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现状调查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uhu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山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由于保存环境不佳,致使藏品腐蚀、受损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馆藏青铜器、纸质、石器、陶器、画像砖及木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资料。其中,着重对博物馆所在地区域及局部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藏品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文物严重受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对目前藏品病害存在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
  [关键词]武山县博物馆;文物保存;修复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100-04
  
  武山县博物馆于1992年在原县文化馆文物组的基础上成立,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现馆藏各类材质文物及标本5202件,藏品中出土文物约占80%以上。其中,珍贵文物507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174件,三级文物323件,一般或未定级文物4695件。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及多种因素的长期侵蚀,特别是藏品保存环境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改善,馆藏文物腐蚀、受损情况严重。
  一、武山县博物馆环境状况调查
  (一)所在地区域环境状况
  1.地理环境
  武山域地形西高东低,海拔最高3120米,最低1365米,相对高差1755米,渭河河谷自西向东贯穿腰部,形成中部葫芦状峡谷盆地,两岸山地,南高于北,均向渭河河谷倾斜。由于长期侵蚀、构造作用下,形成了冲沟密集、沟梁相间、起伏不平的中、低山和丘陵沟壑地貌。
  2.大气污染及库房空气质量状况
  据气象调查数据,武山县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距县城10公里的武山县水泥厂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85毫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标准0.85倍,接近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受自身馆藏条件限制,武山县博物馆因缺乏必要的空气检测设备,目前还没有条件对外部及文物库房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监测。从文物保存情况看,当前恶劣的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形势刻不容缓。
  (二)博物馆局域环境状况
  整体而言,武山县博物馆靠近南山,地势南高北低,文物库房南面(对面)为新建南城门建筑群,造成文物库房采光性较差,加之四周均为高大建筑,致使馆区内通风性能较差。此外,由于南面建筑群排水不畅,因雨水富积且顺势渗透,造成馆区地面长期潮湿,而且在冬天可以观察到土坯房墙面还有明显的渗水印渍,渍迹高达1米左右。由此可推测,在博物馆局域极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对潮湿的小环境,致使文物库房相对湿度太大,对文物保存十分不利。
  二、藏品腐蚀病害类型分析
  (一)青铜器病害类型
  1.表面硬结物
  表面硬结物通常由器物锈蚀和埋葬地质层的矿物相结合,经长期化学、物理作用凝聚而成的复杂复合物,一般附着在器物的表面,质地较硬且难以剔除。
  2.无害锈
  无害锈通常指成分相对稳定的锈蚀,青铜病中的无害锈一般包括铜绿,绿铜矿,红色、棕色矿物层,白色氯化亚铜,蓝色矿物层,黑色辉铜矿。
  3.有害锈
  青铜器有害锈是指锈层内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氯化亚铜,这种氯化亚铜会继续发生反应,即使在博物馆保存条件下,仍将继续发生腐蚀,使铜器表面会变得既酥松又斑驳。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危害也很大,而器物所处环境中的氯离子是造成锈蚀的主要原因。
  4.粉状锈
  粉状锈是青铜器的特有病害,颜色呈亮绿色,不稳定,而且危害大,很难处理。一般分散或密集分布在器物表面,有的是小而深的孔,也有的孔使器壁穿透,爆发的粉状锈常常从顶部覆盖的矿化物的裂缝中冒出来,且向四周蔓延、扩大腐蚀,以至破坏器物上的花纹、图案、铭文和其他考古信息。
  5.通体酥解
  器物通体酥解是有害锈长期腐蚀作用的结果,由于有害锈发作通常是由内向外发展,而且是反复发作,致使器物结构疏松、体积膨胀,造成器物最终裂成碎片。
