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往所倡导的“理论、实践两条线,理论够用就行”的简单命题,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设置;学习领域
【分类号】F590-4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往所倡导的“理论、实践两条线,理论够用就行”的简单命题,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截然不同,它是强调在实践情景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核心理念是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2.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教育背景和经验者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这就是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著名的6阶段模型。
课程设置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
3.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能力”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是指一种与具体职业岗位相关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技能(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与该职业相关的行为规范、情感信念)。此外,还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核心技能或称之为通用技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转行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近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等。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4.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全部教学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四個环节和三个转换。
1. 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市场供给情况等,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确定所设置专业的方向和内涵。
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綜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工作任务”导出相关的“教学分析”,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一个个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工作,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学习情境。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分析——学习情境”。(图1)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找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编制“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然后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工作过程来制定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域。然后,按照职业的特征,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下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3. 三个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如下图所示: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一定工作要求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归结于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为”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就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來的课程体系。
工作领域(行动领域)是指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行动领域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平台,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对指向当今和未来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育反思与处理,就产生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有用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三、 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每人构建知识框架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联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留有自己的思维和考虑的时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養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1.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2.陈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设置;学习领域
【分类号】F590-4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往所倡导的“理论、实践两条线,理论够用就行”的简单命题,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截然不同,它是强调在实践情景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核心理念是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2.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教育背景和经验者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这就是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著名的6阶段模型。
课程设置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
3.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能力”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是指一种与具体职业岗位相关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技能(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与该职业相关的行为规范、情感信念)。此外,还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核心技能或称之为通用技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转行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近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等。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4.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全部教学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四個环节和三个转换。
1. 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市场供给情况等,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确定所设置专业的方向和内涵。
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綜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工作任务”导出相关的“教学分析”,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一个个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工作,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学习情境。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分析——学习情境”。(图1)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找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编制“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然后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工作过程来制定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域。然后,按照职业的特征,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下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3. 三个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如下图所示: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一定工作要求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归结于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为”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就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來的课程体系。
工作领域(行动领域)是指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行动领域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平台,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对指向当今和未来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育反思与处理,就产生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有用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三、 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每人构建知识框架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联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留有自己的思维和考虑的时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養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1.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2.陈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