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本文分析了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历年办学中,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该校主动顺应“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与成效,探索总结了“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学校发展同县域经济齐飞”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 对接 产业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53-02
资源优势要转变为经济优势,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主动进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学校发展同县域经济齐飞”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改革中,主动顺应“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对接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并与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学校发展同县域经济齐飞,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历年来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的改革,经历了探索、创新、跨越等阶段,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当地职校未能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人才培训的作用。
昭平县是广西产茶大县,并属于大桂林旅游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昭平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昭平县共有茶园面积18.26万亩,干茶产量8150吨,产值达9亿元,全县大小茶叶加工厂 130多家,10万余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经销等涉茶行业。从现有的茶叶产业规模和发展需要来看,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昭平县都需要有大量茶叶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持续支持和支撑。据调查,预计未来5年内,昭平县需要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专业人才在6000人左右。近年来,该县依托田园、茶园、森林、桂江、古镇等良好的生态人文资源,按照“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驱动,提出了“三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全力打造“古镇寻梦、田园观光、民宿体验、茶海度假、山水养生、温泉休闲”六大产品体系;构建“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晚年”产业集群,突出发展生态健康产业新业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急需大量的旅游及其延伸产业专业技能人才。但是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当地唯一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却没有开设茶叶及旅游相关专业,没有为地方培养出茶业、旅游及其延伸产业专业技能人才。
(二)当地职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还比较薄弱。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十多年来却没有开设茶叶及旅游相关专业。近年来,该校虽然有开设茶叶、旅游等相关专业,但受学校办学经验、相关专业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不足的影响,没有对专业进行统一规划,专业建设显得零散不够规范,校内外教学资源没能很好地共享,以致办学特色不明显,规模不够大,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还比较薄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应集结多方力量,加大办学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比如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让学校的学生学习与茶叶相关的比如茶文化、种植生产、电子销售、茶艺表演等专业知识,切实培养昭平县产业急需的大量高素质基层劳动者和一线技能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单一,专业建设水平低。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长久以来,合作办学,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建立实训基地、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协议、为企业职工开展短期培训等小范围小项目的浅层次上,校企利益不对称,文化交融肤浅,合作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校企合作政策措施缺失,难以促使校企合作正常化、制度化;二是企业受益机制缺失,企业有正常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参与生产,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带来影响。可见,职业学校与企业亟须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实现最大化的多赢。
二、近年来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的改革实践
昭平县是广西产茶大县,一年茶叶产值9亿元,占农业产值的三成。“小茶叶”要做出“大文章”,延长产业链势在必行。学校根据“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接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旅游服务的产业链,优化茶叶生产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打造服务于茶业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链,实现专业集群发展。
2013年,学校主动顺应“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对接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并与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填补了专业技能人才的空白。通过对昭平县茶产业的广泛调研,学校分析了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准确定位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昭平县象棋山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探索在办学经费、场所、师资、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双师”教师队伍,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具体的措施如下:
举措一:对接县域重点产业,开办新专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昭平县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对接,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与昭平县“千年古镇、梦幻家园”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调整当中,一些专业会撤并,一些专业会撤销,有部分专业教师因此需要作出调整,也需要增补一批紧缺的专业教师。对于因专业调整形成的学校内的“富余”教师,学校坚持在本学校内部转岗调整消化为主,调配到其他开设有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为辅的原则。学校紧密对接职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双师”教师队伍,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茶产业及旅游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举措二:对接茶业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茶业专业链。
学校根据“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接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旅游服务的产业链,将现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进一步优化,形成服务于茶业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链,该专业链覆盖学校70%的专业及学生人数,为本地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环节所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专业链内的各专业瞄准服务的产业环节,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实施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和课程模块教学需要,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扩充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实训中心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规划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备、管理科学、优势明显,与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发展相贴合、与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吻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专业集群发展,打造专业竞争优势。实现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举措三:创新专业建设机制,中高职、企业合作办学,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学校创新办学模式,积极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2014年学校主动参加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共享集团内实训基地、师资等资源,与集团内高职院校、企业深化合作办学,探索中高职、企业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学校以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重点专业为切入点,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桂林旅游高专科学校合作开展“2+3”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试点,联合培养在校生人数达到532人。合作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帮扶下,专业办学能力、规模显著提升。
三、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取得的成效
学校逐渐探索出对接产业办专业,构建特色茶业专业链,上挂高校,下联企业,学做结合,教学相长,校企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颇具山区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成效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获奖45人次,其中自治区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学校有21名学生先后获得县、市、自治区科技小发明一、二、三等奖,其中获得自治区科技竞赛小发明一等奖2项,学生技能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在“2+3” 联合办学模式下,2015年该校有82名学生参加高职对口高考,有81名同学被各类高职院校录取,录取率达98%。
成效二: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对接本地产业人才需求,学校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开发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职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6门、校本教材5部,开展了《昭平红茶加工技术品牌课程及教学资源库》等省级职业教育教改项目5项,1项获得第七届全区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茶叶生产加工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立项。
成效三:服务县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温暖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等定点培训机构。学校平均每年培训3000多人次,其中承接农业部门、扶贫部门项目培训人数400人/年,承接教育部门项目培训2634人/年,较好提升本地农民劳动技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飞.论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19)
[2]李凌.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9(13)