  6.腐蚀层覆盖铭文和花纹
  由于器物锈蚀层分散或密集分布在器物表面,并且向四周蔓延及扩大腐蚀,以至覆盖了器物上的花纹、图案和铭文,影响、破坏了器物的观赏性和美观性。
  7.形体残损
  有些器物在埋藏前就已经遭受有意识的人为破坏,或是由于埋葬环境塌方以及器物本体发生严重锈蚀等因素造成的形体残损。
  8.变形
  器物变形通常也是由埋葬环境塌方、外力以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
  (二)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类型
  1.脆化
   纸质文物本身的材质属性决定了它的脆性、易损和难以保存。由于自身的构成特点,使其对自然环境特别敏感,容易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如易受空气中光照、热、湿度等因素影响,纸质中的纤维素和绫绢中的丝纤维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和氧化作用,使纸质的机械强度显著降低。同时纤维素的氧化分解降低了分子聚合度,又加速了纸质自身的老化速度,从而使得纸质颜色变黄、发脆。
  2.糜烂
  纸质是一种极易吸湿的物质,保存环境湿度过大可使纸张变潮水解,削弱并破坏纸张的结构组织,易发生粘连、糜烂。一般当湿度达到75%~90%时,就会促进和加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以及代谢分泌物中的有机酸,会给纸张带来很大的破坏。同时潮湿也会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灰尘,形成酸而被吸收,降低了纸张表面的氢离子浓度指数值,促进了纸张的水解,造成纸张的腐蚀、损害。另外,纸张中的明矾等辅料更易水解成硫酸,这样也会加速纸张的变质。
  3.霉斑
  虫子、霉菌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在古书画上留下的色斑,一般为黄色、褐色和黑色,而且多半不溶于水。由于纸张中的纤维素和绢本中的丝纤维等各种成分为虫、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繁殖提供了营养源,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对纤维素、蛋白质起着分解作用,使其材质强度下降。
  4.折划痕
  由于纸质文物自身结构组织上的缺陷性,决定了其易发生水解、氧化等化学变化,使纸张的硬度即耐折度降低、质地变脆,从而在表面形成折痕。当保存环境过于干燥时,在纸质折裂处,容易发生纤维断裂。
  5.破损、残损
  在纸质文物打开、翻阅的过程中,因为使用不当或长期磨损,易造成纸质破损;此外在纸质文物的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本身发生脆化、老化,因质地严重糟朽而造成局部或部分残损。
  (三)陶器、画像砖文物病害类型
  1.表面沉积物
  陶器、画像砖表面的硬结物通常由器物埋葬环境周围土壤层中的不同矿物成分组成,受水、酸、碱、盐的长期腐蚀,经化学、物理作用凝聚而成的复杂的钙质类复合物,一般分散或局部沉积在器物胎体和彩绘层的表面,质地较硬,且难以剔除。
  2.盐析
  由于陶质类文物表面含有一定的气孔率,长期埋葬在地层环境中,容易吸附土层中的矿物盐分,当保存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在水气的作用下,随着水分子的扩散,盐分子迁移至器物表面,而且随着表面水分蒸发、流失,容易在器物表面结晶析出。
  3.破损、断开
  器物的破损、断开通常是由环境引起的。由于墓葬发生塌方以及发掘时人工操作不当,一般容易造成器物的破损、断开。
  4.裂缝、裂隙
  由于器物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在埋葬环境中遭受长期腐蚀,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或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里失水不一致,使其收缩也不一致,产生不良应力造成胎体开裂,产生缝隙。
  5.表面片状脱落
  由于受埋葬环境土壤中水、酸、碱、盐分腐蚀影响,当保存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可溶盐分随水分由内向外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收缩,减弱了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致使胎体空鼓、剥离,从而引起表面脱落。
  6.表面酥粉
  陶器表面酥粉的发生与水的存在及盐分子的活动和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陶质文物胎体本身的气孔率和吸湿性,胎体中存在大量可溶性盐分,在水的直接作用下,随着水分子的渗透,盐分子迁移至胎体、砖体及颜料层表面,随着胎体、地仗中水分流失,大量的盐分在胎体、地仗中重结晶形成晶体,并不断积累,致使胎体、砖体结构及颜料层松动、剥离,严重时引起表面酥粉。
  7.彩绘层起翘、龟裂、脱落
