人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人才储备力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国家体育强国的目标,发展基本需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共同构建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健, 常生. 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 000(008):92-95.
[3]沈建峰, 巴登尼玛.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039(012):28-33.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演变与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小学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经过了不断改进与优化。特别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使得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可选择性更强,评价、内容和方式逐步多元化。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显示出国家体育事业向着不断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上不断迈进,未来的体育教育要继续总结经验,为今后体育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问题分析
(一)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
建国初期,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针对小学与中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建议。两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一个中学体育教育的教学大纲[1]。50年代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了有关体育教育对于中小学的计划和要求,小学体育教育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为我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强健体魄的接班人,有保卫祖国的能力。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个阶段,国家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要求,先后颁布了6个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的计划,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育部要求,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还延长了体育课的学时。强调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早操和课间操的锻炼。在1961年,国家出台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使得中小学体育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学内容。改革开放后,体育课程地位进一步稳定,学生上体育课的总课时占比达到了10%左右[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进入义务教育新阶段。体育课程要按照最新的编写标准进行处理,为教材的编写、规范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条件与支持。21世纪以后,国家强调体育教育要发展成为以学科为主,相关活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将进一步拓宽体育活动的内涵,各大学校要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全面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目标制定上,教育者开始注重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建设上,重视保持体育课程的民族传统与特色文化,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用于体育课程的编订,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教育管理者对体育课程的多方参与格局。
(二)从课程体系改进问题
要使得体育教育为个人发展而服务,就需要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体现社会功能;通过体育的课程体系改进,可以突出人的健康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要重视主要的运动项目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体育课程体系改进应注重学生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个性,找到他们最擅长的科目,体现改进课程指标对于个体教育的成长价值,更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体育课程适时反映学生发展,解决阻止教育体制改革的困扰。
(三)注重体育课程在内容上的调整
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在内容结构上难免会出现与国家体育课程改革计划不相适应的地方,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教育内容受到了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方面,有关教育者必须改善自己的教学习惯,在课程教法上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解决客观条件对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先进的课程理念,不能生搬硬套直接使用,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育课程在内容结构上的设计与调整要经学校开会商议,向上级领导请示后再实施,加强对优秀学校课程的学习,以此作为标准,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到改进与思考相结合[2]。
二、总结对策,助力未来的发展
(一)课程的建设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一定要适应时代对体育课程培养的要求,应当从我国的社会舆论、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出发,立足学校的理念,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加强科学分析,以专业扎实的知识培养人、积极建设合理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不断对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
(二)明确体育课对培育国民素质的重大价值
体育教育具有综合性价值。要体现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上,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教育者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使得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的价值,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加强自身锻炼为主,使其成长为适应国家发展,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国民[3]。体育课程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强健体魄要坚持这个体育课程的大方向不动摇,要按照最新文件与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要以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要求与国家发展相一致。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要明确学校课程是否已经按照国家规定课程计划实行,履行规定的职责和义務,学校要把体育课程实践性当作重点工作抓起来,要将其放在与主要文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比较顺利地完成教育计划,发挥自身体育培养国民素质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快节奏生活,顺利完成建设国家的使命。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当前需要培育更多体育专业的人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人才储备力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国家体育强国的目标,发展基本需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共同构建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健, 常生. 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 000(008):92-95.
[3]沈建峰, 巴登尼玛.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039(01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