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几种方法: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语文 学习效果 提高方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权威和道义权威角色,师道尊严的传统也“神化”着教师的形象。教师权威形象的树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同感的建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服从感。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学生对老师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这样的状况极难构建起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意识到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尽量与学生站在一起,我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上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我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互动起来,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不再充满着紧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做练习、讲故事或者表演节目。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例如我在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要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以次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来扮演着文中得人物,一个演太丘,一个演友人(客人),一个演元方。学生一听说要到讲台上来表演时,都显得非常兴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真去准备,还有的准备元方的玩具,有的准备客人的“马车”。当我让学生上来表演时,他们都争先上来,表演的很认真,演得也很生动,人物的表情以及语气都演的非常好。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到课文中人物行为以及思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兴致很高,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自吹自擂来得好。下课时,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时间过得太快了,感觉还沉浸在表演里就下课了。
二、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把让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都包办了。例如,教师把生字的读音和生词的意思写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來就可以。如果总是教师包办,那学生真的无事可做了。而作为教师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或者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来解决,而不是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就加深了认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适当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 学习效果 提高方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权威和道义权威角色,师道尊严的传统也“神化”着教师的形象。教师权威形象的树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同感的建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服从感。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学生对老师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这样的状况极难构建起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意识到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尽量与学生站在一起,我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上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我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互动起来,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不再充满着紧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做练习、讲故事或者表演节目。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例如我在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要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以次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来扮演着文中得人物,一个演太丘,一个演友人(客人),一个演元方。学生一听说要到讲台上来表演时,都显得非常兴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真去准备,还有的准备元方的玩具,有的准备客人的“马车”。当我让学生上来表演时,他们都争先上来,表演的很认真,演得也很生动,人物的表情以及语气都演的非常好。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到课文中人物行为以及思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兴致很高,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自吹自擂来得好。下课时,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时间过得太快了,感觉还沉浸在表演里就下课了。
二、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把让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都包办了。例如,教师把生字的读音和生词的意思写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來就可以。如果总是教师包办,那学生真的无事可做了。而作为教师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或者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来解决,而不是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就加深了认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适当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