  由于器物胎体在埋葬环境中吸附了大量的矿物可溶盐分,当保存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容易引起胎体孔隙中可溶盐的活动,产生表面酥碱。当病害发作严重时,通常会进一步引起彩绘层的起翘、龟裂、脱落。
  8.彩绘层粉化
  当器物表面的发生酥碱时,除了会引起陶质胎体表面粉化外,但随着病害的发作和蔓延,通常也会引起表面彩绘层的粉化。
  9.彩绘褪色、变色
  古代彩陶制作材料通常使用矿物颜料,由于长期遭受埋葬环境土壤中水、酸、碱、盐等因素腐蚀,或因与矿物盐份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从而引起颜料褪色、变色。此外,通常受大气环境中日光、紫外线等强光的影响,也会引起彩绘的褪色、变色。
  (四)石质藏品病害类型
  1.表面沉积物
  石雕表面的硬结物成分复杂,通常由器物埋葬环境周围土壤层中的不同矿物成分受水、酸、碱、盐的长期腐蚀,经化学、物理作用凝聚而形成的钙质类复合物,通常分散或局部附着在器物胎体和彩绘层的表面,一般质地较硬,且难以剔除。
  2.盐析
  由于石质文物本身的属性,长期埋葬在地层环境中,容易吸附土层中的矿物盐分,当保存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在水气的作用下,随着水分子的扩散,盐分子迁移至器物表面,而且随着表面水分的蒸发、流失,通常在器物表面结晶析出。
  3.霉菌
  霉菌的产生、存在与其保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物领域中,某些器物表面的高铅等矿物成分往往表现出很大活性,能吸附存在于生物中的原子团,特别容易产生霉菌,从而使器物遭受腐蚀。
   4.破损、断开
   受埋葬环境长期腐蚀,导使器物石质材质本身的属性、性质发生改变,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发生器物胎体断裂。
  5.裂缝、裂隙
  甘肃地区石质多为砂岩、石灰岩等,一般材质疏松、较粗,且石质本身含有较大的孔隙率,在饱水状态下,容易发生水化作用,造成石质膨胀,加快石质的破坏。加之在埋葬环境中,长期受土壤中水、酸、碱、盐分腐蚀,后期由于环境风化侵蚀,造成岩体表面与内部不良应力分布不均衡,引起岩体、裂缝,腐蚀严重时易产生缝隙。
  6.片状脱落
  由于受埋葬环境土壤中水、酸、碱、盐分等因素腐蚀影响,造成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减弱,致使结构疏松。加之经受长期风化,产生严重的风化破坏,造成石质器物表面脱落和损坏。
  7.酥粉
  由于石质文物所用材质较粗,而且器物胎体(岩体)中的空隙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可溶盐,当保存环境中空气湿度适宜及有害气体存在情况下,可溶盐会发生迁移并在石造像及风化岩体表面不断析出,加之因潮气形成的腐蚀性酸,以不同途径、不同形式进行侵蚀和破坏,造成表面酥粉。
  8.空臌
  由于石质岩体空隙中含有结晶可溶盐,当湿度发生变化和波动时,结晶可溶盐分发生潮解、结晶。在潮解和结晶过程中,溶盐体积的不断减小、增大,对胎体周围岩体产生压力,引起岩体、岩层结构松动,最终使岩体内部发生空臌。
  9.彩绘层起翘、龟裂、脱落
  石质文物内部有一定空隙,由于在埋葬环境中岩体吸附了大量矿物盐分,当保存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容易在器物表面发生酥碱;此外,石质层表面发生风化,通常也会引起彩绘层的起翘、龟裂、脱落。
  10.彩绘层粉化
  由于石质自身的缺陷性,当器物表面发生严重风化时,或胎体表面发生严重酥碱时,通常会引起表面彩绘层的粉化、脱落。
  11.彩绘褪色、变色
  在彩绘造像制作时,彩绘通常大多使用矿物颜料。由于岩体表面可溶盐以及大气环境因素的风化腐蚀影响,同时受环境中日光、紫外线等强光的影响,一般都会引起、造成彩绘的褪色、变色。
  (五)木器藏品病害类型
  1.糟朽
  器物在埋葬过程中多数曾受到微生物和地下水中所含的酸、碱、盐的腐蚀,使漆木器原木质中纤维素、木质素等遭到严重破坏,出土时器物表面虽然完整无损,实际上木纤维强度已十分脆弱,加之反复的干、湿变化,又会加剧木纤结构维疲劳,从而弹性和强度进一步降低;经长期腐蚀作用结果,器物纤维组织微结构断裂,致使器物木胎糟朽,严重时粉化。
  2.失水、干裂
  由于器物本身构造原因,其各个方向上脱吸水性能的不一致,加上材质内部与外表水分分布不均匀,出土时因未及时采取科学的脱水保护处理,出土后随着保存环境的改变,干燥时失水速度过快,引起木纤维结构表面强度的破坏,造成器物表面产生裂隙。
  3.变形
  器物受埋藏环境影响,出土后未采取稳定的保存环境,加之保存环境的变化,器物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失水速度过快,造成器物内部和表面应力部分不均衡,致使器物形态结构扭曲和翘曲,发生变形,并引起漆皮的起皱和卷曲。
  4.残损
  器物在埋葬环境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长期的腐朽过程中,许多器物因为结构严重糟朽而残缺不全,有些残损严重漆器出土时会发现已变成一堆碎片。
  5.断裂
  器物受埋葬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由于材质本身的木纤维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纤维强度降低,加之表面受力不均衡,因为严重腐蚀导致器物局部强度丧失,从而引起内部断裂。
  6.彩绘脱落
