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怀疑,像彭玲玲这样的新闻人,再过10年还会有吗?新闻人这个物种将来会在中国灭绝吗?我们这个社会还会有新闻人成长的基因吗?
这两天,11月18日,“九派新闻”一名记者的辞职报告意外走红,上面就一句话:“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
刚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以为这个女记者故意用有歧义的桃色词句,把大家往歪处上引,阴谋引起轰动,媒体无节操,记者无底线呀。后来看到同一天发表的署名为“彭玲玲”的文章《告别武汉:不畏将来 不念过往》,我才断定,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
彭玲玲写道:记得上次离职,来来回回纠结一个多月,当时家人朋友几乎没人支持,但我仍带着满腹理想,来到了武汉。彼时,我所在的媒体“长江新闻”,还处在最好的时光。它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正沐浴着希望和激情。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且大部分是辞职而来,他们年轻、富有活力,正怀抱着梦想。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在进步,我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
其实,作为特稿记者,按彭玲玲的描述,她采写的稿件也不是大稿,但每个社会都有这么一帮喜欢当记者的人,说理想也好,说爱好也罢,总之就是轴,却不大把钱放在重要位置。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彭玲玲写道:8月底的一天,我们的大领导突然宣布,“长江新闻”将被注资一个亿,同事们一阵欢呼。但另外一个消息让人黯然,“长江新闻”将改名为“九派新闻”。公司空降了一名董事长,一名CEO。这天,采编团队领导和新来的领导发生冲突,说了狠话、拍了桌子。从同事口耳相传中得知,分歧主要来自方向性的问题,采编团队坚持做原创新闻,新来的领导却坚持做所谓的大数据,抓取新闻,说白点就是转载新闻。接下来发生的事,如同一场凌迟。首先是不准再做监督类报道,且压缩记者出差的比例。
其实,彭玲玲遇到的现象很正常:资本进来了,他们要按自己的方式办媒体——多转载,少原创,不出差,可以压缩成本;少搞监督性批评报道,少惹事,赚钱第一,情怀扯淡,很多市场化媒体,对批评报道的自我管控,比体制内媒体还严。
但彭玲玲这样的新闻人受不了了,她写道:如果不需要原创内容,我们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工作变得越来越糟。我们喝酒,红的,白的。喝完就倒在床上,笑,或者哭。在我心里,工作不是你能给多少工资或我能做多少事,不是你背后说我变态我背后说你无能。工作应是一种价值上的彼此认可。喜欢做的事,工资再低我也愿意,不喜欢的事,工资再高也无济于事。我更加珍视我的自由与感受。现在,支撑我的力量消失了,我厌倦了这里。深夜,回到依然简陋的房间,盘算着我能带走的物件:一床被子、一个音乐盒、两本书,以及瓶瓶罐罐的护肤品。3个多月了,我甚至没在这间房里备下一块抹布,或一个好用的拖把。
彭玲玲的胸怀确实大,大到现实容不下她。电子媒体侵蚀传统媒体,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只是容不下彭玲玲的次要原因。其实,不止一个彭玲玲,前些天北京《新京报》的女记者说“去他妈的理想,姐们儿赚钱去了”,以及各路媒体人、电视台名嘴纷纷辞职自主创业,他们和彭玲玲一样,都是因为胸大。
彭玲玲打算和朋友一起做个自媒体,期待继续背负小小的使命感。但大家知道,这条路会很艰难,阵亡率在99%以上。悲观点说,我怀疑,像彭玲玲这样的新闻人,再过10年还会有吗?新闻人这个物种将来会在中国灭绝吗?我们这个社会还会有新闻人成长的基因吗?
这两天,11月18日,“九派新闻”一名记者的辞职报告意外走红,上面就一句话:“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
刚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以为这个女记者故意用有歧义的桃色词句,把大家往歪处上引,阴谋引起轰动,媒体无节操,记者无底线呀。后来看到同一天发表的署名为“彭玲玲”的文章《告别武汉:不畏将来 不念过往》,我才断定,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
彭玲玲写道:记得上次离职,来来回回纠结一个多月,当时家人朋友几乎没人支持,但我仍带着满腹理想,来到了武汉。彼时,我所在的媒体“长江新闻”,还处在最好的时光。它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正沐浴着希望和激情。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且大部分是辞职而来,他们年轻、富有活力,正怀抱着梦想。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在进步,我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
其实,作为特稿记者,按彭玲玲的描述,她采写的稿件也不是大稿,但每个社会都有这么一帮喜欢当记者的人,说理想也好,说爱好也罢,总之就是轴,却不大把钱放在重要位置。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彭玲玲写道:8月底的一天,我们的大领导突然宣布,“长江新闻”将被注资一个亿,同事们一阵欢呼。但另外一个消息让人黯然,“长江新闻”将改名为“九派新闻”。公司空降了一名董事长,一名CEO。这天,采编团队领导和新来的领导发生冲突,说了狠话、拍了桌子。从同事口耳相传中得知,分歧主要来自方向性的问题,采编团队坚持做原创新闻,新来的领导却坚持做所谓的大数据,抓取新闻,说白点就是转载新闻。接下来发生的事,如同一场凌迟。首先是不准再做监督类报道,且压缩记者出差的比例。
其实,彭玲玲遇到的现象很正常:资本进来了,他们要按自己的方式办媒体——多转载,少原创,不出差,可以压缩成本;少搞监督性批评报道,少惹事,赚钱第一,情怀扯淡,很多市场化媒体,对批评报道的自我管控,比体制内媒体还严。
但彭玲玲这样的新闻人受不了了,她写道:如果不需要原创内容,我们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工作变得越来越糟。我们喝酒,红的,白的。喝完就倒在床上,笑,或者哭。在我心里,工作不是你能给多少工资或我能做多少事,不是你背后说我变态我背后说你无能。工作应是一种价值上的彼此认可。喜欢做的事,工资再低我也愿意,不喜欢的事,工资再高也无济于事。我更加珍视我的自由与感受。现在,支撑我的力量消失了,我厌倦了这里。深夜,回到依然简陋的房间,盘算着我能带走的物件:一床被子、一个音乐盒、两本书,以及瓶瓶罐罐的护肤品。3个多月了,我甚至没在这间房里备下一块抹布,或一个好用的拖把。
彭玲玲的胸怀确实大,大到现实容不下她。电子媒体侵蚀传统媒体,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只是容不下彭玲玲的次要原因。其实,不止一个彭玲玲,前些天北京《新京报》的女记者说“去他妈的理想,姐们儿赚钱去了”,以及各路媒体人、电视台名嘴纷纷辞职自主创业,他们和彭玲玲一样,都是因为胸大。
彭玲玲打算和朋友一起做个自媒体,期待继续背负小小的使命感。但大家知道,这条路会很艰难,阵亡率在99%以上。悲观点说,我怀疑,像彭玲玲这样的新闻人,再过10年还会有吗?新闻人这个物种将来会在中国灭绝吗?我们这个社会还会有新闻人成长的基因吗?