[3]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广东农业,2011(19)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 对接 产业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53-02
资源优势要转变为经济优势,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主动进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学校发展同县域经济齐飞”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改革中,主动顺应“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对接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并与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学校发展同县域经济齐飞,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历年来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的改革,经历了探索、创新、跨越等阶段,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当地职校未能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人才培训的作用。
昭平县是广西产茶大县,并属于大桂林旅游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昭平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昭平县共有茶园面积18.26万亩,干茶产量8150吨,产值达9亿元,全县大小茶叶加工厂 130多家,10万余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经销等涉茶行业。从现有的茶叶产业规模和发展需要来看,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昭平县都需要有大量茶叶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持续支持和支撑。据调查,预计未来5年内,昭平县需要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专业人才在6000人左右。近年来,该县依托田园、茶园、森林、桂江、古镇等良好的生态人文资源,按照“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驱动,提出了“三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全力打造“古镇寻梦、田园观光、民宿体验、茶海度假、山水养生、温泉休闲”六大产品体系;构建“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晚年”产业集群,突出发展生态健康产业新业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急需大量的旅游及其延伸产业专业技能人才。但是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当地唯一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却没有开设茶叶及旅游相关专业,没有为地方培养出茶业、旅游及其延伸产业专业技能人才。
(二)当地职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还比较薄弱。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十多年来却没有开设茶叶及旅游相关专业。近年来,该校虽然有开设茶叶、旅游等相关专业,但受学校办学经验、相关专业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不足的影响,没有对专业进行统一规划,专业建设显得零散不够规范,校内外教学资源没能很好地共享,以致办学特色不明显,规模不够大,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还比较薄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应集结多方力量,加大办学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比如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让学校的学生学习与茶叶相关的比如茶文化、种植生产、电子销售、茶艺表演等专业知识,切实培养昭平县产业急需的大量高素质基层劳动者和一线技能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单一,专业建设水平低。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长久以来,合作办学,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建立实训基地、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协议、为企业职工开展短期培训等小范围小项目的浅层次上,校企利益不对称,文化交融肤浅,合作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校企合作政策措施缺失,难以促使校企合作正常化、制度化;二是企业受益机制缺失,企业有正常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参与生产,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带来影响。可见,职业学校与企业亟须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实现最大化的多赢。
二、近年来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的改革实践
昭平县是广西产茶大县,一年茶叶产值9亿元,占农业产值的三成。“小茶叶”要做出“大文章”,延长产业链势在必行。学校根据“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接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旅游服务的产业链,优化茶叶生产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打造服务于茶业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链,实现专业集群发展。
2013年,学校主动顺应“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对接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并与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的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填补了专业技能人才的空白。通过对昭平县茶产业的广泛调研,学校分析了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准确定位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昭平县象棋山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探索在办学经费、场所、师资、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双师”教师队伍,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具体的措施如下:
举措一:对接县域重点产业,开办新专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昭平县有机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对接,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与昭平县“千年古镇、梦幻家园”黄姚古镇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接,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调整当中,一些专业会撤并,一些专业会撤销,有部分专业教师因此需要作出调整,也需要增补一批紧缺的专业教师。对于因专业调整形成的学校内的“富余”教师,学校坚持在本学校内部转岗调整消化为主,调配到其他开设有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为辅的原则。学校紧密对接职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双师”教师队伍,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茶产业及旅游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举措二:对接茶业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茶业专业链。
学校根据“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对接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旅游服务的产业链,将现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进一步优化,形成服务于茶业产业链的特色专业链,该专业链覆盖学校70%的专业及学生人数,为本地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环节所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专业链内的各专业瞄准服务的产业环节,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实施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和课程模块教学需要,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扩充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实训中心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规划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备、管理科学、优势明显,与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发展相贴合、与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吻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专业集群发展,打造专业竞争优势。实现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举措三:创新专业建设机制,中高职、企业合作办学,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学校创新办学模式,积极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2014年学校主动参加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共享集团内实训基地、师资等资源,与集团内高职院校、企业深化合作办学,探索中高职、企业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学校以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重点专业为切入点,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桂林旅游高专科学校合作开展“2+3”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试点,联合培养在校生人数达到532人。合作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帮扶下,专业办学能力、规模显著提升。
三、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方面取得的成效
学校逐渐探索出对接产业办专业,构建特色茶业专业链,上挂高校,下联企业,学做结合,教学相长,校企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颇具山区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成效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获奖45人次,其中自治区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学校有21名学生先后获得县、市、自治区科技小发明一、二、三等奖,其中获得自治区科技竞赛小发明一等奖2项,学生技能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在“2+3” 联合办学模式下,2015年该校有82名学生参加高职对口高考,有81名同学被各类高职院校录取,录取率达98%。
成效二: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对接本地产业人才需求,学校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开发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职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6门、校本教材5部,开展了《昭平红茶加工技术品牌课程及教学资源库》等省级职业教育教改项目5项,1项获得第七届全区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茶叶生产加工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立项。
成效三:服务县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温暖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等定点培训机构。学校平均每年培训3000多人次,其中承接农业部门、扶贫部门项目培训人数400人/年,承接教育部门项目培训2634人/年,较好提升本地农民劳动技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飞.论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19)
[2]李凌.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9(13)
[3]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广东农业,2011(19)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