  由于长期受墓葬环境的影响,加之出土后器物保存环境的改变,易造成器物表面收缩,引起木器彩绘脱落。
  7.盐析
  木纤维材质属于粗纤维,由于其表面结构的吸附作用,出土时在器物表面沉积一层矿物盐分。在干燥的环境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流失,容易在器物表面结晶析出。
  三、文物腐蚀受损原因分析
  (一)藏品保存环境差
  由于文物库房周围建筑排水不畅,造成库房阴暗潮湿、墙皮脱落、墙体裂缝。文物库房功能和设施简陋,缺乏防盗、防震、防火设施以及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及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内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文物藏品基本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目前的库房保存环境与设施,远远达不到文物藏品的保存需求,尚处于文物保管的初级阶段。
  (二)保存橱柜及囊匣较少
  文物库房现有的文物橱柜基本为木头柜橱柜,样式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既不防尘又不防震,不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文物安全风险系数,不能满足现代文物收藏要求。同时,除少量文物藏品因安全需要配置囊匣外,大量文物基本还未配置囊匣等辅助保管材料,而是直接摆放在柜架上,更有甚者有些连最简陋的箱、柜都没有,只能在柜架上垒叠或就地堆放,容易造成器物的物理损伤。
  (三)藏品基本处于“三无”保存状态
  “三无”指无科学保护的专业人才、无相应的技术设备、无藏品的保护经费。一方面出土文物入库前,没有设施和条件进行消毒、清洗、去污处理,而是直接进入库房;另一方面受损文物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致使文物藏品的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库房内没有调节气候、处理光照、净化空气、消除霉菌等设施设备,文物受到严重威胁。
  (四)文物科技保护水平低下、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因保存环境恶化、自然侵蚀和突发灾害,使现有管理人员应接不暇,非科学、专业的维护、修复等造成的毁损时有发生。因而丢失文物原有历史信息,有损文物价值的情况,则很难避免。
  (五)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落后
  由于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严重滞后,给文物的安全保存构成威胁。虽然近几年没有发生大的火灾,但隐患依然存在,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六)文物保护经费匮乏
  武山县博物馆1996~2006年期间没有保管、陈列及保护修复经费投入,致使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没能得到全面、科学、有效地保护。最近几年,在国家文物局扶贫项目支助下,局面开始才有所改善。
  (七)内部管理落后
  受经济等因素制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等都存在诸多不足。博物馆的状况更加不尽人意,目前只能说是看住文物,达不到妥善保管和科学保存。由于管理人员对馆内藏品保存状况不甚了解,对文物的保护只能是被动进行,不能对藏品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也无总体的保护规划,这也是造成藏品严重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综合评估
  从藏品现状调查情况看,由于馆藏文物多,保护环境不宽松,当前武山县博物馆面临着以下和个主要问题是博物馆至今没有设置文物陈列室、展室、保护修复室,致使博物馆现有的5000余件馆藏文物只能装箱码放于60多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内,无法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文物库房缺少柜、架、匣等文物装具,珍贵文物同一般文物混装,大件文物只能堆放在地上。由于有些馆舍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设施简陋,空间狭小,随着文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藏品保存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除新建博物馆外,原有的库房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保管条件上都无法满足要求。如青铜器有害锈滋生,有些器物已被锈蚀得破烂不堪,无法修复。缺少必要的环境监控设备,现有文物库房阴暗潮湿,文物的防虫、防腐蚀、防霉变等问题也一直是困挠藏品安全的一大问题。安防设施陈旧落后,除简易报警设备外,全馆仅有两只干粉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博物馆周围受新建高大建筑包围,地方狭窄,对今后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武山县博物馆所馆藏出土文物从入藏到现在几乎未作任何保护处理,这成为后期腐蚀病害发作的潜在隐患,尤其是日益恶劣的保存环境及保存不当,是当前导致文物腐蚀受损并病害加速的直接原因。此外,如果能在环境条件不佳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文物日常环境维护,也能适当减缓腐蚀的速度。因此,建议应立刻着手编写、制定馆藏文物保护方案,并积极向上级主要部门争取、筹集文物抢救修复保护专项经费,使受损文物能够早日得到有效保护。
其他文献
成熟森林的碳收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关于西南亚高山暗针叶林成熟林碳通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不明确对碳循环的作用。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对川西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成熟林生态系统尺度的CO_2通量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观测数据,分析了峨眉冷杉成熟林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PP)的季节变异特征及
[摘要]1988年9月16~18日,笔者会同李并成、李春元等专家学者,联合对瓜州境内的汉敦煌郡渊泉、冥安、广至三县城址,宜禾都尉昆仑障,西晋晋昌郡、隋常乐郡城址、唐瓜州城址、玉门关址,汉、唐、宋、元交通干道、水系遗址,长城烽燧遗址等进行了考察,并就瓜州历史地理沿革问题作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瓜州;历史地理;交通干道;水系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
大白菜单株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与生长量并进,出苗后30天吸收量猛增,70天后增长幅度逐渐变小。每生产1000kg鲜菜约需纯氮1.816kg,纯磷0.362kg,纯钾2.834kg,纯钙1.61kg,纯镁0.214
通过田间果实自然发病率调查和室内离体叶圆片接种鉴定,研究了67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和4个白粉菌自然群体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寄主品种之间存在着抗病性的显著差异,
[摘要]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古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砖出现了多种病害。本文通过对古砖环境、病害详细调查,对其做了成因分析。这对后续保护古砖修复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唐皇城含光门遗址;西安城墙;古砖病害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6-02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具有很强空间意识,作品通过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两个方面的分析,呈现了“屋檐下”世界狭小的私人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所造成的侵害,揭示了剧中人物性
[摘要]绵延1300年的科举制度下,全国产生了近11万名进士,它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参加科举考试者也络绎不绝。本文通过科举制度这一视角,探讨明清时期天水进士共有的人文内核。  [关键词]科举制度;天水进士;人文内核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36-02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
<正> 一、目的与材料方法 低温是辣(甜)椒(Capsicum annuum L.)栽培中的主要限制因素。随着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辣(甜)椒苗期生长适宜气温、地温及生长发育温度最佳指标等
打造特色化草原新村近年来,甘肃省肃北县统筹各项资源突出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使全县牧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全县确定了五个城乡—体化建设示范点,起步快,威赦好。
1963年以10KR~(60)Co-γ射线辐照锦橙干种子选育的14个优良株系无核性状的遗传性,结果表明,辐射MV_2代群体种子数具有较高的遗传力;14个株系的无核性状已基本稳定。对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